开拓重庆市农村市场研究

开拓重庆市农村市场研究

张贵先[1]2001年在《开拓重庆市农村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消除这一障碍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中,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策略。根据分析发现,如果农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直辖市’,重庆市农村市场的繁荣对其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根据研究发现,农村市场的相对疲软是农民收入、消费环境乃至城乡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资金总量再次出现向城市倾斜对农村市场的影响亦很重要。因此,解决农村市场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需要多部门配合,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对重庆农村市场进行有效开拓的最终目标。该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市场开拓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从不同侧面剖析了当前重庆市农村市场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潜力作了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农村市场开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解决重庆市农村市场问题,促进重庆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促进重庆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所启迪和帮助。

冉海燕[2]2011年在《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为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拓展展现了良好的前景。重庆作为内陆开放的高地,刚成立不久的两江新区也被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在中央的战略规划文件中十分罕见,表明内陆开放不但正式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而且内陆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新的“主战场”,对于我国中西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据悉,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9年的7.3%,预计到2015年,中国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将超过14%,拥有世界人口1/5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内需,启动内陆开发、开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西部地区有680万平方公里,4亿多人口,其中重庆就有82402.95平方公里,3235.32万人口(2007),而两江新区所在的西叁角区域(陕西、四川、重庆)就达到40万平方公里,1.5亿人口,其战略纵深和经济腹地广阔,为重庆两江新区发挥聚辐功能,引领内陆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重庆市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突显,但目前重庆市还具有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特征,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1.5%,偏远山区的农村还十分落后,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也还比较滞后,要保持重庆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发展。如何拓展我市的农村消费市场,当好西部农村改革的领头羊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从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理论、公共管理学、农村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对我市以及我市与我国其它叁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作出比较、分析,结果得出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总结影响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拓展问题,着重从政府、企业、农民的角度,提出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对策,为我市乃至西部农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夏文汇, 何开伦[3]2002年在《积极引导 大力开拓重庆农村生产资料市场》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增长。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对刺激重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晓容[4]2006年在《重庆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在综合运用前人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和研究了重庆市农民收入现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农民收入数量的变化表现为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增长呈阶段性,但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4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0.41元,比上年净增295.86元,增幅高达13.36%,创下1998年以来之最。但由于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重庆市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来源从单元到多元,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家庭经营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然占主要地位。并且重庆市叁大经济区农民收入差距明显、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重庆市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很明显。2004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425.99元,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由于重庆市农民收入不高、增长缓慢,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农业再生产的投入,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都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制约重庆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1、宏观原因:(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农民难以得到政府投入,同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向工业倾斜的政策。特别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使大量的资本、优秀的人才向重工业、生产性建设部门集中,工业部门人均资本拥有量迅速增加,同量资本吸纳的工业劳动力就业人数越来越少,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3)国家宏观经济服务体系不健全,调控政策不配套,加大了农民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4)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6)农业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缺乏增收后劲。(7)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8)农民不合理的负担依然过重。 2、微观原因:(1)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不大。(2)农民的组织化

蒋青纯[5]2007年在《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政府自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发展计划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改善,但农村经济起飞的“先行资本”——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与发展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必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篇论文研究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旨在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当、缺乏长远规划的现状,并结合重庆实际采取有效的投资模式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篇论文首先分析论述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内容和特点,剖析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态环境。然后,分层次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先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整体现状,随后分析重庆市基础设施投资大环境的状况,紧接着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详细分析了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并通过现状研究,特别是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发达区域农村的对比研究,找到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症结。论文同时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优、劣势,及其面对的机会与威胁,并基于重庆市历年基础设施投资序列,运用EVIEWS软件拟合精度较高的时序短期预测模型ARMA,对“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进行预测。针对政府投资供给不足,论文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经验,分析运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积极吸引民间私有资本参与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必要与可行性,并在最后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PPP模式的相关建议措施。

曾艳, 赖景生[6]2002年在《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市农村市场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农村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联结,商品、信息流等强大功能。西部大开发给重庆农村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利用优惠政策、加快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市场商品的有效供给,加快农村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以加快重庆市农村市场的良性发展。

魏昭钢[7]2007年在《重庆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改革二十多年来,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启动消费问题已成为全国经济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方面,重庆也不例外。本文在调查收集重庆农村居民1986—2005年消费情况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重庆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对农村居民消费差异、存在问题及建议策略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运用消费经济理论,主要涉及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理论等消费函数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与规律性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随着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显着提高,表现在其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以追求便利、质量等为主要目的的较高层次消费阶段已悄然拉开帷幕。当前重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呈现以下特征:饮食状况和住房条件改善、居民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多、居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劳务消费比重上升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在波动中提高的,农村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比过去虽然得到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重庆经济增长的提高和阻碍全市的共同富裕,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克服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和区域之间的消费不均衡。在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基础上,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国际标准判断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所处的不同阶段,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正处于温饱向小康水平过渡阶段。农民消费具有总量上升,结构演进的特征,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货币化消费比例上升、消费质量提高、消费观念进步等。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食品消费比重偏高,恩格尔系数偏高、高级家庭耐用消费品很难进入农村家庭、区域之间的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大。为了进一步对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利用了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的截面数据,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需求、自价格弹性、互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结合重庆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和利用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设模型和持久收入假设模型对重庆农民消费行为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说明了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阐述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能带动消费的增长;当然消费额的增长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对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反作用。由此可见研究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搜集计算全市消费、投资、净出口等指标对GDP的贡献率数据,以数据资料为实证依据,就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分析结果看到,重庆农民消费增长波动与GDP增长呈现非线性关系,农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呈现下降的趋势,值得重视。农村需求潜力巨大,农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农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导向作用。本文还分析了影响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如收入是制约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不完善的消费环境、严重的产品结构性供需矛盾现象、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落后的消费观念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欠缺,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发挥失常。毫无疑问,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文章最后就如何启动重庆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措施对策,主要包括: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

周菁华[8]2012年在《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风险及激励》文中认为本研究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将农民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具有创新的内在冲动且能在一定环境下转化为行为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在规范性地定义农民、创业及农民创业等关键概念的基础上,以创业理论、投资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主要支撑,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研究工具,对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的实践表现、行为决策机理、创业条件、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创业投资规模、方向及效率、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进一步认识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的行为规律,为解决“叁农”问题寻求新的路径,也为激励农民创业提供决策依据。一、主要研究结论1、一般研究结论(1)农民创业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的源泉。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要素的城乡双向配置以及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转型期我国农民的创业实践在第一、二、叁产业领域内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农业领域内农民的创业实践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得到体现,而广泛采用新技术和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是其主要特点;在第二产业领域进行创业是农民创业的高级形态,金融危机后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企业的二次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第叁产业领域内,农民的创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产业,与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有关的物流业,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一般服务业。(3)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机理是:首先,有一定的创业动机和激励政策、文化氛围的推动;然后,在农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去发现、获取创业机会;第叁,根据个人特质、社会资本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和商业价值评价;最后,按照创业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进行投资决策,但农民的创业投资决策具有不完全理性。(4)转型期我国农民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创业投资前期的资源风险、创业投资中期的运营风险、创业投资后期的市场风险以及贯穿整个创业过程的环境风险。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长期对农业剩余的剥夺而形成的低积累、低储蓄水平以及当前农村基本风险保障体系的缺乏,农民创业者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对风险的偏好更低、承受能力更弱。(5)对农民创业风险的管理,应该站在“事前”和“事后”的角度,从风险规避、风险控制、损失承担、损失分散与转移四个方面进行正规机制与非正规机制的安排。2、重庆农民创业的研究结论(1)目前,重庆农民创业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创业环境总体良好;二是创业农民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仍然处于中低层次;叁是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非生存型创业开始显现;四是能人示范效应显着,对资源、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工商户兼业现象普遍;五是以就地依托家庭创业为主,组织化水平较低;六是农民创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2)对重庆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与场镇的距离、家庭男性劳动力人数、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家庭拥有定居城市的亲友、家庭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坚韧能力对农民创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成员担任村镇干部、家庭成员打工对农民创业绩效有显着负向影响;机动车道路通行情况、家庭劳动力人数、户主的文化程度、参加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组织、参加培训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3)目前重庆农民的创业投资规模水平普遍不高,投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种养户中,粮菜种植户的投资规模最小,养殖户的投资规模较大;而工商户的投资规模普遍高于种养户。(4)就重庆农民创业的投资方向来看,种养业农民创业以投资种植业为主,四种创业方向的农户人均收入存在显着差异,种植业特别是粮食、蔬菜种植户的人均收入水平最低;在第二产业领域内创业的工商户绝大部分从事建筑业;在第叁产业领域内创业的工商户以各种各样的商品批发零售为主,但一些新型行业或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如装饰设计、摄影、广告等,在农民创业方向的选择中已经开始萌芽。(5)对种粮大户投资效率的考察显示:种粮大户的规模收益并不显着,投资效率没有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得到优化;种粮大户的比较效益低下,补贴收入是提高大户种粮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二、研究的政策建议对农民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目标偏好注重宏观经济目标与农户经济目标的结合;二是从“供给驱动”向“需求引导”转换;叁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四是“外源激励”与“内源激励”兼顾并重。1、加强农民创业教育与培训,改变他们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水平。一是弘扬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二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改善农民的资源禀赋结构;叁是引导各种社会机构参与农民的创业培训,也可依托现有的农村社区机构成立农民创业培训中心。2、激活农村的资金要素市场,化解农民创业的资金瓶颈。一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二是降低农村金融信贷组织的准入门槛,规范农村民间资本市场;叁是打造方便、快捷的适合农民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品种和服务。3、将农民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一是有步骤、有条件地满足农民创业用地非农化的需求;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之间进行的各种转包、转让、互换等形式的土地流转行为;叁是允许农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村镇边角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租赁房等进行创业。4、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农民营造一个宽松、优良的外部环境。一是放宽农民创业的部门和地域限制,让农民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各种经营活动;二是及时发布创业信息,帮助农民进行创业项目选择和评估;叁是加快小城镇及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四是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5、建立完备的农民创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创业风险并提高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一是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生育、失业、工伤等方面的制度政策,为创业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二是继续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给予政策支持;叁是鼓励创业农民探索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种形式联合的合作创业模式;四是激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建立农民创业帮扶基金,帮助创业失败的农民早日重新开始经营。叁、主要创新点1、利用相关理论,结合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的特点,构建了一个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机理模型。2、对转型期我国农民的创业风险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尝试建立了一个识别农民创业风险的叁级指标体系。

罗二芳[9]2010年在《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庆与京、津、沪叁个直辖市相比,农村地区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是其社会经济的显着特征,而造成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市场的长期分割。一直以来的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农民在经济生活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严重阻碍了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业对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促进作用,探讨一条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根本路径,积极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农促商、以商带农、农商联动、农商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的配套服务设施,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业对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对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做全面的分析,深入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近年来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重庆市多渠道流通、多方式经营、多元化竞争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从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指导农产品流通发展的职能来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选取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规模、市场需求、信息化程度、交通运输能力等八个指标对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为农产品流通的大力发展打下了基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大力扶持推动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农产品流通更具发展潜力。在全面掌握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选题开始探讨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根本路径,总结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双向流通”模式,并指出要完善重庆市城乡“双向流通”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原理来创新农产品流通购销模式、完善农产品流通终端销售模式、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实行差异化经营,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

彭发清[10]2010年在《重庆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丰富的含义:一是要有发展,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与变化的需求,农村经济必须不断地发展,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即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特别是不能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使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多个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等叁个方面。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在经济上能获得较高和较稳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社会可持续性是指维持农业生产、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叁个目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叁者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重庆市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叁分之二以上。农村市场是重庆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叁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既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又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立足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叁个目标,从农村社会、农村人口、农村资源、农村环境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重庆市当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耕地资源减少、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人口规模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村人口老龄化、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农村环境问题等是制约重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围绕上述各方面,本文就如何走具有重庆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开拓重庆市农村市场研究[D]. 张贵先. 西南农业大学. 2001

[2]. 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冉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 积极引导 大力开拓重庆农村生产资料市场[J]. 夏文汇, 何开伦. 改革与战略. 2002

[4]. 重庆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罗晓容. 西南大学. 2006

[5]. 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 蒋青纯. 重庆大学. 2007

[6]. 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市农村市场发展[J]. 曾艳, 赖景生.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2

[7]. 重庆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 魏昭钢. 西南大学. 2007

[8]. 转型期我国农民创业:行为、风险及激励[D]. 周菁华. 西南大学. 2012

[9]. 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研究[D]. 罗二芳. 重庆工商大学. 2010

[10]. 重庆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彭发清. 重庆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开拓重庆市农村市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