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

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

一、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马凌云[1](2021)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书目经历了4个阶段: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把好图书质量关的发展阶段,以促进阅读为目的的推进阶段,数量增加、体例完善、形式多样的繁荣阶段。梳理分析推荐书目的发展脉络与特点,认为其具有品牌书目和多元书目并存,书目专题化、个性化、连续化,推荐书目与阅读推广活动紧密结合等发展趋势。

苏笑悦[2](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陈涛[3](2020)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记述了《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的发展沿革,就围绕《推荐书目》开展的学术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探讨设置《推荐书目》的原因,论述其早期、中期、近期的时代特征,指出目前《推荐书目》在评价机制、宣传推广、自身要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重视图书出版发行、完善内控机制、提高书目易用性、加强图书馆利用等视角提出解决方案。

唐玖江,荣维东,薛相锋[4](2020)在《青少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视角》文中提出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近年来青少年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为研制并用好推荐书目,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拟详细考察、分析、审议百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提出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编制的三点建议:一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荐标准;二是借鉴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编制经验;三是推荐书目要丰富多样,尽可能包含多种门类的作品。

李响[5](2020)在《小学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某区三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呼吁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从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等的方面来说,要想学好语文,更多还是要依靠课外阅读。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其发展的内在独立性,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刚好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将兴趣转化成内在动力,让孩子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读更多的书,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笔者选取天津市某区A、B、C三所小学中高年级460名学生作为被试来调查当前小学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为了进一步验证所得数据,笔者对小学教师、校长、学生等进行相应的访谈。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现状的调查包括五个方面:小学校园阅读环境与区域;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对阅读活动的指导;校长及教师的阅读理念;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管理与规划。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笔者总结出校园课外阅读活动出现的问题:一、深层考虑不足,课外阅读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二、教师有效指导不足,学生阅读习惯改善不显着;三、缺乏技术支持,课外阅读活动网络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四、专业图书管理员较少,图书馆未得到良好利用;五、缺乏整体规划与适宜性评价,课外阅读活动深入性不强。基于此笔者给出相关建议如下:突破单一阅读形式,开展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活动;加强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拓展课外阅读活动网络平台功能;提高图书馆更新频率,丰富其服务内容;建立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管理机制,丰富活动评价方式。

廉志强[6](2020)在《追问异托邦:中学图书馆的叙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田野考察,本文针对一所中部地区高中图书馆以叙事探究为方法进行了个案研究,最终讨论了学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问题。田野资料被分成了3个部分。首先,在2017-2019年,本文发现该校图书馆在学校中呈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向,并面对着关于与学校课堂教育之间关系的广泛困惑。经过探究,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由历史延续而来的长期存在的、关于图书馆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深远困惑。第二部分,本文发现在20世纪初,该校图书馆也存在与学校教育过程相互融洽的良性发展时期,并随之追溯了在中外历史上学校图书馆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似关系的案例,证明学校图书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并非宿命式的相互排斥,并进一步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部分,对该校图书馆过去数十年内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考察,可以见出图书馆的变迁是对学校教育形态变迁的回应。结合相关史实,本文提出学校图书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由教与学的矛盾关系而决定的,学校图书馆由于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强调而与以教师教学为重心的传统分科教育构成矛盾,学校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取决于它所在的教育环境如何认识和实践教和学的矛盾性。本文结论称,中学图书馆在学校环境中面对了生存困难,其背后隐藏着智识上关于学校图书馆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困惑;21世纪以来我国中学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处境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变革经历了价值的衰落;自夸美纽斯开始的现代课堂教学是现代性的表征,因而具有社会本质上的主导性,学校图书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被隐喻为异托邦与乌托邦的关系。

赵丽霞[7](2020)在《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为适应中小学图书馆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中小学图书馆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应当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荐目录为依据,根据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入藏标准、馆藏数量、馆藏质量、馆藏结构和馆藏使用等方面开展探索,建立起校本化的馆藏评价机制。

李秦(Qin Lee)[8](2018)在《凉山州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对学生阅读的调查研究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偏远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课外汉语阅读情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了解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的课外汉语阅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论文通过观察法、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对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少数民族初中生对汉语的看法,以及少数民族初中生在课外汉语阅读的目的、课外汉语阅读的兴趣、课外汉语阅读的环境、课外汉语阅读的习惯、课外汉语阅读量以及课外汉语读物的来源和类型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的初中生热爱汉语和汉语阅读并强烈希望得到汉语阅读方面的指导,学校的汉语阅读环境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少数民族初中生的社会阅读条件和家庭阅读条件相对较差,学生的汉语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较少,阅读习惯也有待改正。面对上述问题,在会东县目前的现实社会环境和实际教育条件下,提出以下改进策略:学校方面,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做好校园图书馆(室)的开放与管理,建设好班级图书角等方式,创设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汉语阅读环境;家庭方面,通过增加家里的汉语藏书量,增强家长在少数民族孩子汉语阅读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社会方面,通过设立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读书节,成立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读书基金会,以及相关部门对公共阅读场所的制度规范等方式,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阅读环境。与此同时,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汉语阅读指导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并为少数民族初中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课外汉语阅读策略。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对少数民族初中生的课外汉语阅读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借鉴。

王碧蓉[9](2017)在《我国中小学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的问题愈来愈受到政府重视,其中儿童阅读更是营造书香社会、推广全民阅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学龄之后,学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和习惯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学校如果能通过开设图书馆利用和阅读指导课程,来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一定会对其阅读和学习产生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阅读推广教师制度应运而生。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阅读推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内外阅读教师实践的优秀经验,构建出了符合我国大陆地区的阅读教师制度,并尝试把理论研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希望能帮助解决当前中小学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该制度的实施提供可行性建议。论文首先简单梳理了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并总结了学校在实施阅读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不完善,对学校图书馆定位不准确;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阅读能力差距大;专业馆员匮乏,管理方式落后;资源共享力度不足等。然后分析了大陆地区实施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大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目前亟需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来实施阅读推广教师制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接着,在人本、平等、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出大陆地区可实施的阅读推广教师制度,并提出该制度的运行保障及实施重点工作。然后,笔者结合在台湾求学期间亲身参访的部分学校图书馆情况,对台湾目前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台湾地区的阅读推广教师实践为例,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其发展和实施情况,并以台中市大墩国中为案例进行重点分析,最后,对台湾的阅读推广教师制度进行了评价,并从阅读推广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图书馆空间的规划、阅读课程的开设三个方面对其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希望可以对大陆实施阅读推广教师制度产生一定的启示。

张娟[10](2012)在《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现状和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引发着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的社会环境变迁中,既需要坚守传统的阅读价值观,也需要融合新兴的阅读变化。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一个富有希望、富于创造又亟需引导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阅读于中小学生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阅读这一读者自我学习的方式,中小学生把具体读物中蕴藏的知识和信息内化成读者的个人修养和内在品质。因此,对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指导现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服务,以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阅读、阅读指导、中小学图书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国内外中小学图书馆发展、阅读及阅读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对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的现状,了解中小学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本文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以江苏省为例,选取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地区的六所典型样本学校,以问卷调查为主、实地访问调查为辅的方式,对分布于全省的600名中小学学生读者和中小学图书馆馆员展开了调查。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挖掘出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和馆员基本情况、中小学阅读现状(阅读对象、阅读习惯、阅读偏好、阅读困难、资源获取、阅读能力影响因素)和中小学阅读指导现状(指导者、被指导者、阅读技能指导、指导频率、指导形式、指导需求、指导成效)一系列深层因素。同时,笔者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青少年阅读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文献调研,从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历史、图书馆立法进程、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活动、专业的少儿服务馆员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成年阅读服务的原则,了解和总结发达国家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模式。根据调研数据,并参照国内外未成年阅读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笔者分别构建了符合我国中小学学生读者需要的中小学图书馆整合统筹的布局模式、个性化阅读服务模式、实用型资源建设模式、专业化队伍建设模式、多主体合作网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政府领导的主导作用、提供法律体系的有力保障、保证馆藏资源的科学建设、建立多措并举的服务手段、组织不断优化的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以使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以便政府主管部门构建更有效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为中小学学生读者提供更为优质和谐的阅读环境。

二、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学推荐书目的研究现状
2 中小学推荐书目的发展概况
    2.1 起步阶段(1949—1978)
    2.2 发展阶段(1979—1994)
    2.3 推进阶段(1995—2008)
    2.4 繁荣阶段(2009年至今)
        2.4.1 阅读推广活动助推书目数量增多。
        2.4.2 分级阅读理念影响书目体例。
3 中小学推荐书目的发展特点
    3.1 教育部门为主导,推荐主体多元化
    3.2 阅读理念与价值导向融入推荐书目
    3.3 推荐书目内容、形式及传播渠道更丰富
4 中小学推荐书目的发展趋势
    4.1 品牌书目与多元书目并存
    4.2 推荐书目专题化、个性化、连续化
    4.3 推荐书目与阅读推广活动结合更紧密
5 结语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综述
2 设置动因与背景
3 内容概述与评价
    3.1 早期书目(1992—1998)
    3.2 中期书目(1999—2010)
    3.3 近期书目(2011至今)
4 与其他可参照书目比较
5 目前存在的问题
    5.1 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5.2 条目过多过杂,不利于图书馆参照。
    5.3 权威性不足
    5.4 按时披露制度尚未形成
    5.5 中小学图书馆的重视不足
    5.6 自身问题导致推广受阻
6 改进策略
    6.1 注重出版、价格因素
    6.2 重视评审环节
    6.3 完善宣传工作
    6.4 关注细节,提高易用性。
    6.5 健全属地管理职责

(4)青少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荐书目发展概述
    1.1 推荐书目与阅读推广理论
    1.2 推荐书目的功能价值
    1.3 青少年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的蓬勃发展
2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分析
    2.1 百年来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发展演变概述
    2.2 21世纪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考察
    2.3 新中国成立后8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定量分析
    2.4 百年来10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图书入选次数分析
3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编制建议
    3.1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荐标准
    3.2 借鉴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编制经验
    3.3 推荐书目要丰富多样,尽可能包含多种门类的作品

(5)小学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某区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三章 小学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
    一、小学校园阅读环境
    二、校园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教师对阅读活动的指导
    四、校长及教师的阅读理念
    五、校园阅读活动的管理与规划
第四章 小学校园课外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深层考虑不足,课外阅读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
    二、教师有效指导不足,学生阅读习惯改善不显着
    三、缺乏技术支持,课外阅读活动网络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四、专业图书管理员较少,图书馆未得到良好利用
    五、缺乏整体规划与适宜性评价,课外阅读活动深入性不强
第五章 小学校园阅读活动的改善策略
    一、突破单一阅读形式,开展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活动
    二、加强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拓展阅读活动网络平台功能
    四、提高校图书馆更新频率,丰富其服务内容
    五、建立校园阅读活动管理机制,丰富活动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追问异托邦:中学图书馆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背景和意义
    三、重要概念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方案
    六、研究参与者介绍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国内相关文献
        (一)图书馆建设、业务问题
        (二)课程支持与图书馆课程建设
        (三)语文学习与阅读素养
        (四)学校图书馆与学业水平
        (五)对文献的评论
    二、国外相关文献
        (一)国际规范文件
        (二)相关研究成果
        (三)对文献的评论
第三章 走近:H市一中图书馆(2017-2019)
    一、现实:跌落的图书馆理念
        (一)图书馆精神
        (二)“失望”的开始
    二、冲突与困惑:学校场域中的图书馆实践
        (一)冲突:图书馆如何定位
        (二)困惑:图书馆与教育(1)
    三、学校图书馆员:身份与命运
        (一)专业与资本
        (二)职业与职称
第四章 追忆:H市一中图书馆(2000年前后)
    一、回忆:遗失的“净土”
    二、亲离:图书馆与教育(2)
第五章 变迁:H市一中图书馆(1982-2017)
    一、一个现实的归途:学校图书馆背后的中学教育变迁
    二、一个远洋的参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的学校图书馆
    三、联结:图书馆与教育(3)
第六章 结论
    一、中学图书馆在学校环境中面对着生存困难,其背后是关于学校图书馆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智识上的困惑
    二、21世纪以来我国中学图书馆经历了价值衰落
    三、学校图书馆与课堂教育之间构成异托邦与乌托邦的关系
    四、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附录一 章馆长的迎督总结
附录二 田野资料概况
后记

(7)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现状
    1.1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现状
    1.2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的实践现状
    1.3 指导中小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阅读推荐标准
2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依据
    2.1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2《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
    2.3 教育部门指导目录
3 建立校本化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
    3.1 入藏标准
    3.2 馆藏规模
    3.3 馆藏质量
    3.4 馆藏结构
    3.5 馆藏使用
4 讨论
    4.1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必须避免的误区
    4.2 开展馆藏评价是馆藏建设的有效途径
    4.3 中小学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8)凉山州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阅读及课外汉语阅读研究的现状概述
        (一)阅读的研究现状概述
        (二)民族地区学生课外汉语阅读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的内容
        (一)文献资料搜集与查阅
        (二)会东县初中生的课外汉语阅读情况调查
        (三)数据分析与对策建议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会东县及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概述
    第一节 会东县少数民族构成及其文化
        一、会东县及其教育概况
        二、会东县主要少数民族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第二节 少数民族初中生汉语阅读及课外汉语阅读
        一、阅读与汉语阅读
        二、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
第二章 调查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内容
        三、调查的方法
        四、调查资料的处理
        五、调查研究的步骤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有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有效调查对象对汉语的认识
    第三节 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的有利条件
        二、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提高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水平的建议
    第一节 创设书香校园阅读氛围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做好学校图书馆(室)的开放与管理
        三、建设班级汉语图书角
    第二节 提高语文教师课外汉语阅读指导水平
        一、在汉语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汉语阅读的兴趣
        二、在汉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汉语阅读的方法
        三、提供有效的汉语阅读支架
        四、关注学生的汉语阅读的质效
    第三节 为少数民族初中生提供有效的课外汉语阅读指导
        一、有效地阅读一本汉语图书
        二、课外汉语阅读的宏观战略
        三、课外汉语阅读的有效策略
        四、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
    第四节 确保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
        一、确保学生的汉语阅读时效
        二、确保学生的汉语阅读量
    第五节 优化少数民族初中生的社会汉语阅读环境
        一、设立会东县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读书节
        二、成立会东县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阅读指导委员会
        三、建立会东县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读书基金会
        四、会东县教育部门给予政策指引
        五、规范公共阅读场所规章管理制度
    第六节 营造良好的家庭汉语阅读环境
        一、增加家庭的汉语藏书量
        二、增强父母在少数民族孩子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查纪实摘录
致谢

(9)我国中小学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阅读教师制度相关理论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阅读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3.1 我国大陆中小学阅读推广现状
    3.2 我国大陆中小学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3.2.1 法律制度不健全
        3.2.2 经费投入不足
        3.2.3 区域发展不平衡
        3.2.4 专业馆员匮乏
        3.2.5 资源共享力度不足
4 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的构建
    4.1 大陆地区阅读推广教师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的构建
        4.2.1 制度宗旨和原则
        4.2.2 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
        4.2.3 制度运行保障
        4.2.4 制度实施重点
5 阅读推广教师实践案例分析——以台湾地区为例
    5.1 台湾地区阅读推广教师实践
        5.1.1 阅读指导团队建设
        5.1.2 阅读推广教师工作
    5.2 台中市大墩国中实施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的现状
        5.2.1 图书馆空间规划
        5.2.2 阅读素养课程
        5.2.3 阅读推广活动
    5.3 台湾地区阅读推广教师制度实施效果
6 台湾地区阅读推广教师制度实践的启示
    6.1 阅读推广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6.2 图书馆空间的规划
    6.3 阅读课程的开设
7 研究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现状和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的相关概念
        2.1.1 中小学图书馆
        2.1.2 阅读指导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和阅读指导现状调查设计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案的设计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 调查对象的确定
    3.5 调查样本的抽取
    3.6 调查方案与步骤
        3.6.1 设计问卷
        3.6.2 预调查
        3.6.3 调整和修改问卷
        3.6.4 正式调查
        3.6.5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3.7 录入、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章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4.1 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和馆员基本情况
        4.1.1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4.1.2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4.1.3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4.2 中小学阅读现状分析
        4.2.1 阅读对象
        4.2.2 阅读习惯
        4.2.3 阅读偏好
        4.2.4 阅读困难
        4.2.5 资源获取
第五章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5.1 指导者
        5.1.1 馆员文化程度
        5.1.2 专(兼)职馆员情况
        5.1.3 兼职馆员任课情况
        5.1.4 馆员培训
    5.2 被指导者
    5.3 阅读技能指导
    5.4 阅读指导频率
    5.5 阅读指导形式
        5.5.1 阅读指导基本形式
        5.5.2 读书活动形式
        5.5.3 读书活动频率
        5.5.4 阅读指导课
    5.6 阅读指导需求
    5.7 阅读指导成效
第六章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模式及相关策略
    6.1 发达国家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人群阅读的制度和方式
        6.1.1 美国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人群阅读的制度和方式
        6.1.2 英国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人群阅读的制度和方式
        6.1.3 日本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人群阅读的制度和方式
    6.2 构建未成年人人群阅读指导模式的相关原则
        6.2.1 平等原则
        6.2.2 发展原则
        6.2.3 服务原则
        6.2.4 教育原则
    6.3 基于国际图联指南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模式的构建
        6.3.1 整合统筹的布局模式
        6.3.2 个性化阅读服务模式
        6.3.3 实用型资源建设模式
        6.3.4 专业化队伍建设模式
        6.3.5 多主体合作网络模式
    6.4 关于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6.4.1 加强政府领导的主导作用
        6.4.2 提供法律体系的有力保障
        6.4.3 保证馆藏资源的科学建设
        6.4.4 建立多措并举的服务手段
        6.4.5 组织不断优化的队伍建设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主要工作
    7.2 论文局限性
    7.3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调查问卷(读者)
附录2 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调查问卷(馆员)
致谢

四、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发展历程研究[J]. 马凌云. 福建图书馆学刊, 2021(02)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评价研究[J]. 陈涛. 图书馆建设, 2020(04)
  • [4]青少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视角[J]. 唐玖江,荣维东,薛相锋. 图书馆杂志, 2020(05)
  • [5]小学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某区三所小学为例[D]. 李响.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追问异托邦:中学图书馆的叙事探究[D]. 廉志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评价[J]. 赵丽霞. 图书馆论坛, 2020(05)
  • [8]凉山州会东县少数民族初中生课外汉语阅读调查研究[D]. 李秦(Qin Lee).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9]我国中小学阅读推广教师制度研究[D]. 王碧蓉. 南京大学, 2017(05)
  • [10]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现状和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张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2000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初中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