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_国家经济论文

创新: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_国家经济论文

创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旺发达论文,不竭论文,动力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2)04-0001(05)

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要繁荣,国家要富强,是世界各国 的共同追求。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依靠持续的知识进步、科技创新 ,依靠社会内部的不断自我更新,才能使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并且始终保持着兴 旺强盛的国势。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强国之本。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自己的动力。动力是一种能量,能量驱使着物质运动,支持着 生命活动,维持着系统运行。动力有多种类型,有自然动力与人工动力,有个体动力与 群体动力,有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等。不同动力包含着不同的能量,有的能量值高,有 的能量值低;有的能量是短暂的,有的能量是持久的。主体运用哪种动力类型,取决于 主体在与对象关系中的地位,依赖于主体对动力认识的自觉程度,还要根据主体开发与 控制动力的实际能力。社会是人以自然为中介的有机体,社会发展也有自己的动力。国 家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其动力与社会动力是一致的,只不过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 个单元,社会动力在国家内部有其具体表现与特殊形式。

一个国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可以说该国具有充足的自然动力,即天然的 资源是该国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人的经济活动不能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劳动对象,自然 资源的丰富与便利,当然有利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但资源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去 配置,才能变成真正的财富。资源配置属于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的功能,经济关系、经 济制度是社会创造出来的动力,与自然动力相比属于人造动力。自然资源丰盛,如果没 有相应的社会资源驱动,也不能使一个国家富强。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明。

一个国家总是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国外势力的威胁、压力与侵略或者战争的爆 发,也会转化为一个国家奋发图强、同仇敌忾的动力。这是由外部环境而激发的动力, 这种动力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创造出平时状态下不易产生的生产力与战斗力。 国家间的国际地位竞争也属于外部动力。一个国家还要有自己的内部动力,即国家自我 发展、自我强盛的机制。来自外部的动力不是由国家自身所能决定和控制的,而且处于 经常变化之中。一个国家要走上振兴之路,既要利用外部动力,也要时刻发掘、培育、 强化自己的内部动力。

国家动力可以有短期动力与长期动力之分。短期动力发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 事件、特定历史人物。如国家处于重大转折关头,各种力量都能集中于这一目标以实现 过渡。如发生自然灾害,这种紧急状态可以促使国家资源的有效调动。如领导层所推动 的某项活动,这种活动由于得到了国家权力体系的支持而具有巨大的能量。短期动力是 为解决国家发展的某项不平衡而产生的,是为实现某个具体目标而集聚的,是社会运转 不可或缺的。短期动力是与其发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联的,当这种历史条件变迁后,这 种动力也要随之改变形式。国家发展更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因某个 特定事件而发生,而是内在于国家机体之中,是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量;这种动 力不依附于某个特定人物,而是制度化于国家结构之中,自动地运转,发挥其功能。一 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使兴旺发达成为一种常态,就要有一种稳定的、不竭的动力。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创新是开创性的活动,是创造性的实 践。创新是生产新的产品,采用新的方法,建立新的关系,塑造新的主体。创新既包括 生产力领域的创新,也包括生产关系领域的创新,即经济体制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微观 层面,即个人与组织的活动之中,也表现在宏观层面,即国家与社会的活动之中。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国家发展不仅要依靠自然资源获取自然动力, 更要依靠创新所开发出的人的资源,获得社会动力。创新是人与社会作为主体,运用新 的知识,对资源做出新的组合,并创造出新的资源。创新是存在于人与社会内部的一种 能力资源,只要人与社会存在,这种能力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作为不 竭动力并不是否认自然资源的作用,而是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被动依赖 到主动开发,从以物质资源为基础到以知识资源为基础。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国家发展不仅要借助外部环境,变压力和竞争 为动力,更要开发内部动力,营造走向富强的内部环境。创新是国家主体自身的行为方 式与活动内容,创新还是守成,是由国家主体自己抉择的事情。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 内部动力,就可以把国家发展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由国家自己控制发展的速度,决 定发展的前途。近年来,发达国家大力进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紧 随其后,就是基于对创新与国家发展关系的新认识。依靠国家内部的创新系统建设,而 不是仅仅寄希望于外部的援助、压力或突发事件,就能把国家进步的动力建立在更加稳 定、扎实的基础上。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国家发展不仅要运用短期动力,在处理好各种 矛盾与问题中求得进步,更要注重坚持创新,始终把握国家发展的根本途径,开发国家 发展的长期动力。创新是对社会内部潜能的开发,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相比,创新资 源是可无限开发的,并且创新作为人的特有能力是不断进化的。随着世界上人口、资源 、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创新本身就成为一种更加重要与迫切需要的资源。创新既能开 发出新的资源,又能部分地替代传统的资源。创新是社会的一种实践方式,创新创造出 效率,创造出速度,也创造出新的可能。一种富有效率的实践方式,对于任何追求发展 的国家来说,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 社会进步。提出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这一原理是一致的。生产力本身就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新是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出创新动力正是鲜明地突 出了生产力的本质特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都导致了 变革与改革,变革是创新,改革也是创新,提出创新动力正是点出了变革与改革的目标 。创新是从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规律与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生产力创新与社会创新已成为经济学与哲学的主题,创新从经济学术语普及 为日常语言,并提升为哲学词汇。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新范畴的使用是新实践的反映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唯物史观富于时代精神的表述。

创新是对现实世界做出改进的创造,创造性是创新的基本属性,创新能够成为不竭动 力就是基于人的创造性的无穷性。马克思根据对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解,作出了“ 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1](P116)的论断,说明了创造性是人的实践的本性。 人把自然界的丰富性转化为自身的丰富性,并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在思维中构建世界 ,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它随着创造性对 象化的不断扩展与深化而提高与增长。实践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展,创造性也愈益发展 。而且创造性的提高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加速进化的趋势,每 隔一定时期就会出现质的飞跃。人的创造性是社会的创造性,随着人的社会性发展与社 会化过程,人的创造性通过社会化而得到了放大与增强,社会化产生了社会的创造力。 人不仅在创造着,而且创造力本身也成为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人意识到创造的意义和 作用,就可以按照创造的规律研究、生产创造力,包括思维、工具、组织的创造力,创 造出有利于开发创造力资源的方法与机制。创新作为国家发展不竭动力的命题,正是以 实践的创造本性以及实践创造性的无穷性为哲学基础的。

创新源于知识的进步,创新是知识参与的创新,创新是知识的力量的典型表现。知识 是创新的一种重要资源,随着知识自身的增长以及实践活动中介性的增强,知识的生产 性功能越来越强,知识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大。与其他经济资源相比,知识具有无限的再 生性、积累性、共享性和增殖性。创新能够成为不竭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作为 资源的独特性质,知识经济的方兴未艾就是实践的证明。人类物质生产所需要的许多自 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以某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为基础的经济,随着这种资源 的枯竭,是注定要衰落的。知识是一种具有无限可再生性的资源,只要人类存在,它就 可以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参与物质生产的许多 资源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知识并不因生产中的消费而自身有任何损耗,它可以无数次地 重复使用。这样知识就成为可无限积累的资源,它的自然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资源 。一次性使用的资源一般具有排他性,知识资源的使用具有兼容性,可以共享而不增加 生产成本。依靠垄断物质资源的资本增殖可以被使用替代资源的努力而削弱,而依靠垄 断知识、技术、信息的资本增殖则难以被其他资源所抵消,只能被知识本身的不断创新 或知识的扩散所改变。所以,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主导力量,知识投资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 地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 资本水平。

创新的主要领域是在经济生产领域,创新是改变经济生产效率和经济行为方式的活动 ,创新创造了新的效率与价值。创新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引 起了生产实践的质的变化,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飞跃式发展。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正是 由于创新与重复性生产实践相比,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创新活动把潜在的资 源变成了现实的资源,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扩大了创新组织的生产能力与范围。不断 地开发新的资源,充分利用新生的资源,这就使生产要素的体系日益增长,生产活动的 内容随着新资源的引进不断丰富与深化,推动着生产力不仅在量的方面而且在质的方面 进入新的领域。其次,创新活动采取了资源新的组合方式,产生了资源的新的价值、效 用和收益,实现了财富生产的新的可能途径,提高了资源的生产效率。创新是应用新知 识使原有资源进行了新的组合,这就开阔了资源利用的新的空间,使原有资源的经济价 值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到新。再次,创新活动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 ,不断满足和扩大着新的需求。工艺创新减少了生产的成本,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活动 的效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的产品,市场创新扩大了消费群体。最后,创新活动产生了 正的外部性,带来了新知识、新产品的扩散,创造了社会的经济效益。创新的核心不在 于有形资源而在于内含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这种创新的开发成本与风险很高, 但学习使用的成本与风险却相对低得多,这能够节约许多重复投入的知识开发资源。宏 观创新需要有微观创新的基础,由于经济组织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使得社会经济始终 保持着增长与上升趋势。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人的文明发展,文明的人的普遍化构成了国家发达的人力基础 。创新归根到底应该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创新所塑造的新的事物,以其特有的 力量和速度改造着人生存的世界以及人本身,为人创造着新的生存条件与发展环境,直 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人。依靠创新,生产力取得快速发展所提供的剩余产品,为人的 需要层次不断提升与需要对象日益扩大,创造了物质基础。人在社会实践中,依靠技术 进步与制度变迁,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活动方式,也就是依靠 各种创新,使人愈益社会化,使人只有在社会的普遍联系与普遍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 。新的知识产业生产出新的文化产品,采用高效的传播方式,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高质 量的营养,迅速为大众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主体的知识素养。创新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使各种消费品能够越来越便宜地生产出来,这就使广大劳动者在分享文明、逐 步社会化方面,与历史上的劳动者相比有了质的进步。随着财富的增加以及相应的自由 时间的增加,人得到了充分发展的空间,人拥有了更为普遍的交换能力。创新既生产出 新的对象,也生产出能够占有这种对象的新的主体;既生产出新的文化与文明,也生产 出能够享用它们的具有新的文化与文明的人。生产创新普及着人的文明,塑造着文明的 人。作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环境下生存的人,为了实际地占有与享受新的文 明,也必须使自己同化与顺应新的文明,适应着变革与更新了的世界。当今世界,知识 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改变世界面貌的速度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 经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文明性质将发生新的巨大的变化,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有力 地塑造着现时代的人。人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知识的创造者与创新的 主体。在人与创新的相互塑造、良性循环中,一个国家就获得了长盛不衰的动力资源。

创新不仅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 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依靠不断的 生产创新与社会创新,从微观变革到宏观扩散,从日积月累到时代变迁的过程。人类文 明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大的社会经济形态,每一形态都有自己的知识进步与创新成就,都 有自己的创新发生机制与方式,都可以发现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时 代,创新对象是土地与劳动的技术、社会结合的方式,生产创新主要是开发地表资源, 提高劳动力产出的主要途径是对劳动的监督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进,知识传播方式的创 新是印刷术的发明。工业经济时代,创新对象是资本与劳动的技术、社会结合方式,生 产创新主要是开发地下资源,技术创新的成果——机器把人的体能与技能开发至极限, 传播信息的新技术是电话与电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象是知识本身的创造及其创造 性应用,生产创新主要是开发以知识与信息为代表的人工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核心是 智力资源,激励来自科技创新的高回报率,计算机网络是知识传播方式的最新革命。在 21世纪,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 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 响。

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知识创新作为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主导力量,促进着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化,推动着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 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的文明程度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意味着社会对 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知识逐步渗透于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之中,塑造着新的社会 结构与素质。创新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社会创新包括改变原有的不合 理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建立更有效 率的社会中介组织与社会运行机制,塑造社会新的行为规范等。与社会创新相适应的是 开放的、富有活力的社会,创新社会既接受外部输入的创新,也容纳内部涌现的创新。 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种种美好的设想与周密的设计,有的只能是无法 实现的空想,有的是因为缺乏现实的条件而未能实现。社会创新则使历史上的理想部分 地变为现实,社会创新就是实践理想的试验。正是在成功的社会创新中,社会在超越现 实,趋近理想,不断进步。

当代社会,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 短。这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日益明显与重要的时代,国家兴旺发达需要创新。对一个国 家来说,创新的水平与创新的能力发挥受社会的环境约束,即社会能否创造出培育、生 长创造性的空间。这就使创造性不单是个体的心理素质问题,而且是民族的文明素质问 题。创新需要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空间,创新就是鼓励多样化的发展,就要保证主体的 勇于探索与开拓。这就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 传统偏见的束缚,激发被压抑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鼓励创新是富有生机的社会,创新 频率是社会活力的一个标志。倡导创新就是要让各行各业的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都参 与创新,也就是人们共同创造自己的历史,就是要让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变革中求得生存 与发展。只有当创新成为一种国家文化,创新制度化于国家机体中,国家发展才能走上 有序、持续发展的道路。

创新是由知识资源、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创新机制与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活动,创 新在国家发展中起的作用大小,与创新自身要素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创新能力并不仅 仅是一种愿望,创新能力是国家能力的综合,是国家实力的反映。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 ,凡是在历史上能够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的,都是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产能力 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愚昧落后与创新能力是不能兼容的。一个国家要获得足够的 创新能力支持,加速发展,就要下大功夫,扎扎实实地进行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建设。

创新并不是社会之外的一种动力或能量,它本身就嵌入在社会系统之中,创新的要素 也就是社会系统的要素。因此,国家创新水平的高低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主要 表现在:(1)社会进步创造出创新的需求。进步着的社会是生长着的社会,也是变化着 的社会。社会需要新的动力,也要求开创新的事业,解决新的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构新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都需要创新的知识,需要改革与创新 的推进。(2)社会进步开拓出创新的活动空间。社会进步往往是在转折、选择、更替中 进行的,原有的知识积累、活动方式、制度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能在创 造性的活动中求得新的平衡。创新在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任务与目标, 都有可开拓的世界。(3)社会发展支持着创新的资源条件。创新需要资源投入,随着知 识创造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这种投入也越来越高。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与足够的物质基 础,创新就难以启动。(4)社会进步提供了创新的环境保障。社会进步是社会的文明、 民主、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为创新提供更为宽松、有利的环境。社会进步包含着法制 的完善,这就使创新的权利关系得以明确,鼓励着创新活动的展开。

创新是主体的活动,但它有自发创新与自觉创新之分。当社会进步达到对创新形成一 种社会自觉的高度时,就形成了最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条件。创新的发展状况与社会自觉 的程度密切相关。首先,社会自觉是一种理论自觉。知识与创新在经济以至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虽然在历史中就存在着,但一直缺乏理论上的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19世 纪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创新的历史作用,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 90年代江泽民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论 断,这些都是理论自觉的标志性进展。创新是依靠知识进步取得的变革世界的成果,创 新的进步又需要关于创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种规范与指导。其次,社会自觉是一种国 家自觉。不仅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意识到了创新的重大价值与递增效益,自觉地加大 创新投入的力度,而且创新已成为国家的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标志着创新的社 会自觉已经从理论自觉进入到实践自觉,从微观自觉进入宏观自觉,这必将使创新的历 史演化进入新的阶段。

收稿日期:2002-04-01

标签:;  ;  ;  ;  ;  

创新: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