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三大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类型论文,学术腐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读到一篇文章《最新丑闻——“长江读书奖”》(《文学自由议》2000年第4期,作者朱健国)。该文将早已闹得沸沸扬扬的首届“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活动和评奖结果称为“中国学术腐败新高”。此次弄得似乎有点四面楚歌的首届“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是否是“中国学术腐败新高”,需在全国范围的学术腐败现象中做点比较,不好随便附和。但从这些年来中国的学术和创作的评奖活动来看,拆烂污的事的确不少。朱文批评学术腐败的强烈意识,我则完全赞同。我还以为学术腐败在中国学界,不仅相当普遍且为害甚烈。
对学术腐败时有批评,但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以为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大家都变得有些麻木不仁了;二是由于学术腐败的势力及其惯性作用太大,有人想改变也无可奈何;三是笼统言之的学界(包括教育界、文化界、科技界等以及和学术有关的部门)中,有很多人和学术腐败有不清不白的关联,或是多多少少都沾过一点光,所以吃了口软拿了手软,干脆不说罢了。
这一说,似乎就是有点扩大打击面。其实不然。所以这样讲,是我以为当今中国的学术腐败,实在不限于“长江读书奖”之类的评奖活动,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行为。比如这些年来很多大学都有的创收性质的“办班”,不好说是学生用钱“买文凭”,至少轻松过关的“送文凭”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不在少数的政府干部、经理老总去读,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读书是假,混张文凭好升官好办事是真。结果导致“水货文凭”满天飞,“水货硕士”遍地是。这种现象早已引起过非议。这算不算学术腐败?至少也是学术不良吧?又比如重点中学招生,处于赢利目的,只要交钱,差分生甚至考分很低的分生,都可以进来。这是不是也影响了大批少年学子的心灵的纯洁性?考得好(特别好的优秀生当然也没问题),还不如有个有钱的爸爸和妈妈。所谓学术腐败,我想也就是学界中各种学术运作、学术活动和学术风气不良,出现了严重的腐蚀人心、败坏风气的歪风邪气。
说当今学术腐败普遍,确实有大量根据。且不说这些年来报刊的披露,就以笔者亲身感受和耳闻目睹来说也深有体会。当今学术腐败最典型者,我想主要有三大类型:
其一是各种学术评选活动中的腐败。
先讲最为普遍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获得,是学界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断面临的问题。从低级、中级到高级(高级中有副高、正高两道门槛要跨),到了高级职称,又还有硕导、博导、院士之别。对于一个学术中人来说,实在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远兮也没关系。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学术是需曼曼长进,贡献是需逐渐显示,职称是需步步到位。除非你是个大人才或者说是个大天才,哪能一步三跳突飞猛进?
然而众所周知,人人都避免不了的职称评定,却是当代中国学界最多问题的所在。问题根本并不在于多招埋怨的“僧多粥少”。若说“僧多粥少”,人家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家的岗位责任制更严格。因为这才能鼓励竞争激发干劲,想想,如果“僧粥平均”,甚至“粥多僧少”,那才是荒唐。混混也可以混个正教授、总工程师之类。岗位数量的设置,当然应该尽可能合理一些,但决不能吃大锅饭。
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缺乏公平竞争。年年评职称,年年有新闻。评定标准的“软化”,领导意志的作祟,拉选票,套近乎,走上层路线,背后互相攻击,等等,烽烟四起,闹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在那些缺乏深厚学术传统、学术规范很差的单位,这类学术腐败尤其普遍。
由此说开,学界的各种评选活动,如学术评奖、课题申报、经费申请等,也多有歪风邪气。往往在貌似公正的背后,演变成了“瓜分名额”、“瓜分等级”的“分赃会议”。又如硕士点、博士点的增设和评选,也早已成为人人心照不宣的“攻关大战”。先想方设法摸准谁是评委,然后拿着申报材料到评委家中登门拜访,然后再“见机行事”,反正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于以各种名义(诸如讲学啦、出资开会啦、邀请参加啦、当答辩委员啦,反正名堂多得很)请吃请喝请玩请拿,功夫在诗外,很多学术单位都练就了一套高超本事。
其二是“学霸”现象。
这里所说的“学霸”,并不是仅仅指学术权威的霸道作风,而是泛指所有利用权力之便而在学术活动中以权谋私、行使霸道的行为。所以这样理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学霸”现象,发生在真正的学术权威身上的其实非常有限。
“争霸”有两种人:一种是确实有学术水平的学术权威,其间有些品格不佳者喜欢搞霸权主义,喜欢唯我独尊颐指气使。但不难发现,在真正有学问的学术大家中,喜欢搞霸权主义的并不多。另一种是名不副实的所谓“学术权威”。这是些或半桶水晃荡的“学术权威”,或名不副实的所谓“著名学者”,或半官半学的半吊子货。更多的“学霸”行为恰恰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这类人物,因为是由于种种并不光彩和难以得意的原因(或媳妇熬成婆,或善于投机钻营,或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或靠学生和弟子的力量,等等)而获得了“学术权力”,内心就不踏实。没有过硬的学问又要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威形象,因此便妒贤嫉能,总是想方设法打击别人以抬高自己。打击异己、结党营私、拉帮结伙等阴谋诡计的行为也就成为他们司空见惯的行径。
其三是“以官谋学”。
所谓“以官谋学”,是指具有一官半职者,利用职务之便来谋取学术名称和学术利益。这类现象在学术界也是比比皆是。别说是当了大学校长、副校长之类,就是当个系主任甚至教研室主任,也常常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职称评定、获取“先进”、担任学术团体的领导职位、申报课题、使用经费等等方面,常常都要比一般教师和科研人员占便宜。不少和学术根本沾不上什么边的党政干部,也非要弄个什么“研究员”、“调研员”、学术团体的“顾问”、“名誉教授”等当当,甚至就直接弄个教授、硕导、博导干干。关于大学的管理,“教授治校”、“学者治校”、“专家治校”之类的口号也时时在喊,“减少行政干预”的说法也常有议论,但中国大学管理制度的行政化和官员化却还是一个痼疾。大学中,官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早已众所周知。有的学校和科研单位,甚至出现了行政管理人员和干部大大多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荒唐。由于人浮于事,由于勾心斗角,更由于利益驱使,这些非学术的“学术中人”,也就常来“拉大旗作虎皮”,到学术中来占便宜捞好处。亦官亦学,总比那单单一顶乌纱帽要理直气壮得多。说官是官,说学有学,岂不占尽风光?至于在五花八门的学会中,也有不少“头街”是被官们所占。
上述三种典型的学界腐败,说到底,还是一种权力腐败。因为归结到最终,还是权力在起作用。是讨论权、评审权、决定权在起作用。所以,尽管学术腐改现象往往比较复杂,模棱两可、公理婆理的“软件”因素较多,但只要真正建立起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制度,很多问题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而关键问题则在于对权力的监督。比如一个评审委员会的投票结果是明显的黑白颠倒,明显违反了评审条例,这个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就应该有权力监督机构进行检查,然后根据事实宣布这种评审无效。
标签:反腐倡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