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 巴东 444324
【摘要】重视人文教育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但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人文精神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对当前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想法作了一些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 人文精神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142-02
反 观我们今天的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人文属性渐趋模糊。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说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间,但同时也是情感迅速成熟的时期。孩子长大成人,虽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同时更需要有及时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人际交往和体育等教育。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一句话:“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确实,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造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和谐而健康的人。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还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其它学科替代不了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比较缺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第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教育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决定了学生具有何种精神素质。因而如何创设让学生同自己的心灵对话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作出的反思。
第二,心理学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的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景和场合中产生的。情感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感知和思维活动,启动兴趣和动机,接受感染和激励,正确选择、评价和行动,进而通过心理活动和建构,达到知与情、情与行的统一,学会做人、生活、创造、求知、审美、健体。
就现实情况而言:第一,从我国国情看。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还不高,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完善等,加之有些中学生受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从小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有限的和低层次的。
第二,从学校方面看。由于学校强调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放松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忙于应付学习和考试,对其它知识无暇顾及,其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也较弱。这也是造成中学生人文素质滑坡和水平降低的原因。
第三,是从社会方面看。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影响很大,也造成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我国目前仍处于转轨时期,由于经验不足、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等,市场经济诸多负面影响仍在顽强地起着作用,如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
与此同时,一些中学政治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辨证关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世俗的前途,关心学生在高考中能够拿到多少分数,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灵。政治教师总是抗着“科学主义”的大旗,在知识、能力训练题中该选哪一个题肢,为什么要选等问题作讲解前的酝酿,一方面把知识、能力训练陷入了烦琐的哲学,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对学生人格与个性的教育则遭到冷落。这就限制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
总之,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要求非常有限或处于较低层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人文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文明修养程度较低,这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及教育评价体系有直接的关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不可忽视。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高中政治课中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告诉学生: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如何确定目标和任何实现目标,等等。这种教育实际上已经超出一般政治课知识的传授,而趋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传授。它使每个受教育者在这种高级的精神传授中受到灵魂的震颤、意识的启示,从而内化为一种精神,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在 中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表现为学习、理解、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道德理论体系,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人如果对社会所倡导和推行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缺乏了解、理解和掌握,对自身的行为和道德责任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以思想道德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精神食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要有贯彻人文教育的信念并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政治教师,第一要树立一种公正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第二要遵守教师基本道德规范,追求完美的人格;第三要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观念;第四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公正,关心人类未来,关爱自然环境;第五要培养自己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思维,独立的人格。
2、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超过一般科学的意义和功能,即人文价值体系的意义和功能。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自由和幸福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代表。因此,在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时,我们更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否则,其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是不完整、不正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时,从人文教育角度看,实际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是一个人、一个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叩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季布列传》也记载:楚汉名将季布以不轻然诺,严守信义,为世人称道,故有“一诺千金”的美誉。即便是过去的商人,也常在店堂里高悬“童叟无欺”、“真不二价”的招牌,以示承诺。不少人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又如,在哲学与生活、政治生活教学中也可以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因为在哲学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潜含着诚信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与素材。例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任何事情都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弄虚作假;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的实现与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贿赂选民、甚至确保当选什么地方官而雇佣杀手刺杀竞争对手等现象……
3、寓人文精神教育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在教学中,精心挑选时事资料,选取的原则是尽量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并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关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教师先介绍气候大会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出“人、自然、环境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内容,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效果较好。又如在讲民族精神内涵之团结统一时可以展示国民党元老、爱国诗人于佑任病逝前两年,作于1962年的诗《望大陆》,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士对乡土的苦恋。这个时事资料也可用于讲《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特点,给予学生们感情上的共鸣,给理论化的政治课文注入人文精神的内涵,深化了学生们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
4、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课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课课教学中得以渗透。根据皮亚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情境创设,让教学活动充满喜悦,使学生积极投入和参与,产生欲求和冲动。在教学过程中可用优美的语言也可利用多媒体、配乐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学的改革,多媒体辅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由于多媒体可集声、像、画于一体,能借助多种手段,创设高雅的艺术情境和浓烈的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细细品味,从中受到感染,不仅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而目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选取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小品、相声,或者一段录象亦或是一段音乐都可创设良好的情景,教师也可设计实验或者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来渲染课堂。
5、课堂评价,注重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评价时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6、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广泛的杜会调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进行了深入调查,使同学们通过接触现实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才能。因此,这个过程也就成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例如,我们组织高二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其中有一个小组就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进行采访调查,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了《关于拖欠民工工资的调查报告》》,文中探讨了拖欠民工工资的原因、危害及解决途径,这里就有很多上升到了人文精神的层次。如发展经济与民工进城的矛盾及不同的认识正好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又提出将兑现民工工资纳入法制轨道的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涉及到“法的精神”这是个具有人文价值的问题。
总之,在当前教育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关注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未来社会需要人文精神,科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教育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政治课教育应该从科学主义与烦琐的知识与能力训练中走出来,从失去灵魂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为此,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宁彬:《高中政治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广东教育》,2016年第7.8期。
2、陆海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方法初探》,《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7期.
论文作者:陈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人文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学生论文; 政治课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