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社会主义与不可持续社会主义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论可持续社会主义与不可持续社会主义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再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改革》杂志2000年第3期上发表的《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的论文中提出了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当时我主要是从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个争论问题说开去的,在一些问题上语焉不详,还引起了有的人的误解。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需要进一步研究,下面再谈谈其中的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研究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

这里我讲的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很流行,但主要是用来研究生产力持续发展即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生产关系和制度问题的也有,但不多见。而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十分重视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首先是为了吸取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几十年,有的国家有过辉煌的成就,曾被看作世界劳苦大众的希望。这些国家尤其是苏联的剧变是出乎一般人们的意料的,也出乎中国人的意料。但这却是严酷的事实。苏联为什么发生剧变?有人认为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叛变,有人认为是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有人从外因与内因、远因与近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下层原因与上层原因、浅层原因与深层原因等方面作了更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还在争论。研究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除了要研究苏东剧变的原因,还要研究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防患于未然。

其次是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重视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他曾设想当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可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则大都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解放前相比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仍是很低的。邓小平在1987年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这个观点现在依然有效。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要持续发展就更加困难。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那些生产力不发达而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封建主义复辟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英国、法国都有过这种现象。而建设社会主义是比建设资本主义更为复杂艰巨更为崇高的事业,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就在处心积虑地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更增加了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难度。

再次是不仅生产力有持续发展问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有持续发展问题,事实上,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联系着的。中国现在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但是怎样才能使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呢?包括怎样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现代化、使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较高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这些都会遇到社会制度问题,要求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并使之能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面临的不仅是生产力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持续发展问题,不论从中国看还是从世界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健康、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许多难题。

最后是社会主义前途问题还存在着争论。例如美国人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认为苏联的变化意味着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注定要失败,后资本主义社会决非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思想已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只要存在着穷人和富人的对立,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主义思想就会继续存在。说什么社会主义历史终结了,这只能是剥削阶级的一厢情愿和痴心妄想。至于德鲁克(还有别的人)说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即使这个概念可以成立,那么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将会消亡。而在新的社会里,他们也都承认,生产力将迅速发展,知识的作用大大加强,公有制大量出现,人与人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国家的作用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也就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因素将大量出现吗?我认为德鲁克等人不是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前途,而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洞察力,即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样人类也才有前途。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已经带给中国人民比过去美好幸福得多的生活,还会继续带给中国人民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人民是希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持续发展的,解决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也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持续发展。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问题,也要求重视对可持续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为了使社会主义健康和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苏联剧变,是同这个问题的认识错误有密切关系的。例如苏联长期限制甚至排斥商品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只能搞公有制,把国有制看成是公有制最高级最优越的形式。当计划经济优越性难以发挥,国有经济的缺陷越来越暴露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人民生活难以提高,因而引起广大群众不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也同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有关,例如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追求一“大”二“公”等等。所以,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他在1980年就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

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一件十分复杂艰巨的事情。一是因为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研究现象才能掌握本质,而现象不仅是变化的,而且现象中还有很多不能正确反映本质的假象。二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质可以从多方面来观察和表述,例如可以从生产力方面,从生产关系方面,从上层建筑方面,从人民生活方面,以及从这些方面的结合上进行观察和表述。这里也有表述是否正确深刻的问题。三是前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例如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经济规律就有不少说法,其中有科学的成份,也有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成份,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认识,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表述主要是从经济上着眼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包括教训),针对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这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的科学概括,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的工作必须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持续发展,如果背离了这个要求,社会主义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过去曾经把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当时所说的基本特征也有本质的含意。实践证明这个概括有片面性,有的内容还被证明是错误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克服了这种片面性的错误。

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没有提公有制?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过去把非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允许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这就说明非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容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有人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以公有制为前提条件的,社会主义本质不能不包含公有制。这种说法也值得斟酌。因为存在非公有制不一定导致剥削,更不一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而不是完全的公有制。至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如此。所以,我认为邓小平同志不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经过慎重考虑并有科学根据因而是正确的。

斯大林提出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范畴。他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基本经济规律和本质在科学上属于同一个层次的范畴,在这里比较起来本质这个范畴更为准确和科学。因为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是事物必然的内在联系。而不仅当时的苏联不存在斯大林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现在也不能说社会主义国家已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本质的说法则灵活得多,它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本质的说法则灵活得多,它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办事,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而并不意味着必然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办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范畴是需要的。我们要通过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机制,使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必然能够实现。这样,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也就有比较充分的保证了。

社会主义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文化问题。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从政治上着眼,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而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323页)。他还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上第168页)。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充分根据和重大意义的。

三、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我们常说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所有制又被看成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国以来在所有制问题上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五大总结了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例如,在所有制含义的问题上,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并提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问题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并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的是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些规定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以及为了应对面临的新情况和解决将会出现的新问题,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的。

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时,实际上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他这段话的全文是:“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要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可见,不够格主要是因为我们生产力不发达,没有摆脱贫穷。为什么说生产力不发达因而搞社会主义不够格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是要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基础上的,而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生产力不发达没有摆脱贫穷的情况下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处理所有制以及生产关系问题上犯了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性病的错误。

毛泽东曾设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毛泽东选集》第671页)。在《论联合政府》中又说:“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同上第1061页)。他在《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中还说:“这个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75页)。《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他又说:“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在这个问题上,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同上第322~323页)。不幸的是,后来他自己也受民粹主义的影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损失。

现在来看,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理论和主张是正确的,在建国前后刘少奇明确指出“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的政策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则要犯‘左’倾的错误”。当时毛泽东曾表示赞同这个观点。后来毛泽东改变了观点,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说:“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每天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确立,是很难哩”。这个批评是针对刘少奇的,但缺乏充分根据,难以成立。因为新民主主义阶段固然是一个过渡时期,但它有自己的特征和任务,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并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确立”和“变动”是可以并存的。文化大革命中批评刘少奇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论”同样是错误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冤案。不过刘少奇建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和毛泽东一样认为新民主主义阶段只要10到20年就可以结束,也把事情看得简单和过分容易了。邓小平1987年说:“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225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起码早了一百年。马克思说过:“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中国这样人为地加速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难免要出乱子的。结果是应了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最近有同志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算起,理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个通常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段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现在这个被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都是过渡时期,即都是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基本共同之处。这个意见可以给人以启迪。但我们难以否认1956年前后两个时期的许多重大差别,尤其难以否认中国是从1956年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个早产儿,但是他的出生日期却不能任意更动。不过,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了使搞社会主义由事实上“不够格”变为“够格”,我们除了利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努力发展生产力,还要利用非公有制努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讲的“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还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和新民主主义时期相比,现在更有条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纳入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轨道。

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办事,这就要求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尤其是其核心生产力标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要求把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看作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手段。

四、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活力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缺少活力,整个国民经济也难有活力,国家在世界上也不会有强的竞争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同他们企业长期缺少活力有内在关系。因此增强企业活力也是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何才能使企业有活力?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靠加强企业管理。我也发表过这种看法。1979年我参加以马洪为团长的中国工商行政管理代表团访问美国,着重考察美国管理教育,访问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单位,回国后写了几篇访问稿,第一篇的题目就是“企业经营好坏决定于管理”。文章中说:“我们访问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时,院长庞兹着重介绍了管理的重要性。他说,企业经营好坏,管理人要负主要责任,这似乎是常识,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他还说,企业经营好坏决定于管理。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其经营效果主要决定于管理人员应付外界影响和组织内部工作的能力。根据美国最大银行美洲银行的资料,经营失败的企业,大多数是由于缺少管理的经验和知识,因而管理不善造成的”。去年我重读这篇文章,感到这个观点对美国是有根据的,但未必适合迄今为止的中国的情况。因为美国早已建成了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好坏确实主要决定于管理。而中国在我们访问美国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后来通过改革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是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还远未完成,企业改革也还在进行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企业管理的考察、宣传、教育、研究以及实践上做了大量工作,虽有成绩,但不显著,根本原因就是还不完全具备改进管理的制度条件。因此,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当前最主要的也还是深化改革。这决非是说管理不重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改革中必须加强管理。但是与改革比较,改革重于管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这样做是符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的。那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如何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非常乐观,认为国企改革搞得有声有色,使国企实现了一次战略升级,能以新面貌进入新世纪。第二种是非常悲观,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进一步改革有畏难情绪甚至失去信心。第三种是认为改革取得了成绩和实质性进展,但现在国有企业的形势仍很严峻,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赞同第三种看法。我们一定要把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底,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通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找到了比较科学切实可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例如,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明确了要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国有经济的布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要实施战略性改组;尤其是明确了国有经济的改革要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结合起来,不仅要搞活国有企业,而且要搞活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等等。决心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努力解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有同志提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应该转移了,不能再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了。我不赞同这种意见。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还有不少关坎要过。例如,要实现产权多元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到位,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等等。在没有跨过这些关坎以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仍有多方面的影响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1.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国企脱困。2.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普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3.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4.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非国有企业迅速健康发展。5.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工商业有效支援农业,增加农民收入。6.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会增加解决就业、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困难。7.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将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内需会受到阻碍,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提高,国民经济很难持续协调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一次明确“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是正确的必要的。

什么时候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以转移?我认为要到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取得成功的时候。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是:(1)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部门结构趋于合理。(2)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做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3)建立了竞争有序和发达的市场体系。(4)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有了平等竞争的地位和快速发展的机会。显然,当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之时,又会面临着新的搞活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任务。

现在国有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和严重,甚至在不少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现象。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但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是不能政企分开的。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典型的或本意上的国有企业天生就是政企不分或不能完全分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企不分不是什么缺陷,而是对国有企业的本质规定。”这种看法在一部分人中相当流行。又如,近几年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的理论相当流行,这一理论也蕴含着国有企业不能实行或不能完全实行政企分开的意思。这一理论强调国有企业数量不能太多,不能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般企业而只能是少数特殊企业,在这个意义上是有理由和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改革国有企业首先就是为了使绝大多数原来不是真正企业的国有企业变成真正的企业,而真正的企业是必须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政企分开,笼统说国有企业本质上是不能政企分开或不能完全政企分开,在我国过去甚至当前条件下是不是妥当呢?

问题在于,我们原先存在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要不要通过改革成为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要不要实行政企分开。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事实上,各国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多数国有企业是可以政企分开的,只有极少数国有企业不宜或不能政企分开。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也要改变为政企分开从而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真正的企业,不能彻底实行政企分开的只能是少数。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都遇到思想障碍,说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仍是一项重要任务。理论界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分歧很大。例如有人认为国有企业不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主体缺位”的问题,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不应该搞产权改革、所有制改革,认为国有制和市场经济是无条件相容的,认为国有经济不应该从有些竞争性领域退出。他们把不同意他们看法的观点说成是“错误观点”,声称这些“错误观点干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危害甚大”。其实,尽管他们批判的观点有些是理论界提出来的,但这些观点已被党中央采纳,成为有关《决议》或《决定》中的方针政策。例如,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产权清晰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主要特征,十五大报告提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说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十五大报告还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些都是党中央制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重大方针,怎么可以称之为“关于国企改革的错误论点”呢?

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呢?我认为一要认真研究苏联的经验教训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我国仍有影响,例如有的人仍把国有制看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把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完全等同起来。应该继续清除这些不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的错误观点的影响。二要深入实际多作调查研究,一切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三要讲真话,讲实话,开展百家争鸣。通过认真求实的研究和讨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认识。四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最近有文章仍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即公有制”的观点,认为对此提出异议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即公有制”的观点并非是不容讨论的绝对真理。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实践也表明社会化生产的趋势未必一定是大生产,大生产也未必一定都要采取传统的公有制形式。任何理论观点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集》第2卷第148页)。思想僵化和迷信盛行是苏联社会主义成为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因。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可持续社会主义与不可持续社会主义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