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覃洪静论文_覃洪静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一病区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目的:讨论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96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心理组,常规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心理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和BNP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心理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并且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心理组的满意率为95.83%也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25%,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力衰竭;心功能;临床效果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舒张伸缩功能下降,导致患者的心脏的血压排出量降低,不能满足身体各部分的机体需要,造成心脏循环出现紊乱,并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当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恶心等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患者很有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感染、血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1]。而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大类,但是有大量文献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2],因此,为了研究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96例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96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将以上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心理组,其中常规组的患者为48例,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5至74岁,平均年龄为(44.2±3.1)岁,而心理组的患者为48例,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22至73岁,平均年龄为(43.1±2.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恶心、乏力等[3]。(3)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合并疾病的患者。(4)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心理衰竭治疗方式,常规组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日常生活、治疗、药物以及饮食等方面,而心理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3.1教育宣传,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积极的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4]。

1.3.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由于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会出现焦虑、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计划,组成相应的心理小组,一对一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要耐心的解答患者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沟通,帮助患者树立对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语气要温柔,态度应诚恳,保障患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5]。

1.3.3由于心力衰竭病人需长期服药,有些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护理人员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告知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见不良反应。

1.3.4获得患者家属的支持,由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期间,情绪波动会很大,常常会做出异常行为,此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要包容患者,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平复患者的情绪,家人的支持是患者治疗的动力,尤其是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予以患者精神上的支持[6]。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和BNP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和BNP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和BNP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心理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常规组的满意率为81.25%,心理组的满意率为95.83%,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心力衰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的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时该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并且短期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这些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压力,造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治疗效果,有些患者甚至会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7]。

心理护理干预是从患者心理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对治疗的信心,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疾病,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患者的预后,加速患者的恢复[8]。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和BNP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心理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并且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心理组的满意率为95.83%也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25%,说明,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保障了护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新君,张颖,王倩,等.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 1 3,3 0(8):1 2-1 5

[2] 余江坤,卢艳雨,王 铮,等. 小剂量美托洛尔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15,11(3):85-86.

[3] 张永宏,陈四清. 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307-5308

[4] 高学叶.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精神、生理健康及心功能的积极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39-140

[5] 罗 平. 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47-148.

[6] 杨 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改善心功能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0):3083-3085.

[7] 陈首丽. 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96-97.

[8] 刘 庚,李庆印,刘华平.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标准电话访问管理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01-204.

论文作者:覃洪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覃洪静论文_覃洪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