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1]2001年在《热网微机监控系统首站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本论文来源于工程项目,叙述了热网微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和首站的具体设计和实现。论文先概要介绍了热网微机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首站软件实时监控模块和通信模块的实现细节,描述了工业采集卡的用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核Timer对象的精确定时方法;介绍了PID自动控制原理及其改进算法和现场控制参数的整定方法;用OLE自动化技术扩充了Visual Basic 6.0的报表功能;在C/S用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首站和调度站的异步通信;讨论了Visual Basic 6.0对MS SQL Server的数据存取方法和数据源驱动原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库存储过程完成了系统部分功能。论文最后总结了监控软件的设计经验。
周涛[2]2001年在《FCS型热网首站微机监控系统》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叙述了FCS型热网首站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其监控主机软件的实现。该系统是一个工业现场的监控系统,适用于集中供热网的换热首站,实现对热网首站的实时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设计,由监控主机、现场测控单元、现场采集单元组成。考虑到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软件的开发基于Windows NT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开发语言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在软件设计中灵活应用软件分层思想,以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及灵活性。在上位PC机与现场单片机单元之间的通信中,使用最新的现场总线CAN网络技术,进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快速性。
贾文姣[3]2002年在《热电厂集中供热管网系统计算机动态模拟与控制》文中认为集中供热对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有显着效果,因此,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型企业的余热利用与城市集中供热等都要用到热网,集中供热网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热量的任务,是能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用自动化技术用计算机实现热网动态模拟与自动控制对改善供热效果、提高供热效能有重大意义。 本文针对由中央控制室、换热首站及各热力子站组成的叁级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在建立热网仿真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辨识模型的基础上,给出热网预测辨识模型;同时对热网的热力工况和水力工况进行计算机动态模拟。针对首站水温控制系统给出控制模型并设计出模糊控制器。结合理论和工程实际,对热网计算机动态模拟与控制系统(热网微机测控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为热网微机测控系统开发上位机管理控制软件,软件实现分为四大部分:通讯部分、数据计算分析部分及存取部分、人机界面部分、控制部分。本测控系统由RH-NET局部通讯网络(电流环网)相连,采用广播式通讯协议进行半双工通信,可以完成各种数据点的采集、控制输出、自动控制、报警监测及网络通信功能。 通过对供热管网系统的研究表明,对热网热力和水力工况进行分析计算和动态模拟,为锅炉和汽机的运行提供了正确的设定参数,改善了热网的调节效果,提高了发电综合利用率;将智能模糊控制应用于热网水温控制系统,使系统能够随室外温度的变化对全网供水温度进行实时调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袁颖[4]2001年在《热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站的设计》文中认为论文主要叙述了热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站的设计和实现过程。热网微机监控系统由调度站、首站、下位机以及首长站组成。考虑到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调度站软件开发的平台基于Windows NT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开发语言采用中文Visual Basic 6.0。在软件设计中,实现了数据库管理及组态功能,并且使用MODEM通信技术,实现了多端口并行通信。同时灵活应用软件分层思想,以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及灵活性。采用ADO数据对象,提高数据访问的可靠性,快速性。
蒋豫蓉, 张建国, 蒋洪[5]2002年在《供热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供热微机监控系统的构成和主要功能的实现 ,所开发的系统已在黑龙江的鸡西和虎林市运行 ,证明了功能全面 ,界面友好 ,对目前供热微机监控制系统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江涛[6]2001年在《虎林换热首站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叙述了虎林市换热首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该系统是虎林市集中供热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中式数字直接控制系统。系统中采用的硬件主要有:工业控制计算机,信号采集设备和信号输出设备。在系统软件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将系统划分为主控模块和功能模块。主控模块完成了系统的自动控制过程,它通过对各种信号采集和输出卡的操作完成现场信号采集和控制信号输出,控制算法采用了改进的数字PID控制算法。功能模块实现了对系统数据的查询、显示、打印以及参数设置等功能。系统软件开发基于Windows 9.X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系统。
由玉文[7]2004年在《基于SQL Server的实验室热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计算机监控技术是一门包含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和传感技术的综合性的技术,已经在工业、农业、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为了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模拟和完成多种对热源、热网、换热站和热用户的实验研究,本人将计算机监控技术应用于实验室热网系统的开发中,因此如何对这种采样和监控规模都比较大的实验室热网监控系统进行设计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根据实验室热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进行系统总体设计,运用模块化原则将系统分解为叁个相应的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及通讯子系统,并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上加以实现。监控系统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以工业采集板卡和智能热表数据通讯为基础构成,提高了采集系统运行效率;为了解决国外热表不开方通讯协议给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连接造成的困难,系统研发了热表数据通讯接口模块满足了计算机同多个热表的串行通讯的要求;基于软件工程思想开发的本热网监控程序,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易于维护和便于扩充,监控系统数据库设计时为了提高大量数据访问时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采用了目前网络访问和通讯功能比较强大的SQL SERVER 数据库,通过OLE DB接口方式实现了与监控软件的连接。在本实验室热网监控系统基础上开发的供热管网实验系统,可以对实际的热网系统进行模拟并且能够直观的反映出系统的水力工况、热力参数等的变化情况;可以进行热网参数、热网的优化管理等研究;它还可用于本科生的教学和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另外本文编写的计算机监控程序对暖通空调工程中其它类似监控系统的开发具有参考、实用价值。
戴莉[8]2004年在《现场总线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工业控制系统中,每一代新系统的推出都是针对老一代系统存在的缺陷而给出的解决方案,现场总线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产生也不例外。目前对现场总线技术进行研究的国内外机构很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现场总线技术发展迅速,并已被实际应用在楼宇自动化、现场测控系统等领域中。当今现场总线的种类繁多,本文仅选用了控制器局部网(CAN)总线和单总线作为研究对象,这是由于它们规模适中,价格低廉,适合于用在现场测控系统中。 本文主要叙述了对这两种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热网首站监控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本文对CAN协议及其原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基于CAN总线的前端控制器的设计实现,以及系统通信中应用层协议的具体制定。本文对单总线主机端接口器件进行了可行性方案研究,并对单总线软硬件设计及其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
姜建锦[9]2002年在《基于CAN的热网首站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中式热网首站监控系统存在危险集中、可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将现场总线技术引入热网首站,论述了基于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热网首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配置灵活等特点。本文对CAN协议及其原理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用户层通信协议。在通信中,提出了动态优先级调度方案,保证关键信息可以及时上传;提出了叁次握手规则,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采用了帧滤波措施,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 为了提高本系统应用软件的通用性,论文对热网首站的共性进行了抽象,提出了组态软件的整体结构,并且实现了组态软件开发平台。采用这个开发平台,用户不必编写代码,便可生成所需的监控软件。本文提出了比较通用的数据库组态模型,程序可以自动生成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在动画模型中,提出了流水处理的通用方法,使得界面上可以反映实际现场的管道运行状况。由于本系统软件与硬件的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它中小型应用场合。
叶文晟[10]2008年在《武汉热电冷联产供暖期系统分析与自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电冷联产系统作为一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在能源转换效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自控技术的发展,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也不断发展。国外一些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较成熟,我国供热系统的自控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论文就以武汉热电冷叁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该系统的首站、热网、中继泵站与热力站的设计原则、冬季运行策略,以确定最佳的运行控制方案和自动控制系统。本文通过双热源联网运行讨论在各个时期如何分配热负荷,讨论两热源在运行时的配合情况。对热网进行水力计算,确定中继泵站的最佳位置。研究了首站、中继泵站的主要控制对象,冬季经济运行策略,控制系统选型及主要监测数据;对热力站进行分类并研究每种热力站的水泵选择原则,冬季运行控制方案及主要监测数据等;同时讨论了热网事故情况的运行控制方法。全文通过对武汉热电冷叁联产供热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的研究,给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工艺条件,对我国热电冷叁联供系统的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热网微机监控系统首站的设计和实现[D]. 唐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
[2]. FCS型热网首站微机监控系统[D]. 周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
[3]. 热电厂集中供热管网系统计算机动态模拟与控制[D]. 贾文姣.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4]. 热网微机监控系统调度站的设计[D]. 袁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
[5]. 供热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蒋豫蓉, 张建国, 蒋洪. 现代电子技术. 2002
[6]. 虎林换热首站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崔江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
[7]. 基于SQL Server的实验室热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由玉文. 天津大学. 2004
[8]. 现场总线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戴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
[9]. 基于CAN的热网首站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姜建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10]. 武汉热电冷联产供暖期系统分析与自控研究[D]. 叶文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