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货币政策——对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前,一位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处于转轨中的各国经济时惊奇地发现,由于成功地把握住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并避免了过度通货膨胀的出现。他在一本专著中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之谜”。
然而,“中国之谜”近年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通货紧缩的迹象面前,货币政策的取向面临着重新选择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对近期货币政策如何评价便显得越来越引人瞩目了。
货币政策变化引人注目
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经济面临的困难却丝毫没有减少。针对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及时作出了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正确决策,有效地拉动了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央银行努力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努力维护金融的稳定,为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作出了贡献。
从1997年秋季开始,中央银行就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整力度,运用更加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当增长。在过去的3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7.3%、15.3%和14.7%,年均增幅为15.8%,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和物价之和达9.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则分别增长16.5%、11.9%和17.7%,年均增幅为15.4%,高于经济增长和物价之和9.1个百分点。
两个重要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之和,表明货币供应不仅与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匹配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拉动作用。中国经济之所以近年来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与货币供应的增长密切相关。
在这些枯燥的数字面前,金融专家们欣慰之余还发现了一个新的亮点。他们按照经济学理论将1999年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相比,看到这一比值已经达到38.2%,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这一结论意味着货币流动性在1999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在货币政策的引导下,现金投放加大,企业活期增加较多,而居民储蓄存款得到了分流。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中央银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努力扩大货币供应。
与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相适应,中央银行制订了一系列的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个人消费贷款应运而生并得到积极推广,人们的理财与消费观念也因此而有所改变。据统计,目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经超过1600亿元。尽管这一数字占银行整个贷款余额的比例还不是很大,但它表明消费贷款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在过去的3年间累计增加3万亿元。占目前全部贷款余额的近30%。换句话讲,这3年增加的贷款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47年贷款总额的1/3。从这个角度看,贷款总量已经比较宽松,加上直接融资的扩大,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
另一方面,为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7年到1999年4家国有商业银行共认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7275亿元,配合国债项目增加贷款3000多亿元。这些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变化,人们便不难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作出正确的评判。
两年来货币政策曾经有过“适度的”、“适当的”、“稳健的”、“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等多种提法,之所以没有表述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考虑到金融风险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货币政策似乎只有“从紧”和“放松”两种概念,这种非紧必松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市场。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便可发现,两年来我们已经听到了关于货币政策的多种提法:“适度的”、“适当的”、“稳健的”、“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1999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被表述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些专家认为,在通货紧缩迹象面前,应同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其实,之所以不提扩张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央认真总结我国宏观调控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
从8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国有企业生产建设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的经济和体制因素,国有银行长期超贷,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80年代初的30%,已经上升到现在的75%左右,这些都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有酿成新的风险的可能。
另一方面,即使强调要扩张货币政策,货币信贷也由于受到有效增长不足的制约而难有作为。人们普遍认为,当前产生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严重的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调,造成工业部门供过于求,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力来看,货币信贷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仍然是关系金融全局的大事,需要货币政策为之创造适当的空间和余地。可以想象,在缺乏有效的约束面前,银行和企业都会对贷款的发放和接受毫无顾虑,银行的不良贷款还会继续攀升。
同样,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需要货币政策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运用财政向银行发债的手段,把居民的储蓄资金转化为建设资金,实际上也是运用了货币手段。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往往受制于各经济主体的有效需求,财政增发国债则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发行国债、投资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就是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吸纳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要加强货币政策措施与财政政策措施的协调结合,以取得最大的综合效应。
尽管货币政策没有表述为积极的或扩张等词句,但这决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是消极的和无所作为的,还应在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下,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扩大货币供应,以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金,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在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的时候遇到了传导机制不通的阻碍。因此,疏通传导机制,引导贷款投向,便成为今后运用货币政策的关键。
应当承认,货币供应量远远超出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之和,一方面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充足,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整个经济运用货币供应能力的下降,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深层原因,但不可忽略的是从中央银行到企业之间,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阻碍。
人们过去常常将我国的信贷机制称为“倒逼机制”,其表现是由于企业、银行都在无限地吸纳贷款,导致中央银行过多地投放基础货币。现在虽然没有了这种情况,但在企业没有好的项目、商业银行注重经营利润的背景下,又形成了一种紧缩性的“倒逼机制”。在这一机制面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十分小心,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发放变得谨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显得紧缩起来。
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微观经济出了问题,经济结构需要作出彻底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银行内部的贷款渠道也需加以疏通。就目前的问题而言,各家商业银行总行有必要改进业务经营计划管理,加强内部资金统一调度,合理划分各级行的贷款权限,合理确定内部资金的往来利率。在建立信贷责任制时,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各级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发放贷款不再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
解决微观基础较差的问题,货币政策也不是无所作为。通过贷款投向的引导,也可以达到扩大贷款投放的目的。近来中央银行发布了一系列的信贷政策,其意义也就在于此。在央行的信贷政策中,消费信贷、农村信贷和西部开发信贷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包括教育、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在内的消费贷款的大范围推广,有助于启动民间投资。而加强对农村贷款的支持,则是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对工业品需求的关键。在西部大开发的战役中,信贷资金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央行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货币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