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主义的理论评价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主义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被称之为“正统派”的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在科学理论评价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应该追求证认程度高的理论”、证伪主义的“应当追求证伪度高的理论”。但是,他们的理论评价观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得出了相近的结论:(1)严格区别发现范围和证明范围,主张科学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评价作为发现产物的科学理论;(2)经验证据在理论评价中占重要地位;(3)评价标准是普遍有效的,不随历史、不随理论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形式化。
关键词 科学理论,理论评价,评价标准,证实,确证,可证伪性
1 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评价观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与一理论或假说的评价有关的,只有这个理论的形式结构和它所依赖的经验证据,他们所要给出的就是经验证据与该理论的确认关系。他们认为,观察陈述是科学家在理论评判时唯一要考虑的证据。逻辑经验主义者追求理论的高概率,一个理论是好的,仅在现有的证据给它以高概率的支持。因此,科学家应当追求高概率的理论,而不是相反。
奥地利科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证实论”,即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证实理论。他指出,一个命题要成为有意义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命题必须符合语言的逻辑;其二,命题要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换言之,命题的意义还要取决于命题与事态的联系,取决于命题是否代表了所描述的事态。在他看来,对于有意义的命题,总是可能找出一种可以证实这个命题或真或假的方法。他说:“有意义的命题说明某种事,而它的证明则表明其如此;在逻辑中每一个命题都是一个证明的形式。”[(1)]于是,在他那里,可证实性成了意义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可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德国科学哲学家石里克进一步论证了关于证实的理论。他首先区分了完全证实与可能证实。所谓完全证实,是说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经验上,都要求作出明确无误、确凿无疑的说明。事实上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石里克指出,我们的证实并不是这种完全的证实,而是一种证实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可证实性”。也就是说,“可以证实”并不意味着“在此时此地可以证实”,更不意味着“现在得到证实”[(2)]。其次,他将“可证实性”区分为“经验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可能性”。“经验的可能性”同自然规律不矛盾,或者说“同自然规律相容”[(2)];而“逻辑的可能性”是一种“符合我们语言制定的语言规则的可能性”[(2)]。“可证实性是意义的充足而必要的条件,是一种逻辑的可能性”[(2)]。
逻辑经验主义所提出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向人们揭示了依据经验评价科学理论的原理,亦即评价科学理论,实际上是评价其作为概念体系的理论知识部分,其价值就在于容纳经验知识。但是,这一标准在运用时有两大困难:其一,有限的经验不能证实普遍的理论陈述,用归纳法证实不了科学理论;其二,有时候经验会欺骗人,给人造成错觉,例如,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可知,“地心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更相符合,倘若仅仅根据经验,人们就会选择“地心说”而拒斥“日心说”了。
由于证实论遭到困难,卡尔纳普提出用确证论采取代证实论。他指出:“确证”(confirmation)这个概念不同于“证实”(verification)概念,“如果证实的意思是决定性地、最后地确定为真,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从来没有任何(综合)语句是可证实的。我们只能够越来越确实地确证一个语句。因此,我们谈的将是确证的问题而不是证实的问题。”[(3)]这就是说,对一个理论假说的“证实”,就表明这个理论是真的,而且永远正确,而对一个理论假说的“确证”,只是现阶段的得到确定,并不保证以后也确定。换言之,“证实”不仅是对理论的过去的评价,也是对理论的现实和将来的评价;而“确证”只是对理论的过去的评价,它对于这个理论的未来什么也没有说。
与此同时,逻辑经验主义还对合理性接受的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即建立了所谓确证逻辑或概率归纳逻辑对关于特定证据的假说话进行确认的概率,提供一种精确的数量说明。”量化的确证度公式为:
C(h,e[,1],e[,2],…,e[,n])=r
这一公式表示,归纳前提e[,1],e[,2],e[,3]…,e[,n]联合起来将逻辑概率r给予归纳结论h,也就是说确证度以逻辑概率r表示。它依赖于归纳前提e[,1],e[,2],…,e[,n]和归纳结论h,是归纳证据和归纳结论的多元函数。所以,确证度是归纳前提对归纳结论支持程度大小的一种指标。
当着形成归纳基础的观察陈述e[,1],e[,2],…,e[,n]数目愈大,并且进行观察的条件又是多种多样,这样对理论h的确证度即逻辑概率r也就愈大。例如,当着逻辑概率r为1时,即确证度为1,表明理论h完全是真的;当着逻辑概率r为0时,即确证度为0,表明理论h完全是假的;当着逻辑概率r在0与1之间时,就有不同的等级,表明对理论h有着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辩护。
逻辑经验主义从谋求一种经验事实对命题的完全证实即强的证实到只要求对命题的部分证实即弱的证实,用确证来代替证实,用概率的真来代替完全的真,这一“战略性”的退却,既反映了他们的实证原则所遇到的困难,也表明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确证性及其合理性标准的执著追求。但是,对如何定量地给出各种理论的逻辑概率这个关键问题还有待于解决。而且,人们仍无法决定某一普遍命题由证据所提供的确证程度究竟多大才是合理的。并且这种概率逻辑还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概率逻辑是把任何个别经验证据对理论假说的支持程度都看作相同的、等价的,实际上不同的证据给予同一理论假说的支持程度是很不相同的。比如,1846年首次发现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预言的海王星,这与以后人们再观察到海王星其意义能是一样吗?第一次发现海王星支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而以后人们每次再观察到海王星也在确证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逻辑上,虽然这些观察陈述是相同的,并且其中每一个事实陈述,都为理论提供了支持。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否认,首次发现海王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确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而后来人们再观察到海王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确证意义却不太大。这种区别是决不能忽视的。
第二,检验证据的单称命题对科学理论的全称命题的支持程度,其逻辑概率等于零。依据概率逻辑,当支持普遍的科学定律的单称陈述的数量增加时,它的逻辑概率也就增加。但是,任何观察性的检验证据都是由有限数目的单称陈述构成的,而理论的全称陈述却是对无限数目的可能事实的断定。所以,其概率就等于以无限数除有限数,这样不管构成证据的单称观察陈述的数量增加到多少,其概率仍然是零。为此,现代归纳主义者正在制订详尽的研究纳领,以便既用概率来表示科学理论的确证度,又能使得普遍性的概括有不等于零的概率。但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困难。
2 证伪主义的理论评价观
以波普为代表的证伪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理论的“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经验科学与非经验科学及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在波普看来,作为经验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全称命题根本无法单独地演绎出各种关于个别具体事件实际存在或实际出现的观察陈述。但却能单独地演绎出各种否定个别具体事件实际存在或实际出现的观察陈述。譬如,单单是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个全称命题,显然不能演绎出“现在这里有一只黑乌鸦”这样的观察陈述,因为要演绎出这样的观察陈述,还需要其他附加条件;但它却可以直接从逻辑上演绎出“现在这里不存在一只非黑色的乌鸦”这样的观察陈述。据此,波普认为,理论的经验内容不在于告诉我们实际存在或将实际出现的是什么,而在于告诉我们实际上不存在或不会出现的是什么。换言之,理论的经验内容就在于要禁止某种事件的实际存在或实际出现。按照波普的说法,科学理论所禁止存在或出现的那些事件,就是科学理论的“潜在证伪者”。当着这种潜在证伪者被实际观察到时,它就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实际证伪者,科学理论也就被证伪了。可见,“潜在证伪者”时时在威胁着科学理论,而经验科学理论的所谓“可证伪性”,也就是它们所具有的那种拥有潜在证伪者的特性。
不过,经验科学虽然一般地都有可证伪性,但是这种可证伪性有程度上的差异。波普强调说:“理论告诉我们的观察事实越多,它禁止这样的事实就越多。”[(4)]换句话说,它的潜在证伪者就越多。理论的潜在证伪者所组成的集合就是理论的“可证伪度”。波普十分明确地给出了“可证伪度”的定义:
(1)说理论x比理论y有较高的可证伪度,记为,F[,s]b(x)>F[,s]b(y),当且仅当x的潜在证伪者的集合把y的潜在证伪者的集合包含作为自己的一个真子集;
(2)如果理论x和理论y的潜在证伪者的集合是同一的,那么它们就有相同的可证伪度,记为F[,s]b(x)=F[,s]b(y);
(3)如果两个理论x和y潜在证伪者的集合没有一个能够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子集,那么两者的可证伪度不可比较,即为F[,s]b(x)∥F[,s]b(y)。
最后,波普得出结论:科学理论越普遍、越精确、越简单,一句话,经验内容越丰富,那它禁止的事件就越多,潜在证伪者的集合就越大,可证伪度就越高。波普把以上思想表述为一种的理论评价标准:
理论T[]比另一理论T更好,如果
(1)理论T[]的可证伪性程度比理论T的更高;
(2)理论T[]比理论T经受住了更严峻的检验。
第一条是先验评价,即我们应选择那些对于广阔范围的现象作出准确断言的理论。证伪主义者认为,一个理论对这个世界所作的论断越广泛,这个理论就越好,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去证伪它,当然前提是它还没有被证伪。与这个标准相联系的是,证伪主义者要求理论应当观点清楚、准确。如果一理论表达模糊、很难弄清它说的是什么,当它经受观察或实验检验时它总是能把自己解释成与那些检验结果相一致。如果一理论不精确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形。理论应当清楚、精确是与理论应当可证伪的要求相一致的。
第二条是后验评价,即要求我们重视这样的理论:它们的最惊人的预测得到了实验检验的确认。换句话说,一个理论的预测越出乎意料,并且得到了确认,便越好。按照波普的看法,理论的一个推断只有当它所描述的是一次严峻的检验,并被实验或观察所确认,它才给理论提供支持。检验越严峻,它对理论的支持就越大。检验的严峻性是这样评定的:设我们有背景知识K,理论T,以及对理论进行实验检验所得到的证据e(即这个理论的被确认的推断),那么,在K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e越是不可信(或概率越低),而对于K和T,e的概率越高,用符号表示即:P(e|k)<P(e|k&T),这个检验便越严峻,e便给T以越大的经验支持。换句话说,一个理论的预测之出乎意料是相对背景知识而言的,如果这个理论的惊人预测得到确认,背景知识就被这个理论所修改,那些已接受的与这个理论相矛盾的陈述就要被淘汰。
后来,波普将逼真性概念引进理论的比较之中,开始考虑到真理作为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的重要性。因为他感到“没有任何理由使我们不能说一种理论比另一种更符合事实”、“如果没有像较好或较差地近似于真理这样一类的观念,我们就根本没有办法说话”。波普用6种情况来说明“我们是从t[,2]——就我们所知——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比t[,1]更符合事实的意义上谈到t[,1]为t[,2]所取代的”,这6种情况是:
(1)t[,2]作出了比t[,1]更精确的论断,并且这些更精确的论断经受住了更精确的检验;
(2)t[,2]比t[,1]说明和解释了更多的事实;
(3)t[,2]比t[,1]更细致地更详尽地描述或解释了那些事实;
(4)t[,2]通过了t[,1]所通不过的检验;
(5)t[,2]提出了t[,1]没有提出过的而且也许甚至不适用于t[,1]的新的实验检验,并且t[,2]通过了这些检验。
(6)t[,2]把以前不相关连的各种问题统一起来或联系起来[(4)]。
很明显,波普将理论的内容与理论的真理性联系起来,在上述6种情况下,我们说t[,2]的经验内容超过t[,1],亦即,t[,2]比t[,1]更接近于真理,或者说,t[,2]比t[,1]具有更大的逼真度。
为了达到越来越接近真理的目的,波普认为一个有较大逼真性,即有较多真理内容的理论应该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第一,这个理论应该能将至今不相联系的事物(例如行星和苹果)或事实(例如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或理论对象(例如场与粒子)统一起来,从而有比旧理论更高的统一性(普遍性)和简单性。
第二,这个理论应该是可以独立地检验的。也就是说,除了说明这个理论原定应说明的事实之外,它一定还要有新的、可检验的推断;它一定要导致迄今还未被观察过的现象的预测。
第三,这个理论应当通过一些新的、严峻的检验。这时候,波普已开始考虑到确认的重要性。只有当人们从新理论作出的新的预测得到了确认后,人们才能说,新理论比旧理论具有更多的真理内容,或具有更大的逼真性[(4)]。
根据波普的论述,证伪主义者要求理论应当是高度可证伪的、内容极其丰富的、高度被确认的,以及应含有较多的真理和较少的错误。这就是证伪主义评价标准的核心。波普下面的话很好地说明了他的理论评价观:“证实主义者徒劳地力求找到他们信念的有效论证,我们这方面则以此为满足:一个理论的合理性就在于以下这个事实,我们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比其先行者较好;因为它能够受到更严峻的检验;因为它甚至能够通过这些检验,要是我们运气好的话;所以,因为它也许更接近于真理。”[(4)]
3 逻辑主义理论评价观的共同特征
被称之为“正统派”的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虽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评价标准,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应该追求证认程度高的理论”、证伪主义的“应当追求证伪度高的理论”等等。然而,他们的理论评价观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得出了相似或相近的结论。
首先,逻辑主义严格区别科学的发现范围和证明范围,认为发现范围属于认知心理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的研究领域,而科学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评价和证明作为发现产物的科学理论。波普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尽管宣称认识论、科学发现的逻辑和科学方法论三者是一个东西,但又认为,“构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和由此得到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加以截然的区别”,“设想或创立一个理论,既不要求逻辑的分析,也不接受逻辑的分析”,科学发现是“灵感的激起和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经验心理学要研究的,而不是逻辑要研究的。”[(5)]所以,波普实际上是否认其论著标题所指称的题材的。
其次,经验证据在逻辑主义的方法论中占重要地位。逻辑经验主义是一种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是判明命题有无意义的基础。逻辑经验主义者坚持认为理论名词与观察名词之间、理论陈述与观察陈述之间存在截然区分。他们认为,理论术语必须根据观察术语来定义或解释、理论陈述必须还原为观察陈述。观察陈述是可靠的,它的可靠性是自明的。科学理论只能靠已被接受的观察陈述得到辩护。也就是说,观察陈述或经验证据是科学理论的辩护或评价的唯一依据。波普意识到观察陈述与理论陈述之间的严格区别不能成立,意识到观察、实验是可错的并且带有理论内容。他采取的办法是约定主义的,即暂时设定实验或观察是可靠的。他说:“基本陈述是作为(团体作出的)决策或共识而接受的,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约定的。”[(5)]波普认为科学的任何经验陈述都与检验相联系,如果某个科学家拒绝接受它,光有怀疑是不够的,“他必须做的是作出一个与我们的(经验陈述)相矛盾的断定,并告诉我们去检验它的办法,如果他不能这样做,我们只能请求他再一次、也许更认真地观看我们的实验,再去思考。”[(5)]也就是说,在波普看来,观察或实验仍然是构成科学理论得以评价的经验基础,但这并不排除它们本身也是可错的。
第三,逻辑主义者都认为在科学理论与经验证据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根据这种关系而作出的理论评价也就是一种逻辑结论。评价理论的唯一标准是把理论与证据加以配比,看看它与证据处于何种逻辑关系中。如果处于一致或相容的关系中,理论就得到“证实”,或“确证”,或“确认”或“支持”,就是“好”的理论;如果处于矛盾或不相容的关系中,理论就被“否证”,或“反驳”,就不是“好”的理论。
第四,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都努力提供一种超历史的规范化方法论,因而使它们成为强的或极端的理性主义。对此,A.Chalmers说:“极端的理性主义者断定,存在一唯一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普遍标准,借助它竞争理论的相对优点将得到评估。例如,归纳主义者视这种普遍标准为一理论从已接收的事实中获得的归纳支持度,而证伪主义者将他的标准建立在尚未证伪的理论的证伪度上。”“无论理性主义者的标准的具体形式是什么,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普遍性和超历史特征。”[(6)]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论评价标准是独立于理论的,因而适合一切理论而不因理论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标准一经发现,科学家就可以用它对各种假说和理论作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且这样的标准永远为后来人所认可和共享。
不仅如此,逻辑主义者还认为,这样的理论评价标准可以明确地表述和形式化,尽管我们目前还未做到这一点。卡尔纳普试图给出一形式化的归纳逻辑便是这方面的努力。亨普尔在《科学中的价值评价与客观性》一文中称“假定存在着清晰的客观标准”支配着合理评价的观点为“方法论的理性主义。”他说,在过去的50年里,分析经验主义者以及同类的思想家,在按照理性主义风格建立经验科学方法论原理方面……他们运用分析所做的努力无疑得益于方法论与元数学之间那种惊人的相似。后一门学科的目的也不在于对数学做出描述性的说明,而在于用精确的术语为数学陈述和程序的合理性建立某种客观的标准。”[(7)]
总之,逻辑主义者所颁布的高度理想化的理论评价标准在他们看来是普遍有效的、科学家“应当”遵守的理性准则。它们是超历史的、先验的,不随历史、不随理论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形式化。
ON VIEW OF 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LOGIOALISM
Gong Yun
(The Nav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uhan,Hubei 430033)
Abstract Logical positivism and falsificationism which are calledthe "Orthodox"put forward their criterion of evaluation respectively,but they had something in common:(1)Differentiated context of discoveryfrom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maintained that major task of philosophyof science is how to appraise scientific theories;(2)Observationevid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valuating science theories;(3)Criteri on ofevaluation are ahistorical and applicable to any timesand any sciences.
Key words scientific theories,evaluation of theories,criterion of evaluation,verification,confirmation,falsifiability
标签:证伪主义论文; 命题的否定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归纳演绎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波普风格论文; 经验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