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民医院 331600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使用情况,探讨其用药特点和合理性。方法:以我院药库电脑中的《药房药品销售》为依据,对我院2016年抗高血压药使用品种、用药频率(DD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对于开具处方进行统计,并分析患者用药例次、用药时间,经发现,钙通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利尿降压药>β2-受体阻断药>ACEI>复方制剂,且DUI值均在1以下。结论:用药频率排序反映了我院高血压药物用药趋势,目前我院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高血压;降压药;分析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重要病因,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病残率高等特点,随着老年患者机能减退,可合并多种疾病,其中高血压较为常见,根据发病性质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经研究统计,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高达48%,目前常实施药物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1]。而本文旨在分析高血压患者近年来使用降压药情况,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售出的高血压药物。本次入选均来自我院药库电脑中《药房药品销售》。
1.2 方法
统计、分析药品的销售数量和使用频率排序,用SPSS17.0软件分析。药品的限定日剂量依据《新编药物学》取其适应证剂量,未收获的药物则结合药品临床用药情况和说明书确定。以药品的总消耗量处于DDD值,获取该药使用频率。
1.3 观察指标
分析高血压患者2016年降压药使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统计学SPSS17.0软件处理,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本研究对于开具处方进行统计,并分析患者用量总量、DDD值、DDDS值及DUI值。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患者2016年用药情况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年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不仅具有预后差、发病急骤等特点,还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损伤机体重要器官,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在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项为高血压,其主要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可损害人体组织、器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发生率逐渐上升,而好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其能够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3]。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研究,部分学者认为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塞和脑中风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此备受临床医师关注[4]。
根据高血压发病因素,临床上常分为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两种,为了控制病情恶化,常实施降压药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5]。本研究对于开具处方进行统计,并分析患者用药例次、用药时间,经发现,钙通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利尿降压药>β2-受体阻断药>ACEI>复方制剂,经临床实践得知,其钙离子拮抗类药物对抗高血压的效果已被证实,亦为临床中应用广泛的药物,但由于该药物易导致血压波动诱发心律失常,故使得临床应用量逐渐呈减少趋势,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降压平稳的长效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因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血脂、血糖代谢及心功能均无不良影响,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因而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同时,本文研究亦显示,所有药物的使用DUI值均≤1,即药物利用指数,为DDDS/实际药物使用天数,表明所有药物的运用均较为合理。在使用复方制剂过程中,由于医师无法根据个体调整剂量和组分比例,不可适用于每位患者,因此需在兼顾价廉情况下,还需考虑个体降压效果。
总而言之,用药频率排序反映了我院高血压药物用药趋势,目前我院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亦提示了临床中应采取长效、高效的降压药物干预,以此提高药物降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阳,聂玲.某院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10):1368-1369,1372.
[2]李君,李晓艳,蒋学俊等.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的 Meta 分析[J].广西医学,2014,31(10):1419-1423.
[3]傅雪芹,敖学容.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58(12):1454-1456,1459.
[4]张生潭,兰新宇,杨达宇等.国产与进口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6):632-637.
[5]白倩,张丽婷,陈磊等.国产与进口降压药对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C].//第九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论文集.2015:157-163.
论文作者:易锦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高血压论文; 降压药论文; 药物论文; 受体论文; 我院论文; 患者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