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野下审美教育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新探讨论文_徐凡

新课改视野下审美教育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新探讨论文_徐凡

徐凡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445300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倡导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意义,是赋予生命以灵魂,唤醒生命体验,重视情感积淀和艺术熏陶,重视生命的非理性感知、想像、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美丽、灿烂和辉煌。语文教材中很多的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47-02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中语文学科在中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了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高中语文学科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我国古代、近代就有关于语文能力结构的经验性认识,本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智力结构在我国的传播,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这方面的理论较多,但重点是对听、说、读、写等单项能力的分析。现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目标

1.分析教材中的意象美。意象是美的载体。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事物形状。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例如《边城》中湘西的淳朴民俗、《神奇的极光》中大自然的奇异绝美、《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的调皮等。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美。审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主,或感动,或振奋,或激动,或悲或喜,或忧或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情感的参与,静静地与大师对话,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如《赤壁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旷达,《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安贫乐道,这些能让人得到心灵的抚慰。

3.品尝作品中的语言美。语文教材,作品的语言大多非常优美,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反复诵读,能给人以节奏与韵律感,使人得到美的浸润。

4.体味教材中的意境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故都的秋》让学生想象“清、静、悲凉”的意境,这是作者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通过作品的艺术美唤起学生美的回忆,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美。通过联想,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二、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而且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爱因斯坦说:“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提高兴趣是开动学生思维机器的动力,因而培养和谐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汉语的教和学是一个“苦差事”,为了变“枯燥”为“趣味”、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学中注意做到“明”和“活”是非常重要的。“明”就是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明白;“活”就是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语言、训练方法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生活体验,融会贯通地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趋向。几年来我多次以“马拉松式课堂赛”的方式强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因其赛程长、费时少、参与面广、形式活泼、别开生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许多学生表示:“竞赛”不仅使我们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还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

语文教学是美的艺术,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审美情感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章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设计审美情境,活用教法,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五《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在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 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材中的自然景物经过了作家的审美处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情语”。如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采菊东篱下”的恬美。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美。

四、丰富学生的视听感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高二年级教学为例,高二是高中三年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把审美感受的感性认识引向深入,又要为理性认识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二学生通过高一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能够在全面把握文章主旨上,以一个客观或主观的角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出独特的见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故都的秋》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的绘画美,我首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分段朗读,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色味、情调和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然后再根据语言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重组画面,学生充分调动了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的作用,“沿波讨源”,故都的秋色之美尽在想象之中:高远碧绿的天空、破壁残垣的庭院、落蕊满地的秋槐、流光溢彩的牵牛、枯黄尖细的秋草、青天下飞过的驯鸽,还有那画外音,尖细的鸽哨,悦耳的蝉鸣,《故都的秋》不但有画意,而且有诗情。再现画面的目的在于再创意境,把握故都秋景的基调底色和总体特征,让学生从具体描写中体味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姿、秋味、秋意之美,从而获得具体而丰赡的视听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情景交融之美又何尝不是审美与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呢?这些催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还有规范的结构、铿锵的韵律,处处都散发着美的光辉。要体会这些美,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美的加工”——美的想象、美的思维,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演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并用自己的手去表现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要进一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效应,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益德 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J].语数外学习,2012。

[2]董静 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成才之路,2012。

[3]杨恩寰.审美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4]章承董.语文课审美教育方法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2).

论文作者:徐凡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

新课改视野下审美教育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新探讨论文_徐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