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文◎程永杰
2013 年4 月7 日至11 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类第一次提出的“工业4.0”概念,预示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悄然到来。一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名词”、“方向标”和“主战场”,另一方面我国对人工智能的“利与弊”、“好与坏”的讨论也再次发酵。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曾提到“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对人类就业形势带来巨大变化”。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势必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就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人工智能既能替代体力劳动又能替代脑力劳动,这一“通用性”的特点是前几次科技革命无法做到的。BCG 阿里研究院曾发表过一组数据,未来5 年之内,因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有710 万个工作岗位消失,702种职业和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与此同时,每部署一个机器人,会创造出3.6 个新岗位。技术进步在促进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对充分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宏观政策在权衡之间的“两难”。
SNHB物流中心属于杭州大区(浙江省)并且处于第二等级,在其上面有南京、广州、上海、北京等四个超级大区,在杭州大区下面也有温州、宁波等下一级环节。其作为中转场同时也是浙江省内SN的始发仓,包括自营和安利纽崔莱的发货集货环节,从绍兴的两大仓库,自营仓和安利仓管理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城市发货和集货环节。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革新,对人类就业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即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也有学者称为破坏效应。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致使“机器换人”的现象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生产力和生产率不断提升,在全社会生产规模总体不变的情况下,以人为主体的低效率劳动力必然被以机器为代表的高效率劳动力所替代,使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资本利用率也逐渐提升,在原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最终转化为利润,将这些利润投资进行扩大化资本再生产,形成一个资本“滚雪球”的良性循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结果导致“机器换人”的程度不断加深,完全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
人工智能对岗位的创造效应 据普华永道分析,到2037 年,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影响,可提供的净就业机会,相当于2018 年就业岗位的12%左右,这意味着净增加就业岗位的绝对数字为9300 万左右。从理论层面分析: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本身就会创造出新产业、新部门和新岗位;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直接导致社会生产水平提高和资本利用率提升,因此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社会消费不断提升,总需求也随之增加,反过来又刺激投资,结果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被“机器”替换的“人”一部分流向新的产业、新部门和新岗位,另一部分流向劳动力需求量更多的市场。这些创造效应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诚信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甚至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推动力,是企业宝贵的资源。诚信能够凝聚内部员工,能够凝聚外部客户,能够创造有序、协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和谐关系,所以说诚信能够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替代大量低效率工作岗位,也容易造成众多失业;创造大量新兴工作岗位,也容易造成岗位极化;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也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更加扩大。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即不变资本占比较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要大于整个部门创造的平均利润。因此,“机器换人”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然,完全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是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牢牢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更要避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带来的负面冲击,强化岗位创造效应,削弱岗位破坏效应,在保证广大人民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发展智能产业。
对人机协作型的岗位创造效应。人工智能技术与前三次技术革命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即人工智能既能替代人的体力劳动,又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的“替代”,是在人的脑力上输入与输出的拓展和延伸,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人类可以弥补机器的不足,同时人工智能也能弥补人的生理机制发挥体力和脑力的局限。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可得到“1+1>2”的效果。
对网络平台型的岗位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在技术和应用端目前还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一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破现阶段阈值后,尤其是和网络深度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改变以往市场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是近些年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兴起,人工智能起到中坚力量。马云表示:“中国90%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没有相互连接,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载体。如果把制造业所有的机器设备、所有生产线的数据全部打通、智能化,将彻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3.5±2.5岁;病程1年~10年,平均病程(5.3±1.5)年。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5±3.5岁;病程1年~11年,平均病程(5.5±1.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应对措施
对专业技术型的岗位创造效应。技术进步与劳动者整体素质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关系,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与人才不断的“更新换代”相辅相成,没有顶尖人才的技术终将被新的技术淘汰,而高尖端技术更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中国大地迅速崛起,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核技术基础,而支撑这些高新科技的发展,亟需各类专业人才。
将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奢侈品消费分类为中央税基。对这些商品课税主要体现引导居民消费习惯、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以上职能具有典型的中央事权色彩,由中央主导最为妥当。与烟、酒类的大众化商品不同,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为少数消费者,地方政府的影响能力较大,如果允许其地方政府分润其收入,则有激励地方政府纵容奢侈消费之虞。
加强人才培训 人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基础教育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环节中处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项目上升为国家重点教育工程,在全国高校更多范围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基数;要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涉及的基础学科及其交叉科学教学宽度、广度和深度,打牢人工智能人才基石;要深入开发研究认知建模、机器感知、机器思维、机器学习、机器行为等人工智能领域内容,铸强人工智能人才基础。
完善就业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前瞻性分析预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及就业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构建完备县、市、省、国“四级体系”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形成体系完备的就业数据库。在市场经济总框架内,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岗位创造效应,大力推进创业创新,鼓励并给予相应的物力财力支持劳动力主动向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转移,刺激人工智能对岗位的创造效应持续发酵,为人们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建立失业保护机制围绕人工智能,建立科学完备的就业预测和失业预警机制,为教育、培训和就业提供风向标的同时,更好的在公平和效率、稳定和效益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及时修改和完善人工智能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综合考虑公共财政预算平衡、生产率提高、社会公平等因素,将失业保险和就业支持政策覆盖全体劳动人口。提前研究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下的税收伦理、法理基础及合理税率的确定,利用人工智能所实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反哺被人工智能淘汰的劳动者,削弱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用和就业技术极化现象。
从目前人工智能和我国就业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替代的更多的是工作任务而并非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创造的更多的是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工作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所产生的正负效应,形成“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并存、冲击效应和补偿效应并存、基础建设支撑和核心技术支撑并存”,最终趋近于新一轮的动态平衡的岗位体系,人类不会失业。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标签:人工智能论文; 第四次科技革命论文; 影响及应对论文;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