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亚制造业实力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中国东亚制造业实力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地区的实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实力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与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瞩目,而2001年12月中国的入世又将中国的经济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作为东亚的经济大国,在21世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世界尤其是东亚邻国对中国的崛起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当前,东亚① 经济格局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地区的实力到底如何、如何定位,国内学者少有人论及,而多围绕“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及其发展前景”展开讨论。钟伟(2002)在“无人负责亚洲”一文中只是宽泛地指出,“中国只是可能而非现实的领导者,中国经济在亚洲仍然是重要的平衡力量而非主导力量”,而胡少聪(2002)则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在东亚产业结构的阶梯中正上升到中间位置,但中国的产业仍相对落后,离东亚产业结构的中心地位仍有相当距离”。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制造业在东亚的实力尚无系统的研究,并且存在认识分歧。在此背景下,必须对中国制造业有一个客观评价。为此,本文尝试对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地区的地位进行分析。

二、工业制品的出口结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2003年中、日、韩、 菲四国的制成品出口占其所有产品出口的90%以上,只是印尼比较低,仅有51.9%。虽然这些国家制成品的出口比重都很大,但是产品出口结构却不尽相同。日本、韩国和东盟5国的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大,接近中国的两倍。另外,汽车类产品在日本和韩国的制成品出口中分别占了23.4%和12.6%,远远高于中国的0.9%和东盟5国的2.1%。

表1 东亚主要国家制成品的出口结构(2003年) (单位:%)

产品(SITC)

中国 日本 韩国 东盟5国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 菲律宾 印尼

制成品 90.66 93.01 91.37 77.2283.9077.7774.62 97.37 51.87

钢铁类制品(67)

1.21 4.07 4.05 1.06 0.53 1.58 1.72

0.05

1.68

化学品及相关产品(5) 4.93 8.88 9.50 9.63 13.967.01 8.75

1.17

10.71

机械与运输设备(7)47.30 71.87 71.78 64.0772.5577.2258.58 81.63 30.91

汽车及相关产品*0.90 23.41 12.63 2.12 0.89 0.51 6.61

2.42

1.84

办公类机械与通讯设备** 29.71 20.52 38.20 51.8757.1964.3532.42 69.69 17.63

纺织品(65)

6.78 1.47 5.72 2.17 0.58 1.32 3.60

0.77

9.24

服装(84) 13.11 0.12 2.04 4.38 1.48 2.66 6.02

7.58

12.99

数据来源:根据WTO的统计数据计算得来的。

注:*类章组号为781—784,7132,7783;**类章组号为75,76,776。

东亚主要国家的出口结构高度化呈阶梯分布:(1)日本的制成品出口结构在东亚处于最高级,不仅最能代表制造业实力的SITC 7类产品出口一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且其内部也存在着结构的升级调整,在新技术革命中发展起了高技术含量的SITC 75类(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虽然SITC 76类(通讯录音复制器具及设备)产品的出口下降,但是日本仍掌握了其产业的核心技术,从制造转向以研发为主的技术出口。在SITC 6类和SITC 8类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结构高级化过程——将中低技术密集的产业转移出去,集中发展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样,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日本都掌握了高端的技术,并发展成熟相应的产业,使其牢牢处于东亚分工体系的顶级。(2)韩国的制成品结构高度化进程滞后于日本,是在日本向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完成的。1995年之后,韩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高级化倾向——SITC 7类产品出口占韩国出口商品的50%以上。近10年来,韩国在手机、数码产品、船舶制造、电力机械、汽车等行业保持了一定的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 6和8)的生产和出口份额不断缩小,其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中国和东盟国家,但是这两类产品的出口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并不明显。(3)东盟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韩国之后,中国之前。虽然机电音像设备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的最主要出口产品,但是目前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大部分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上,主要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组装加工,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下游。另外,根据DBS(2001)经济研究部门的统计,1999年在全部电子产品出口中,中国有85.0%的产品属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只有15.0%属于电子组件与零配件;马来西亚这两类占比是27.8%和70.4%,而泰国是56.6%和43.1%。而且,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工业电子产品出口分别有1.8%和0.3%,中国则没有该类产品出口。(4)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高度化的发展位于日、韩和东盟4国② 之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占了近一半的份额,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分别占200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6.8%和13.1%。这是继日本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亚洲“四小龙”后, “四小龙”继而又向中国转移的结果。虽然近年来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 7)的出口增长较快,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中国的产品主要属于消费性电子产品。

三、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考察

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类(SITC5)方面,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在有机化学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无机化学品上有比较优势;在按原料分类的产品方面(SITC6),日、韩在资本较为密集的钢铁类制品(SITC67)上有比较优势,而韩国、中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上有比较优势;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日本在资本和技术较为密集的机械类产品(SITC71~74、77)上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其他几个国家(除印尼外)在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SITC75)和通讯录音复制器具及设备(SITC76)方面的产品都有比较优势。虽然中国与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相比在SITC75、76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但是中国更多的是进行加工组装,处于该产业的低价值区段。虽然近年来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仍低于东盟4国(见表2)。

表2 东盟4国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RCA)

年份/国家 中国 菲律宾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19920.36

1.52

1.22

2.152.47

19930.38

1.61

1.10

2.182.46

19940.43

1.63

1.22

2.282.61

19950.52

1.75

1.22

2.302.70

19960.61

2.85

1.42

2.172.72

19970.61

2.47

1.44

2.292.66

19980.69

- - 2.482.66

资源来源:Mani,S.,Exports of High Technology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Is it a Real or Statistical Artifact?,UNU/INRWCH

Discussion Papers #2001,Maastricht: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0.

四、工业制成品出口附加值的比较

根据日本学者关志雄的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的附加值低于日本、韩国和东盟5国,③ 这说明中国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位置仍处于末端。另外,产品出口的相对单价(Relative Unit Value,RUV)④ 也可反映这一点。如表3所示,除了印尼的化学品和马来西亚的纺织品与电子配件外,2003年中国工业制品的相对单价均低于东亚其他国家的相对单价,即使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纺织品和服装,相对单价也低于这些国家,可见中国工业制品的附加值低。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虽然庞大,但是实力仍不强,在东亚的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下游。在中国出口的制成品中,虽然近年来机械类产品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很多关键零部件仍依靠进口,加工贸易仍占较大比重。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达155亿美元,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厂商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胡立君、陈静,2003)。

表3 2003年各类工业制品出口的相对单价

国家 纺织品 服装 化工 基础制品 非电子类机械

IT&C 电子配件

中国 0.7 1.0

0.90.70.6 0.9

0.8

日本 2.7 - 3.12.22.1 1.8

3.1

韩国 1.2 3.7

1.31.21.1 0.9

1.4

印尼 1.1 4.9

0.71.01.3 1.9

1.5

马来西亚 0.6 2.7

1.71.32.1 1.2

0.5

菲律宾0.8 4.6

1.41.11.3 1.8

1.8

新加坡0.8 1.3

1.72.11.9 2.0

2.0

泰国 1.3 1.1

1.11.31.2 1.2

1.2

资料来源:ITC Database。

注:IT&C是指IT和消费类电子产品。

五、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

在当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实力也体现在其科技创新的能力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引进大量的科学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比较重视基础研究(陈雯,2003),1987—1997年间的研究开发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0.66%,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分别只有0.07%、0.24%、0.22%和0.13%,远不如中国(World Bank,2001)。另外,同时期中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比例远远高于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尖端技术发展迅猛,在某些科技方面拥有较明显的优势,如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领域(见表4)。虽然2001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所有出口产品的比重仅高于东盟与印度尼西亚,但是东盟各国在技术上过多依赖跨国公司,自身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导致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较为困难。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比东盟国家(新加坡除外)强,但是比起日本和韩国来说,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差甚远,这可以从表4中的各项指标反映出来。

表4 东亚各国的主要科技指标

国家

每百万人中 每百万人 研发费用 高技术 专利费与特许

本国居 商标 通讯技术 人均通讯 制造业工

从事研发工 中从事研 占GDP

产品出口 费(百万美元) 民申请 申请数 费用占

技术支出 人的人均

作的科学家 发工作的 的比重 的比重

的专利 GDP的比 (美元) 附加值

和工程师技术员(%) (%)

数 重(%)

(美元/年)

(人) (人) 收入支出

20002000 2000

2001 20012001 2000200020012001 1990—94

中国545187[5/]1.0

20110 1938 25592

62525.7 532885

日本5095

667[2/]2.98 2610462

11099388879 145834 9.6 3256 92582

韩国2319

5842.68 29688[1/] 3221[1/] 73378

110073 7.4 676

40916

印度尼西亚 130[7/]- 0.07[8/] 13-

-0

-

2.2 175139

马来西亚160[3/]45[3/] 0.40[3/] 5721 751 -

-

6.6 262

12661

菲律宾 156[6/]22[6/] 0.21[6/] 701

158 154 10780

4.2 4110781

新加坡 4140

335[5/]1.88 60-

-0

145 9.9 2110 40674

泰国74[4/] 74[4/] 0.10[4/] 319

823 111727055

3.7 7619946

数据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3 CD-ROM.

注:1/是2000年数据,2/是1999年数据,3/是1998年数据,4/是1997年数据,5/是1996年数据,6/是1992年数据,7/是1985年数据,8/是1994年数据。

中国与日韩的差距除了在基础研究领域外,在信息化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是新世纪制造业发展的新特征之一,信息化对于一国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2—2003年,中国、日本、韩国的网络准备度指数⑤ 分别列世界第43位、20位和14位。可见,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较日韩仍有一定的差距⑥。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而非技术优势,除了产出规模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外,中国在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均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特别是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方面更是突出。中国仍有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需要依靠进口。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处于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化转变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也未形成(胡立君,2003;陈庆修,2002)。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出口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东亚分工体系中仍然未突破“雁形发展模式”,还处于东亚分工体系的中下端。我国必须从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加大制造业技术创新、提高技工素质三方面提高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东亚诸国形成了挑战,但是也产生了新的机会,只要这些国家对这一点善加利用,就会从中受益。⑦

注释:

① 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只分析了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5国。

② 东盟4国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

③ 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分布的计算方法请见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4期。

④ 相对单价是指一国出口产品的单价与世界该产品出口的单价的比值。当RUV大于1时,说明该国的出口单价高于世界出口产品的单价。

⑤ 网络准备度指数定义为,一个国家参与和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的程度。

⑥ 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菲律宾和印尼的网络准备度指数的排名分别为第3、32、41、62和64位。

⑦ 渡边利夫:《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译者序p.3。

标签:;  ;  ;  ;  

中国东亚制造业实力分析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