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阶层变迁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线论文,试论论文,社会阶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9)04-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裂变和重组,随之,出现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统一战线是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等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科学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状况,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变迁,必然对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内部关系等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统一战线发生深刻变化,研究这种变化是现阶段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出现新格局、内部关系复杂化
(一)社会阶层出现新变化
1、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相对独立的不同阶层,农民阶级发生大规模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乡村工业化带动了工人阶级的新兴组成部分即乡镇企业职工阶层的迅速壮大,已从农业和农民阶级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阶层,同时,雇佣工人阶层也理所当然地属于工人阶级范畴。以上两部分和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国有、集体企业工人阶层,加上知识分子阶层及社会管理者阶层,共同组成了当今的工人阶级。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国城市职工约1.5亿,乡镇企业职工不少于1.5亿,工人阶级的总体力量增强。但是,这些相对独立的不同阶层,无论是社会经济地位、利益诉求还是价值取向,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使得工人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实现自身团结统一的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社会分化是农民阶级的分化。很多农民由传统的农业劳动者转化为其他社会阶层的成员,已经分化成几个有不同利益诉求的阶层,即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与农村管理者等。农业劳动者阶层绝对数量正持续减少,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800万农村劳动者进入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约1000多万人流入城镇,数百万人转入个体工商业或其他行业。[1]农民阶级分化出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农民工阶层,据统计目前已有农民工约1亿。他们处于一种缺乏规范的状态,既失去以往生活的农村社区文化的约束,又没有被同化进新的城市社区文化,由此造成计划生育难以控制、治安形势严峻等社会问题。与农民工相类似的问题,在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其他阶层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因此,正视工人、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解决各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形成公平合理的经济利益布局,使工农联盟在新的阶层分化中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成为当前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
2、知识分子力量壮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社会阶层分化中,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知识分子人数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大为提高,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成为生力军,而一批素质较低的人员被淘汰,流动到其他阶层。其次,知识分子阶层的宏观分布发生重要变化。以前,知识分子大多集中在非生产领域,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教育、党政机关、科研(政府所属部门)的高中级科技人才分别占高中级科技人才总数的31.9%、9.4%、6.9%,而全部工业领域仅占24.6%。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进行和相关体制的完善,知识分子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生产领域、社会管理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社会结构变迁中还出现了很多中介机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这些中介机构中也有大量党外知识分子。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和拥有者的知识分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得到体现,力量不断壮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历来属于统战工作的范畴,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经济成分,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为载体,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
新的社会阶层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已经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个群体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新阶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内部构成比较复杂,彼此差异较大,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流动性很强,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党的群众基础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统战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复杂化
由于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可变性,目前我国统一战线内部成员问出现了复杂的交叉、动态关系。
1、各阶层的界限划分趋于相对性。计划经济条件下,阶级、阶层的划分比较稳定,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战线内部成员间相互渗透,如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渗透、知识分子阶层渗透进各个阶级、阶层,又从各个阶级、阶层中生长起来。新的社会阶层则源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成分复杂:既有早期下海的国家干部,也有下岗失业的企业职工;既有原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也有归国留学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学生;还有农民……而且广泛分布于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隶属单位,特别是其中的自由职业者,分散性更加明显。而且,新阶层仍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相互流动、渗透仍在进行,其成员的社会身份尚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使得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也处于动态发展的不确定状态。
2、各阶层之间乃至阶层内部利益矛盾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素质的差异性,再加上各种政策性因素,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出现利益差异,造成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难以避免。由于城乡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和工农产业之间的差距,使得工人与农民之间存在矛盾;知识分子的经济利益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尊重,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私营企业主如果不合法经营生产,会损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即使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的内部,由于利益分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工人阶级内部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和社会管理者(公务员)阶层的冲突,就时有所见。新阶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彼此之间的利益指向,有很大差异:私营企业主,希望经济权利得到更多法律和政策保护;体制外白领,更多的关注社会稳定和福利保障;经理和雇员之间有劳资关系上的矛盾,白领和自由职业者之间有价值观上的冲突……
3、社会阶层矛盾出现对抗性因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大陆范围内的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社会分化中,由于私营企业主阶层和雇佣工人阶层的出现,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对抗性因素。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不足,不少人对私营企业主会不会发展成新的资产阶级存有疑虑,一些地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不能落实到位。二是贫富两极分化、财富占有悬殊造成的社会心理压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高收入、高消费给其他阶层造成强烈的压力,部分私营企业主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生活糜烂等等,也引起社会普遍不满。三是私营企业中劳资双方在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生产条件、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纠纷,有时是尖锐的矛盾。经调查,私营企业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劳资冲突的仅占20%。[2]
二、统一战线成员思想观念多元化,政治参与主动性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民众利益同质性较高,在主流舆论导向作用下,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观念比较单纯,政治参与以被动型、动员型参与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阶层的分化、利益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复杂,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一)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差异性明显
统一战线成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成为经济上的受益者,取得了支配更多资源的机会,特别是非公经济人士大都有了自身的产业和资本,广大知识分子则依靠自身的知识创造了较多的财富,由此经济上取得了比较独立的地位。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带来了统一战线成员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过去老一代统一战线成员在思想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相比,新一代统一战线成员在思想上的“差异性”较明显。这要求统一战线在扩大包容性、坚持主导性的同时,依靠民主协商和政治引导,求同存异、倡同求和,来解决主导性和多样性、一致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二)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参与主动性提高
改革开放打破了以前封闭的社会阶层机制,阶层间社会流动性增强,使得利用先赋性身份获得利益的机会减少,人们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成就,社会个体与阶层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因此明显增强。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受益者,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特有的创新精神以及文化背景,相比较而言,有着更为强烈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在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非常希望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的途径,来维护他们的现实利益;他们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掌握大量社会经济资源,在具有经济上的“话语权”的同时,必然会进一步要求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享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因而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愿望。深圳市委党校在新的社会阶层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63%的人认为参政渠道“一般”、“不畅通”。在座谈访谈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抱怨没有有效渠道反映他们的呼声,将其愿望和要求纳入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过程。[3]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在扩大广泛性、增强包容性的同时,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提供更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
三、统一战线工作范围不断扩展:从政治领域到经济、社会领域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社会成员从“从一而终”的“单位人”日益变为“随遇而安”的“社会人”。人人都处在一个空间和行业间高度流动、角色频繁变化和身份频繁变化的社会中。统一战线成员的工作领域由原来的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医疗等领域扩大到经济、金融、贸易、保险、法律服务等各个领域,分布更为广泛。这使得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已经扩展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改革开放以前,党的中心工作是革命,统战工作也就围绕阶级斗争展开,其范围集中在政治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统战工作也理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才能充满活力,做出更大贡献。统一战线的任务转移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但统战部门毕竟不是经济部门,不能抛开自身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业和政治优势,而去管具体的经济工作,主要通过政治工作去为经济工作服务,结合统战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的实际,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过去我国社会体制结构比较单一,统战工作主要在公有制领域展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非公经济人士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的进取心和事业心,有较强的竞争观念和市场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他们的阶层意识目前还处于不成熟的朦胧状态,但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显露,共同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处境,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合法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认同感。统一战线要进一步贯彻“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引导他们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再上新台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报效祖国、造福社会、服务人民,培养起一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积极分子队伍。因此,统战工作已经从公有制领域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
(二)统战工作从大中城市不断向基层延伸,社区成为统战工作新领域
改革开放以前,统战工作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做上层人士的工作。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虽然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仍是主流,但新出现的大量统一战线成员在基层,如党外知识分子、信教群众、非公经济人士、少数民族群众等,这要求对基层统一战线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社会作用日益突出。“有事找单位”变成“有事找社区”[4]已成为新世纪的主要趋势之一。社区是新的社会阶层的新生地和聚集地,社区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政治参与,十分适合新阶层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成为反映民意、集纳民智、影响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渠道,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起到相互沟通、协调的独特作用,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些与统一战线本身所体现的民主协商、体谅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理念,以及广泛的交友联谊、情理交融的特殊群众工作方式相贯通。社区统战工作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根本宗旨,通过交友联谊的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工作的组织网络为依托,发现和培养社区中涌现出来的新代表人士,并通过他们去引导和扩大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有序政治参与。
(三)统战工作向社会领域扩展,非政府组织成为统战工作着力点
在改革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超出于政府机构和企业之外而独立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普遍、迅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38.04万个,这些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中间地带,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群体利益代言人和公众实施参政议政新渠道的功能越来越强化,所聚集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归国留学人员以及新社会阶层人士等统一战线成员越来越多。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结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趋势,要求统战工作范围必须与之相适应,向社会化的大统战转变。非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体制外具有社会性、民间性的组织,其成员大多数就是“社会人”,因此不仅为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空间,而且为统战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载体。
四、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凸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统战工作主题
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重新耦合与构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分化,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不同单位、行业、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以执政党为核心的政权体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把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各阶层、群体吸纳到政治体系中来,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整合。因此,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关系,推动和实现社会和谐已成为统战工作的重要主题,客观上要求统一战线通过各种方式,协调社会矛盾,将新的社会要素、新的社会关系及其功能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是吸纳政治诉求。社会结构的分化,直接滋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各阶层、群体在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必定将其上升为政治诉求。统一战线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适应了社会分化的客观要求,能够吸纳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为各阶层、群体的政治表达提供制度化的政治输入渠道。
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在“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下,尽最大可能把一切可以团结、联合的力量吸收进来,并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求同存异”。根据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迅速的特点,全国政协设置了34个界别,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政协,非公有制经济也有自己的代表人士,各级政协通过他们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不断扩大团结面。民主党派代表、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社会阶层、群体,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较高的社会声望,能反映和代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群体的分化、重组,民众参与政治的深度、广度的不断发展,使得民主党派代表、联系特定阶层、群体的功能更加重要。民主党派应加强与新阶层的联系,把这些新力量团结凝聚在共产党的周围,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壮大党的统一战线。
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社会阶层的分化,一方面使社会参与空前活跃,一方面又使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空前加剧。统一战线在联系各类社会代表、协调相关矛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组织汇聚了社会各阶层、群体中的领袖人物、精英,做好统一战线成员的工作,使他们对社会共同利益达成共识,无疑会去影响他们所在的社会阶层、群体,促成整个阶层、群体达成共识。
三是协调利益关系。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之所以产生矛盾或不协调,就在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获益差异及相互关系的不确定、不合理。构筑合理的利益格局,既要承认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差异,又要激发他们的良性互动,减少因利益变迁而发生的矛盾、冲突。社会各阶层间合理的利益格局的确立,不仅要求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求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即对社会集团和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协调、均衡,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利益整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人民政协,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巨大的包容性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群体、集团,统一战线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在分析各统战群体的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基础上,整合不同群体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从而形成稳定的政治经济保障机制,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整合。
伴随着改革开放更深层次的展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统一战线的成员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任务也越来越重。统战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阶层构成的调查研究,摸清新老成员的内部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利益诉求,并根据不同阶层、群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因此,统一战线不仅是统战部门的工作,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这不仅要求统战部门转变观念、理顺关系,更要求全党全社会树立并提高统战意识,共同形成一种“大统一战线”的格局。在新的条件下,统一战线以往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传统手段,也面临着如何发掘新的工作载体、拓展新的工作渠道、搭建新的工作机制等创新问题,仍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
[收稿日期]2009-04-08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统战工作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