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综合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6-0022(2001)03-0086-04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1 现实意义与简要评述

世界城市化发展气势如虹,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以高度流动性、高度集约化、高度垄断性和高度渗透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方面加速了城市功能的国际化进程,使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步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国家之间的竞争向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转化,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国际竞争。此外,以高度知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革命正推动城市文明发生更大变革,促使城市功能与结构重组与演变。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城市的互补与竞争、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城市的繁兴与衰微无不与城市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的现状和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又有助于我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研究日益引起各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注目,许多国家和机构竞相投以巨资用于开展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涌现出了多种新的理论规范和分析方法。一些研究甚至对国际竞争力的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可测度性和应用性的分析工具。如提出了运用8大类要素来度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这8大类竞争力要素分别是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相继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比而言,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只是在近几年才被纳入研究视野中来。如郝寿义等(1998年)选择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等6个方面共21个指标作为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竞争力的计量模型,并对7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所分析的城市数量偏少,影响了其宏观分析的效用。

上海的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表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整合力和影响力;内在涵义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6个方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是塑造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来源于“流量经济优势”,一个城市只有成为各类经济要素流动的枢纽,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聚散地,才能真正构筑“流量经济优势”;城市的创新力和整合力来源于“融合和创新优势”,即市场、产业、信息技术和文化等的融合和创造;城市的影响力来源于它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和整合力的组合。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服务功能、良好的发展环境、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市民素质的城市,其影响力也就会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的Kantor教授和Porter教授认为,城市领导人的素质、信息技术和知识产业及国家—民营的合作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3个重要指标。一个具有新观念、实力和联系网络的国际性城市往往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城市。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与方法仍有待于深入探讨。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机制的阐释,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研究,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市场发育等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等等,以便系统解释城市之间分工与合作、竞争与依存的相互作用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竞争并非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和制度的竞争。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制度变迁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2 理论体系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其对外影响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是由经济实力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市民素质和人才竞争力、科技和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构成的体系。

经济实力竞争力 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状况、工资水平等指标。如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性强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6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等成为上海市“十五”期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也是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产业依托。

市场竞争力 主要表现在市场收益状况、市场占有率及覆盖率、产品质量水平、营销服务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市场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

市民素质和人才竞争力 市民素质包括人口特征、教育结构、就业结构、劳动态度、生活质量及市民对未来的预期等。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未来的竞争潜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知识和人才的占有,要比工业经济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更为重要。加快优秀人才聚集,形成人才资源高地,努力建设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城市竞争力创新源泉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

科技和文化竞争力 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城市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快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及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不可否认,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大部分在于其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是人类活动的智力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城市和企业只有拿起知识产权这一锐利武器,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丰厚的利润。此外,城市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及企业家精神,作为一个城市的稀缺资源,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点,成为影响城市和企业发展及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政府管理竞争力 政府应尽力创造一种环境以支持日益增长的生产率,必须确保有高质量投入的供给,必须制定确保公开、公平和公正竞争的制度规则和行为准则。如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城市经济更有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府领导人的素质、人员结构、决策能力、政府透明度和政府的信用等均是影响政府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竞争力 城市的社会性基础设施、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生态性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成为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指标。

制度竞争力 制度创新也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经验表明,制度创新正在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那些在国企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市场化就业体系建设及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税收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改革率先起步的城市和区域,已初步获得了先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3 评价方法及应用

城市综合竞争力应是可把握、可测量和可比较的。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数据可得性、可计量性和可对比性等原则,本文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统计资料,选择城市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市场发展状况和效益、人才及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政府管理水平7个方面共29个原始指标或生成统计指标,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详列如下:

城市经济实力

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X[,2]——人均利税总额

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X[,4]——职工年均工资

城市资金实力

X[,5]——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X[,6]——人均储蓄余额

X[,7]——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市场发展状况和效益

X[,8]——市场个数(城市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之和)

X[,9]——市场摊位容量

X[,10]——市场成交额

X[,11]——市场收益总额(市场管理费、税金与摊位租金三者之和)

X[,12]——市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

X[,1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人才及科技水平

X[,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X[,15]——科教文化从业人数

X[,16]——人均科教事业支出

X[,17]——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城市开放程度

X[,18]——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

X[,19]——货运总量

X[,20]——客运总量

X[,21]——国际旅游收入

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X[,2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23]——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

X[,24]——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X[,25]——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X[,26]——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城市政府管理水平

X[,27]——就业率

X[,28]——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

X[,2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原理,先对7大类指标分别进行数量分析,建立分类计量模型;再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计量模型(具体过程从略)。

分类计量模型如下:

依据上述方法,得出我国35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表1)。

表1 35个城市1998年综合竞争力得分

由表1可知,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居第一层次的为深圳、上海、广州、宁波、杭州5个城市;北京、厦门、大连、南京、天津、青岛、昆明、海口、沈阳等城市大体处于第二层次,可见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高的基本上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成都、长沙、济南、重庆、石家庄、乌鲁木齐、武汉、郑州、福州等城市大体处于第三层次;长春、哈尔滨、南宁、西安、贵阳、合肥、南昌等城市大体处于第四层次;而太原、兰州、银川、西宁、呼和浩特等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相对较低,且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仍然任重道远。

4 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一是把握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逐步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努力加快中西部城市中小企业专业化网络建设,使不同的产品之间相互关联和互补,使本地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配套的分工协作网络,从而突破建立在以劳动力和土地低成本要素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上的局限,进一步提升城市和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全方位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坚持生态环境与法制环境建设并举,注重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城市政府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逐步优化城市综合发展环境。

四是坚持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与创新的历史责任感。

[收稿日期]2001-02-26

[修回日期]2001-05-10

标签:;  ;  ;  ;  

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