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与现实主体缺陷的矛盾及解决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缺陷论文,主体论文,途径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对市场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下大力气解决市场主体的层次与素质低下的矛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提高市场主体素质的途径主要是培养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合理开发和配置人的能力资源;规范市场主体的经商行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是我国当前一项紧迫重要任务,它需要物质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主体人的基础。其中主体的人是其它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其它基础都不能很好地创建和发挥功用。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承担者、表现者和实现者,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基础和本质。我国现实主体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的承担者和实现者,是它的深层基础和内在本质,人的主体性层次高低,素质、能力怎样,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也就会怎样。因此,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其它基础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主体人的建设,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层次的提高,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主体、主体性含义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主客体矛盾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在和客体的矛盾运动中得到自身规定的。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多种属性,其中主体性是主体人特有的根本属性,是主体从自己出发,按照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改造客体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指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主体的主体性是随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反过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对主体的主体性层次和发挥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不能孤立存在和发挥功用,它是和自身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客体,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中存在和发挥主导作用的。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最深层、根本、中心的矛盾。这一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的根本动力源。现阶段的我国,作为主体的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主客体矛盾的集中表现。它们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分析矛盾之所在,是正确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完善与现实主体的主体性、能力、素质低的矛盾
1.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层次低且发挥不充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矛盾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动性高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平等竞争,这种竞争是激烈、冷酷的。按经济规律经营操作者胜,违者败。能否正确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操作,这就需要主体具有高度的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的能动性。而现实主体文化素质低,市场经济运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欠缺,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能动性程度低,被动生产经营者多。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企业主体不能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是根据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上级命令组织生产,且主体的劳作付出和物质利益不直接挂钩,搞行政命令式的平调、平均主义的分配,都防碍了企业和劳动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生产力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创造性强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情况时时变化,难以预测和及时作出抉择的现象时有发生。诚然,直觉导向下的闯运经商行为也有成功的可能,但这种成功有或然性。必然性的成功离不开理性的力量,而理性的精髓就是人的创造性。在迅速变幻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唯有创造性的理性,即对规律的认识、把握,才有正确的选择,保证胜券在握。主体有很强的创造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现实主体理性的创造性较低。受求稳怕变、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懒于创新的大有人在。又因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使企业和民众都养成了依附意识,即一味依赖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服从于官僚主义式的特权、等级、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思维的僵化,行动的教条,导致主体缺乏创新的勇气和行动。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自主性大的主体。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要有很大的自主性,才能充当独立的法人代表;才能作出独立经营,独立发展的自主决策;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一句话,才会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发展商品经济,人格独立是前提”。所以,解放思想,即确立人在思想行为上的自主性,是使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要条件。但现实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尊重人的权利的现象还存在,行为上的独立自主还未达到,有些党政部门不是依法,而是凭借权力干预企业或劳动者的经济活动。这些都影响了主体自主性的发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总之,能动性高、创造性强、自主性大且充分发挥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而现实主体,这方面有严重缺陷。
2.现实主体能力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系统是人的主体性支撑点,主体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最大的资源和社会财富,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也是经济基础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直接目的上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经济增长。从根本目的上讲,是追求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社会。这两重宗旨的统一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必须既立足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必须立足于能发挥人的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主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主体的能力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复杂、多变、风险大。市场经济操作主体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激烈竞争中,不断作出选择,以产品适时和质量上乘占领市场,并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经营管理的战略和策略,转移重心和发展方向,学会掌握和驾驭各种科学技术的新工艺,这就要求作为企业或个体劳动者的主体,必须有不断变换其活动的多方面的能力,即要求以主体能力全面发展为基础。第二,要求主体的能力自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不仅需要全才主体,也需要有特殊才能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形成是主体按社会需要和按自己意志驱动,使本身个性、天赋、能力自由发展的结果。大量这种特殊才华和能力的主体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人才济济,行业万千,兴旺发达。第三,要求主体能力协调发展。即要求主体有分析判断行情和选择信息的能力;生产产品的专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销售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等。主体的这些能力能否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市场经济能否平衡发展。
现实主体能力有严重缺陷。第一,生产能力较低。生产规模宏大和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或个体主体不多,而生产规模中小、生产效率低的为多;产品质量上乘的不多,中低档次的为多。大量伪劣商品的存在就是确证。第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较低。投入多、效益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之不当,甚至浪费现象还大量存在。第三,思维能力较低。主体的思维还受以往单向、平面、封闭、静态式的思维方式束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预测性、创造性、适度性、价值性等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方式。第四,现实主体的开拓创新能力、交往能力、技改能力、竞争能力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差距。第五,主体还远未达到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终生从事一种事业的人大量存在;对主体个性、天赋的尊重、开发还不够,多才多艺主体少;重视主体的生产能力、忽视经营管理、预测、竞争等能力,使主体能力不能协调发展的现象还存在。总之,现实主体能力的缺陷,影响了自身主体性层次的升格,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现实一些主体道德观不科学、道德行为不规范的缺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矛盾
任何社会的经济关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之服务,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创,极大地改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许多传统的道德信条和伦理规范被打碎,新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尚未确立,一些人道德观念混乱。另外,社会主义市场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因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还不完善,难免有市场经济的那种盲目性,行为短期性,重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片面性等等。这些消极方面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起消极作用,易误导一些市场主体产生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违德牟取暴利的行为,产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钱交易,甚至出卖良心的违德行为。这些都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看,现实主体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使二者在相适应中协调的发展,就要通过多渠道培养和锻造主体性层次高、能力强、素质好的主体,即新型的现代化主体。
三、培养新型现代化主体的途径
主体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承担者,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层次如何,直接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和发展。没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不会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随着科学技术和主体素质能力的增长,高智能的主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为重要,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罗马俱乐部已故主席A ·贝切伊在《论人的素质》一书中断言:“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先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在许多情况下,还是这些变革的前提”。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必须以主体性高扬的主体为基础。
培养新型现代化主体的基本途径有:
1.培养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主体自我意识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作为主体人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时,他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努力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培养主体自我意识,主要是培养人的自立、自主意识;独创个性意识;能力本位意识;自由、平等、竞争等意识。
2.大力对人的能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配置和利用。人的能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体现在主体人的体质、文化、专业、智力等方面的水平上。人的能力资源是社会经济运行中根本的动力资源。 国内外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竞争。
为提高主体的能力,增强其主体性,要做到:第一,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它包括:通过智力投资、兴办教育和培训的办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等。第二,对人力资源进行恰当配置。它包括:人力资源的地区配置、行业配置和职业配置。第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宏观使用和微观使用。
3.用道德和法规规范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的经商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人来创建的,人是市场行为的主体,市场主体行为是否规范,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的成败和主体素质程度的高低。因此,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培养和提高主体素质的又一渠道。一要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消极现象,提出与此相对应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如针对利己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加强集体主义的教育,以校正人的不良行为,并做好义利并重价值观的导向工作。二要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规,对主体进行经济法规的教育,使主体行为受法律约束,依法生产和消售。如不生产、售卖伪劣假冒商品,不偷税漏税等。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智能开发,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措施,也是培养高层次新型主体的基本途径。为此,要改革传统教育,代之现代教育。第一,要从知识传授转为智能培养。这就要求教育的重点,不是放在知识的传授、灌输上,而是放在培养人掌握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智能上。第二,要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为此,一阶段进行普及教育;二阶段进行与研究相结合的专业教育;三阶段进行就业专业教育。通过分阶段的终身教育,造就能自由选择职业的不断发展的主体。第三,要从“专业教育”逐渐转向”博才教育”。就是在重点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其它学科知识扩展的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5.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培养、锻造现代化主体的最重要的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需要高层次主体性的主体,但并不是说,要等这种主体形成后,才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新型主体的形成、发展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之外的,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铸造雕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是造就高层次主体性主体的宏观条件、社会基础。第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两大原则统一,大大推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国家垄断制的产权制度和所有制关系,使劳动者以企业为中介,实现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人”。在此基础上,主体可较自由选择职业,施展个性和才智,为促进主体自主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市场经济主体自由、平等、竞争的经济机制,道德规范和经济法规,这为主体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的增长创造了条件。第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国内统一市场,又使国内与国际市场相对接,大大开阔了主体的眼界,扩展了主体的活动空间,这为促进主体交往能力、经贸能力和生产经营等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五,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生产过程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经济操作人知识化,这为促进主体掌握、运用科技的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我国现实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创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造就新型的现代化主体创造了宏观条件。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中自觉对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和锻造,逐渐升华为高层次主体性的主体——现代化的新人,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奠定了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层次主体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如马克思断言:“现代化建设,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层次主体性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内在本质联系,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尊重和正确把握这种规律性,并用这种真理的认识去指导实践,社会生产力才能获得巨大发展,现实主体的主体性才能更高扬,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才能变为现实。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主体性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