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16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袁增清陈爽

袁增清陈爽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影像科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16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经16层螺旋CT扫描拟诊为小肠扭转的患者24例,对其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处理。观察其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意义。结果:有1例全小肠扭转出现肠壁水肿增厚;13例空肠扭转中,其中顺时针扭转为9例,逆时针扭转为4例;5例回肠扭转;肠扭转中出现腹腔渗血有4例。经CT确诊的19名患者中,有16例同时出现C形征与鸟嘴征,占84%,5例疑似病例中,经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发现,出现C形征与鸟嘴征并存的有4例,占80%;19例CT直接确诊的患者中,肠管积气积液及周围肠管气液平各有16例和14例,分别占84%和74%。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中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肠扭转;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57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19-02

肠扭转作为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因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而诊断困难,死亡率高,常被误诊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1]。因此早期及时诊断是治疗肠扭转的关键,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应用16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技术,对小肠扭转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旨在16层螺旋CT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我院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经16层螺旋CT扫描拟诊为小肠扭转的患者24例,男16例,女28例。患者年龄最小10岁,最大84岁,平均为4842±697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22例查体出现明显的压痛、反跳痛。病程1~10d不等,平均为439±141d。

12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l6层螺旋CT扫描仪,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上至耻骨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300mAs,准直器16×15mm,螺距10,机架旋转速度05s/r,图像重建层厚2mm,间距1mm。增强扫描以(30~35)ml/s的速度注射370mg/ml的优维显90~100ml,应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扫描技术,动脉期延迟20~30s,门脉期70~90s扫描。图像传递到工作站进行诸如多平面重建(MPR)、肠系膜上动静脉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等图像后处理。诊断结果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评定审核。

13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CT片进行分析可知:有1例全小肠扭转出现肠壁水肿增厚;13例空肠扭转中,其中顺时针扭转为9例,逆时针扭转为4例;5例回肠扭转。所有患者中,腹部手术史有11例。所有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结果详见表1~2。表119例CT平扫及MPR检查结果

3讨论

小肠扭转的发生多是在在肠先天旋转不良,肠系膜过长等解剖特点上,由饱餐、大便秘结、肠腔内有蛔虫、肿瘤等因素诱发,或者腹部术后并发肠粘连所导致。小肠扭转发病迅速,病情严重,易出现较多并发症,早期肠坏死、穿孔、中毒性休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非常关键[2]。CT多平面重建及MIP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早期小肠扭转的检出率,及时手术治疗以避免各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16层螺旋CT平扫可以了解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的变化,对于诊断不明确者可以通过增强扫描及先进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掌握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形态特征。简言之,通过CT的直接征象能够了解病变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的形态改变、肠扭转的部位及范围,特征性明显;通过其间接征象可以大概判断肠梗阻的存在,两者有效结合能够对小肠扭转做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手术提供有效地指导。本研究中,通过对CT片的分析,结合手术证实发现,有1例全小肠扭转出现肠壁水肿增厚,考虑是肠系膜过长的原因;13例空肠扭转中,其中顺时针扭转为9例,逆时针扭转为4例;5例回肠扭转;肠扭转中出现腹腔渗血有4例,手术确定与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有关。所有患者中,腹部手术史有11例,主要考虑是由粘连性肠梗阻所导致。小肠扭转CT的间接征象包括C形征、肠系膜血管扭曲征、鸟嘴征、漩涡征等。在本研究中,经CT确诊的19名患者中,有16例同时出现C形征与鸟嘴征,占84%,5例疑似病例中,经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发现,出现C形征与鸟嘴征并存的有4例,占80%,证实C形征与鸟嘴征常并存,是诊断早期小肠扭转的最好的指标,19例CT直接确诊的患者中,肠管积气积液及周围肠管气液平各有16例和14例,分别占84%和74%,也可以作为小肠扭转的特征表现;肠系膜血管扭转征、肠管漩涡征及腹腔积液也可为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一定依据,但发生率相对较低,旋转不良、肠粘连、肠道肿瘤、腹盆腔手术等疾病也可出现,不能作为诊断小肠扭转的必需条件[3]。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中非常重要。如果临床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剧烈的情况应当尽量早期进行CT检查,通过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小肠扭转的直接征象以及肠系膜扭转征、C形征及鸟嘴征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为小肠扭转提供明确的定性定位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手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涛,周建峰,王浩,等.以CT发现涡旋征作为肠扭转手术指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2830

[2]徐隽,陈光文,宋彬,等.肠扭转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672676.

[3]周卫军,计明珍,徐中华,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对小肠扭转的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931595

论文作者:袁增清陈爽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急诊16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袁增清陈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