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_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

中国都市群众体育现状与特点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群众体育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1)10-0056-07

都市是最具典型与代表性的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高度发达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巨大规模城市,在城市体系中最具竞争优势[1-7]。在都市的区域范围内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是城市体育发展中最为发达的部分,代表了城市体育的最高水平。都市群众体育作为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都市经济与都市生活质量进入现代化阶段的具体体现,并已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对其现状与特点进行研究极为必要。

结合国际大都市的统计指标及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排名,对中国城市的总人口(1000万以上)、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万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以上)、人均消费水平(7000元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以上)、技术成果交易额(40亿元以上)等涉及城市规模、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众多领域的代表性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考察[8],同时兼顾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本课题选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杭州、南京七个都市进行重点研究。

1 我国都市群众体育现状

1.1 体育事业经费投入

体育经费是发展体育事业的财力保证,这也正是都市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都市早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功践行了典型的社会体育管理型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保证政府拨款增长的同时,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资、体育彩票、居民消费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已经形成。

总体上讲,都市群众体育发展的经费的确在逐年增加。见表1。统计资料显示,天津市2006年体育经费收入为58587万元,体育支出经费为51328万元,体育经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10.8‰,体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9.5‰,在各大都市中位居首位;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投资金额为70050万元,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最高,为5.4‰,占年度体育经费支出的65.6%,在群众体育设施投资方面最大;充分说明北京市的体育发展具备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这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国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投资共784467万元,占整个体育经费支出的37.8%;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的这一比例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完全保证了公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需要,对其都市圈内城市和其他省市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1.2 体育人口

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是人口的城市化。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矛盾能够在都市发展中得到很好的协调和处理,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是都市稳步、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表2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占43.9%,乡村人口占56.1%,男女性别比为102.71,每户家庭人口数为3.17;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的城镇人口比例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上海市的城镇人口比例为88.7%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北京、天津也是全国城镇人口较高的城市,仅次于上海市,其中北京、上海已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的男女性别比在100以下,说明全国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在都市也较为突出,从另外一方面也促成了更多的女性参加到体育中来,成为当然体育人口。

200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体育人口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群众体育指标,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使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壮大体育人口的数量,已成为每个国家和城市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目的之一。调查发现,2008年北京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了70%,其中每周参加健身活动3次的人数比例占35%[9]。大多数市民已经将体育锻炼与衣、食、住、行等民生同等看待,将其视为维护其健康的生活所需。

但都市体育人口又具有复杂的社会层级,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的人群在体育需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女性、未婚、老年、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这类人群体育参与性更强,智力型职业的体育人口多于体力型职业。另外,都市的快节奏和较强的流动性,人口庞杂,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这也是我国非均衡发展的现实在城市群众体育领域的体现。

1.3 体育活动内容

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参加体育活动群体需求的个性化,造就了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广州市呈现出的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目标达成等体育价值观念多元化取向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发展历程正是这一论点的最好验证。

研究表明,围绕日常、周末、节假的体育生活圈已悄然构成了都市体育生活圈模式的三个层次。日常体育生活辖以社区,旨在健身;周末体育生活覆以城市,旨在休闲;节假体育生活盖以都市圈,旨在度假。都市市民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面更加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目前,上海市体育健身消费参与者较多的项目依次为游泳、保龄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北京市民也将羽毛球、游泳、保龄球作为自己青睐的前三项体育项目,但可以预测散步或跑步、游泳、健身操将会后来居上。在广州市突出在跑步、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篮球、棋类、健身操、足球、桌球、保龄球、太极拳、武术、排球,且具有性别差异。男性倾向于竞争性项目,女性贴近于柔缓性项目,像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容易组合,活动强度不太大又能起到娱乐身心的项目会得到男女共同的喜爱。高尔夫球作为昔日的贵族运动项目,群众也已尽情地享受其中,由城市辐射到城镇和农村的新兴项目保龄球、网球、桌球的活动随处可见。

表3、表4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举办全民健身活动78924次,1000人以上的活动115446次,参加人数达159324736人。其中,举办省级全民健身活动7573次,地级全民健身活动38030次,县级全民健身活动33321次,是全民健身活动真正从基层开展,服务大众。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江苏省、广东省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次数较高,分别为6792次、6003次,参加人数分别为11593430人、36243529人,接近全国总数的10%,其余都市全民健身活动也是蒸蒸日上,彰显了体育的身体参与特性,做到了我参与、我快乐。

就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来看,北京市围绕奥运会的筹办组织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群体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期间以北京万人太极拳表演、北京国际长跑节、和谐社区篮球比赛为代表的15种群众体育活动已成品牌,舞彩带的锻炼方法吸纳了奥运会艺术体操的动作,“全民健康操”以奥运会乒乓球、游泳、马术等16个项目的动作特征为基础编制而成,奥组委在“我们的奥运——微笑中国2008全民健康志愿者行动”中推广到全国各地,突出奥运,惠及民众,使奥运项目与群众体育健身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层次、个性化的体育需求。

1.4 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一系列指标的综合反映,它涵盖了经济基础、居民收入、文化层次、活动内容、体育产业、广告媒体等多方面的信息。消费拉动经济,消费带动体育,虽然健康不是靠金钱能买到的,但花钱可以买到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市市民较高收入促进下的较高体育支出也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真正满足体育作为自我实现感的享受发展需要。

表5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广东最终消费支出为12892.81亿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1483.48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4.8%;城镇居民消费为8531.81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85.2%。各大都市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例较高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分别为94.6%和92.7%,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都在10%以下;各个都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例都在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70%以上,反映出都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向享受型、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的趋势;虽然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很大,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例的缩小恰恰从侧面说明都市的城市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变成了城镇人口,这正是都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1.5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为满足市民的体育需要,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大都市都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去,投入了巨额资金。如全同群众体育综合测评优秀的上海市5年来已投入1.65亿元,建成135个社区健身苑,2984个健身点,配套4.1万件健身器材,总面积达19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天津市截至2008年,已连续五年建成25座大型体育公同。广州市借助亚运会的东风,坚持新建、改造比赛和训练场馆与兴建社区体育设施并举的方针,在6000多个群众健身体育场所的基础上,2010年全市达到8000个体育场地,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20所“全国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学校”的体育场馆也从2007年1月起向社会开放,建立了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同时,各大都市多将群众健身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定位于布局合理、风格多样、功能完备,以做到城市、环境、园林和体育设施的完美融合。

北京市在奥运会32个大中型体育场馆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实施全民健身设施配建计划,投资近2亿余元的公共体育设施,并更新50%以上全民健身器械,做到一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2500个市民,以国内领先的公有体育设施,独具特色的跳跃性发展,推动了北京市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多元体育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体育局还在社区、街道、公园、乡镇、学校等地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全民健身专项球类活动场地,后者主要包括篮球广场、乒乓球长廊和笼式多功能球场。截至2008年6月,分别投入2585万元和2.1亿元,地方投入4.9亿元,共配建6069个总面积达到419万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仅2005年至2007年,投入3015万元的14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5个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已正式运营。

表6、表7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数量为2个,人均占有全民健身活动设施面积为0.04。除广东省外,各大都市每万人拥有的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数量和人均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占地面积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北京市最高。反映出都市公众对健身场所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空地、公园等便利设施,而倾向于场馆、健身公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场所。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为普通大众享有的公共体育资源仍然很少。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也显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广州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仅仅占其总数的4.13%,全国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2.3%。

1.6 社会体育指导员

表8、表9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70742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3007名,一级46700名,二级205687名,三级452028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38名,每万人拥有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中,三级达3.44名,二级1.56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十万人拥有3.6名,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每百万人拥有2名,这个数量尽管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还制约着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宝贵财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社会活动能量。

我国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往往跟体育人口的多而密、文化程度高、体育意识强成显著正相关。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北京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天津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充分显示出北京作为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十分壮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以天津为代表的周边城市起到了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且北京市还培训了2.3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居民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达到了400∶1,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梯队更是数量大,质量高,他们经常活跃在社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做到心贴心的指导,手把手的服务,在体育技术指导和体育活动组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服务一条龙的战略格局在京津塘都市体育圈已经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都市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悄然服务于居民社区,在社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全国已有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1605名(表10),且均为当年发展数,处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风口浪尖的都市更需要日趋完善的法律,严格制度管理和标准规范约束下的初级、中级、高级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日渐提升,足以显示出都市培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的完善、成熟。

表11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每百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1.22名,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北京市遥遥领先,每百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是48.51名,群众体育人才得到了充分保证,这与首都雄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资源是分不开的,也反映了国家最高竞技运动水平的带动作用,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能够协同并进。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也在全国平均人数的2倍左右,都市群众体育发展的优势一览无遗,充分印证了国家在都市圈规划、建设方面的高瞻远瞩。可以确信的是,在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方面,珠三角都市体育圈、长三角都市体育圈、京津塘都市体育圈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模式,将以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中西部体育的发展。

1.7 学生体质状况

2004年,全国高校开始全面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代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在我国中、小学、中专中技学校还在实行,仍承担着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任务。我们以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获得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数据来说明。表12、表13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应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的学校数为431982所,小学为286795所,中学142182所,中专中技为3005所;学生的达标率为90.9%,小学为90.6%,中学为91.3%,中专中技为90.3%;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除北京市、广东省外学生的达标率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北京市没有统计数据,广东省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表面显示学生体质下降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两个省市已经全面实行了国家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更适合现代都市的学生体质状况的检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8 体育科技教育

表14体育科技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报发行数量为166605622,刊发行数量为17733491,举办培训班12135次中,参加的人次数为904117。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北京市的刊发行数量最高,为1026000;统计到的数据中上海市报发行数量较高,为105600;浙江省、上海市举办的培训班次数位于前列,分别为1687,1531;参加人次数中上海市居首位。这与都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强烈需求是分不开的,透视出都市居民健身活动逐渐向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深化。

1.9 体育管理体制

表15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体育局系统机构数量为7102,人数145319,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859所,行政机关数为1354,其中多数职能相近的部分已合并。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中,广东省人数和机构最多,机构为383,人数为11445人;天津市较低,机构数为88,人数为3395,且行政机关的部分都是独立管理,保证了体育宏观工作的有效性和正确的导向性。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数量中浙江省、北京市较高,上海市较低,为25所。说明了都市体育系统的管理已从繁杂的具体事物中完全脱离出来,真正从事了政策规划的宏观管理,而操作性强的运作已完全由社团、俱乐部去组织实施,充分体现了都市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导、社会自治的管理体制。

在体育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方式上,全国有3346个事业单位实行全额管理,413个事业单位实行差额管理,273个事业单位实行自收自支管理(表16)。各大都市中,江苏省、广东省全额管理的事业单位数较高,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全额管理方式的事业单位都在100以下,天津市为43个;自收自支管理方式的事业单位中江苏省处于首位。说明在体育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上,都市体育主管部门逐步向社会管理型体制渗透,目前仍然需要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

实践中,北京市体育局锐意创新、大胆改革,转变政府型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府领导、社会力量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体育工作新模式——体育生活化社区,建成4905个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天坛、地坛、陶然亭、人定湖公园等10大公园晨晚练辅导站,清芷园、红莲里社区等52个体育生活化社区,2008年的计划是增加25个。基层体育组织、活动场地设施和人群都很固定,市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并且在固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专家还对参与社区体育的居民体质跟踪检测,量身订制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做到科学有效地锻炼。

2 我国都市群众体育特点

2.1 体育经营主体多元化

都市体育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体育事业,但又不仅仅是一项体育事业,它已成为了涵盖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经营、传媒等项目的集合体,一个展示国家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一项自身效益大、带动能力强、社会作用广的系统工程,具备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元化的重要特征。就投资来讲,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主动介入到都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行各业,介入到都市体育中来,其先进的健康产业、体育产业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更是与我国传统的体育经营管理模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与此同时,政府抢抓机遇,对外积极招商引资,对内加大规划指导力度,广泛吸资、融资,形成了成熟的多元化体育产业支撑体系。

经营方面,都市体育的发展立足国情,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引导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共同推进。合资、合作、参股、上市等公司制改革已成为国有大中型体育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取而代之的多元持股股份公司在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方面也采取了租赁、出售、承包、改组、兼并等形式规范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形成了都市体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服务内容也由单一的体育项目向以体育运动项目为支点、其他设施相配套的宽广领域延伸,多元化的特征在竞技体育品牌、群众体育基础、综合服务优势的项目建设主线中充分体现。

2.2 体育需求产品个性化

体育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人。都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高规格、高水平,密集的人口,充裕的余暇时间,较高的文化积淀,强烈的消费层次,都构成了居民强烈的体育健身需求之充分条件。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健康,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对体育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入,强烈而稳定的健身不再禁锢人们的体育活动动机,追逐娱乐、交往、美容、美体、减肥和精神修养的动机逐渐提升,一元化的生物学动机已经被多元化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动机所取代。大一统的群众体育活动相对淡化,体育参与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个性化的体育消费方式和体育产品已成为都市体育人口的时尚选择。

个性化的体育产品也要求灵活多样的资源配置方式,体育圈作为都市体育发展的新形式,基于公平与效率,坚持普适性与精英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考虑市场需求,也兼顾服务对象的平民性特征,广泛吸引全社会的体育资源参与其中,以保障大众参与体育的机会均等,同时保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基础上的消费服务。鉴于都市体育圈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体育的服务对象也是相对的,面向多个城市,体育产品类型交叉、多样,开放而具有弹性。日常、周末、节假都市体育圈本来就存在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就环太湖体育圈而言,对苏州人来说是日常体育圈,对上海人来说是周末体育圈,对北京、东北地区的人来说可能就是长假圈,健身、休闲、度假的选择也宛如波浪一般,逐级受益。

2.3 体育活动内容复合化

体育产生于劳动,最初从孕育教育、文化、体育、军事、宗教、旅游、娱乐、卫生等母体中分离出来后逐步自成体系。而在当前,在高速发展的都市行列,体育又与其起源时的同胞兄弟们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互动,表现出一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复合和回归。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满足这一需求产品多功能性的客观现实,使得单一的体育产品和服务难以故步自封,社会文化生活引领的多样化体育消费,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人们已很难将体育和与之紧密关联的社会活动截然分开。

都市体育人口密集而差异显著,结构复杂而目的鲜明,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等价值取向多元化,体育需求与其他需求融合而成的复合需求,对社会提供的多重功能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都市的实际出发,群众体育活动规模可大可小,活动内容可灵活多样,将体育、休闲、娱乐、旅游等活动组合在一起的新项目,博采传统和现代体育之长,羽毛球、网球、门球、健身操、交谊舞、游泳、冲浪、滑雪、潜水、武术、气功、秧歌以及消费较高的高尔夫球、保龄球、赛车、摩托艇、热气球、跳伞等,人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或间接参与来“按需所取”。

2.4 体育管理组织网络化

网络兴起于城市,其普及同样沿袭着由国外到国内、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历程。都市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在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组城区产业结构、集中功能相近、性质相同的机构等方面发挥着高度的集聚效应。资本、新兴优势产业、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等要素的明显优势也是全方位的辐射到群众体育领域。优越的体育软硬件条件,大量的体育资金投入、超前的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普及的公共体育设施、社区健身苑、健身中心更使其高居全国领头地位,进而以资本融通、技术扩散、产品覆盖、扩大服务等方式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着区域性体育的整体发展进程。

都市体育圈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延伸,各个圈层呈体育基础设施一体化分布,发达的基础网络设施相配套,支撑着圈内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共同繁荣,较为突出的是体育机构网络、体育信息网络、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网络、体育服务网络、体育旅游和交通运输网络的系统和完善。不同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对应不同的发展策略,交通干道网络的环形放射,便捷、可达性较高,城镇群的整合效应包裹着中心城市分散生长的能力整体提升,这就是都市体育圈功能性网络分布的特征,是都市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进行空间布局的重要考量。

2.5 体育运作方式社会化

都市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核心都市一个点带动体育圈的整个面,体育的社会普及率高。通过推进体育社会化,先分散后综合,培养和强化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扩大体育人口,壮大体育队伍、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寄养和补充。然而,要讲体育的社会化,必然要突破政府型管理体制的束缚,行政手段必然减少。社会机制必然加强,社会捐赠、企业赞助、自发运作的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必然成为主流。

目前,群众体育管理的组织结构体系是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最高领导机构,体育社团、基层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组织等广泛参与的,政府与社会团体密切协作的、纵向的、金字塔式的网络化结构体系。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社会化推进的载体。各大都市社区的数量较多,发展速度较快,在社区建设与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社区体育组织的社会化优势不可替代。都市已经形成了体育组织网络较为发达的四级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包括市级、区县级、街道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健身苑,且由街委会、居委会、驻街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运作,保证了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1-03-14:修回日期:2011-09-06

标签:;  ;  ;  ;  ;  ;  ;  

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_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