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_朱宇

思政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_朱宇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省 合肥市 230061)

摘要: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却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这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思政工作的视角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并提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立正确幸福观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思政工作

追求幸福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幸福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费尔巴哈也曾经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单一的停留在高水准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而是呈现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既要有获得感,还要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大数据时代,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幸福感淡化、幸福观扭曲等问题。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提升大学生幸福指数,又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1、对幸福的理解有失偏颇

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由于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幸福观。当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生在物质生活充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心理发育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认知能力较弱,对幸福的要义的理解容易存在偏差。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易于受到各种思潮、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甚至会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不能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幸福观是劳动与享受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力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将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唯一标准。这种错误的幸福观,会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回到现实世界中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空虚,这实际上更加疏远了精神幸福。有些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内在统一性,始终把追求个人幸福放在首位,为了获得个人幸福而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而这反过来却抑制了个人幸福的实现。

2、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欠缺

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是构成人的幸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所带来的满足感与快乐感。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生虽然拥有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对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产生沉重感、负担感,精神世界匮乏,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心理失衡现象时有发生,且抗打击能力较差,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能力,很容易在挫折和失败的情况下消极颓废,丧失理想目标。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有所欠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政工作要将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困难、挫折、失败是无法回避的,消极对待不幸的人生只会让人生更加不幸。在压力和逆境中要靠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要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幸福,正确地理解幸福的意义,使学生获得一种成熟和豁达的心态,获得一种感知幸福的能力。对待就业问题,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转变错误观念,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待恋爱问题,辅导员应该帮助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位置,使他们明白人需要爱情,但人的生活中并不只有爱情,应该把失恋当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客观地、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更深刻地体会幸福的真谛。

2、丰富理论教育形式,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思政工作者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打破只注重原则和知识的教育模式,创造符合时代节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代气息相通的教育模式。把幸福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新媒体工具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传递正能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注重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认真感悟、主动探索。同时,还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为大学生创造幸福搭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强化大学生感受幸福的实践体验。要积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实践,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所带来的满足感,增强幸福感知力,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切身体验来实现对幸福体系的完整把握,进一步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可操作性,培养学生感受真、善、美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目的。

3、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大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创造和奋斗中,才能感受到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的价值所在。

正确的享受观应该是享受与劳动创造的有机统一体。真正享受的快乐不在于目标是否达到,而在于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奋斗过程。关于享受与创造的关系,马克彻底而又深刻地进行了概括:“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培养大学生幸福观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和实践看成是实现将来幸福的需要,更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实践本身也是创造幸福的一种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社会发展所提供条件的基础上,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真正领悟到幸福的真谛,成就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M].人民出版社,1995:372-373.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3]孟敏,张静文,何彦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

[4]李红丹.《95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幸福教育的策略探究》[J].智库时代,2018(40).

论文作者:朱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思政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_朱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