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1]2010年在《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跨国界的双边交流存在于各个领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东南亚各国的人员合作交流,并积极利用中方出资的“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与东南亚各国开展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云南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代表方身份成为中国参与合作的主体和前沿。虽然地处边陲的云南省高等教育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且发展缓慢。但通过近几年不懈的努力,云南省不仅使本省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与东南亚的高等教育合作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本文旨在对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绩效作出评价,以肯定既得成就,指导未来发展。本文从分析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着手,总结了近几年云南省在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所占的优势,可以看作从定性方面对合作绩效做出评价;鉴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从社会和经济两方面建立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合作绩效的建议:一是切实履行地方政府服务职能;二是提升云南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叁是更新办学观念,强化国际化意识;四是要拓宽合作领域,发挥优势学科。
申建良[2]2014年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对于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教育作为发展一国人才的基本策略,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世界已经进入“教育谋划”和“教育变革”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构建了“教育强国”的伟大梦想。因此,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经验,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等办法,在多方面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中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邻,是我国东联西出的桥头堡。作为我国西进排头兵,新疆如何发挥自身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外部环境的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如何加强新疆在对外交流力度,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家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助相互依存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博弈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管理学、经济学、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围绕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辩析,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证实了中国GDP与财政教育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每增长1%,长期国民经济将有0.330347%的增长;从短期来看,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缺乏说服力,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不明显,需要建立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旨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学意义。其次,梳理了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然后,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从地缘、语言环境、人文、学科专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总结其合作优势,并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入世”、西部大开发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视角剖析其合作机遇。再次,从平台与机制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等不同方面透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现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经验,结合实际探寻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总体思路、战略、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提升双方高等教育合作层次,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合作水平,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徐汉成[3]2004年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不断深入、持续地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给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空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高等教育实体在境内、外采取适当的途径和形式,吸收具有不同国籍或文化背景的高等教育者或高等受教育者参加的高等教育或科学研究活动,以及与此相关连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和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内容的总称;简单地讲,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一种跨国、跨文化,培养人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是全球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运用了教育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理论、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含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过程,同时讲述了其重要意义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国外资源为我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面对新的挑战,在新的时期应该采取的对策,同时提出在高等教育进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的特色。 第叁部分主要比较和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高等教育合作情况。 第四部分从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来华留学生、改革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思路和对策。 本课题通过四部分的论述与研究,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言佳羽[4]2016年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肩负着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对实现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要真正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加强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是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基于中国国家战略,系统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思路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界定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而提出要兼顾内在维度和国家战略两个方面来建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从发展现状、发展策略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总结了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典型特征,进而总结提炼出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要从研究生教育内在特性审视国际化维度、要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与标准的启示借鉴;再次基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力分析,总结回顾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因演变,重点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特别是新的国家战略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继之从立足国内与面向世界相辅相成、借鉴国外经验与扩大中国影响兼具并重、“走出去”与“引进来”齐头并进、服务国家战略与提升教育质量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最后从彰显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高度、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推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健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本文认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必须彰显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必须紧密服务国家战略。
张升芸[5]2017年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网络信息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一趋势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非洲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薄弱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应对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国际化包括院校层面的国际化和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标志的“跨国教育”,二者分别构成了国际化的内部和外部支柱。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非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主要体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视角,选取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来收集数据,探索其在新世纪的主要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活动、内容,分析其主要成效及其在满足非洲大学的当前需求中的作用。总体说来,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从非洲境内的区域化和非洲境外的国际化,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合作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等两个维度予以审视。雅温得第一大学的是在喀麦隆独立后在法国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第一所大学。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由于与法国的紧密关系,形成“法国独大”的格局,法国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经费支持方面给雅温得第一大学提供了很多帮助,德国与英国也曾是喀麦隆的宗主国,但是由于雅温得第一大学主要是法国传统,与英、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非常少,对喀麦隆的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小。其它发达国家中尤以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国与雅温得第一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多,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有零星项目。国际组织中的对雅温得第一大学有较大影响的是世界银行和欧盟的高等教育项目。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尤以与中国浙江师范大学之间的交流特别突出,其主要领域主要是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语言教育等方面,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方面也有但是不多。国际化的另一个维度是区域化,雅温得第一大学积极和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并积极参与非洲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效来看,雅温得第一大学的校际合作的项目数不断增加、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合作中获得了大量的办学经费,并且在内部科研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合作的对象由发达国家拓展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之中的中国,在合作项目和交往的人员、经费的投入比较多,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加。从合作的内容看,与欧美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交流与合作密切,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区域化方面,雅温得第一大学非常注重非洲大陆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但非洲区域内的国际组织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外的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帮助,雅温得第一大学一方面积极参与非洲区域内的国际组织,另一方面也积极争取从区域外的国际组织获得援助,其区域化与区域外的国际化是不可分割的。外部的国际活动需要内部的国际化的配合,但是雅温得第一大学目前仍然缺少院校层面的战略规划,教育经费不足,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欠缺,合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依附性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是外因,雅温得第一大学能否通过国际化这一外因,助力于大学核心使命的实现,这取决于它能否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系统、科学院校层面的战略规划,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增强自身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的“本土生长”。
袁琳[6]2011年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世界各国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将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一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欧洲教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办学理念、教育体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德国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纵观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和进程,大致经历四个重要时期:(1)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孕育和萌芽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2)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调整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3)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4年);(4)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和纵深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简言之,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从零散的、个人的、非系统、无组织的国际化过程转向系统的、有组织的国际化过程,从国际化活动转向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持续性国际化策略,并逐渐发展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力是不一样的,而且与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行为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德国从国家层面上积极主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德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治因素、学术因素作用力更大于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德国政府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德国的国际竞争力,重塑世界国际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德国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一系列策略和具体措施:如积极参与欧盟的国际教育项目,通过地区间合作实现德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充分发挥第叁部门(DAAD)的作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建立以教育评估和认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师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还涉及学位制度的国际化、学分的跨境互认、课程的国际化、语言的国际化以及跨国高等教育等,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虽然德国在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国际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德国秉承其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孜孜以求地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国际化为导向,勇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府强有力地支持,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德国特色的第叁部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输入与输出均衡发展;建立以教育评估和认证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探索中,德国既借鉴他国,又结合本国实际,努力寻求突破和创新,开拓了一条适合德国自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自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显示了当今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因此,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以国际化为导向,勇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法规建设;充分发挥第叁部门力量,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坚定国际化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教育输入-教育主义”模式向“教育输入输出-动态平衡”模式转变;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系统化研究等,全面、深入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周作宇, 马佳妮[7]2017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文中研究指明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塑造和影响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形态。高等教育所处的世界局势和世界秩序深刻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态和范围。在世界秩序变迁的新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秩序观,基于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新趋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需要超越以"民族国家利益"界定国际合作目标,保障平等地位和自主性,承认和尊重差异,消解国际合作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需要发挥积极作用。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出发,通过构筑跨国学术共同体、世界青年共同体和社会责任共同体,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共同为促成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世界秩序做贡献。
戴福祥[8]2011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向高潮,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各类教育机构跨越国境办教育,国际性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教学、科研人员在国与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越来越普遍。尽管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实践已经很快,但是对于国际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却颇为滞后,远远没有跟上国际合作教育实践的步伐,国际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国际合作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也非常薄弱。这导致国际合作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导向不明确,而且国际合作教育机构中部分学校良莠不齐,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本人通过国际合作教育的实践,在积极摸索合理有效的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加强从理论方面总结,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国际合作教育的概念,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的本质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的特点,确定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教育经济学理论、高等教育产业市场化和战略管理理论等方面探讨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国际合作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交流、教学、融资和管理四个角度对国际教育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分析,在合作主体间思想和文化回归策略指导下对国际教育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路。本文从交流、教学、融资和管理四个角度对国际教育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然后以我国部分国际合作教育单位为样本,构建了有关国际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交流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融资模式创新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的概念模型,结合定量分析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在验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和内容,合理选择合作方式,加强国际合作教育内部管理,提高国际合作教育的教学质量,创建国际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等角度,对我国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提出了建议。
刘荣山[9]2004年在《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不断深入地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在逐步与世界规则接轨,开始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教育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在逐步走产业化之路。因此,教育也要面向市场,并且要面向开放的国际市场。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有了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国际合作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趋势。 国际合作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通过国内外高等院校、办学机构以及教育集团的相互合作,引进和推广先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学和管理经验以及教育观念、急需热门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材和师资力量、人才和学术交流等。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各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国际合作高等教育模式要求开拓国内外教育市场,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公益性的产业进行发展,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进行广泛合作,发展全球化教育模式。从而使高等教育积极满足WTO要求教育对外开放的需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合作,达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国际合作高等教育是基于教育产业化的特殊教育产业模式,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注重经济效益。它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调控下,适应国内外的教育发展环境,运用市场营销的手段,不断的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分析,由第二章的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第叁章的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环境分析以及第四章的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组成。本文在这一部分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政策、国际国内环境、产业化理论与机制等进行了分析。国际合作高等教育是基于教育产业化理论的,是实现教育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现有教育资源在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在这一部分还对环境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影响做了分析,从国家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角度,分析了国际合作高等教育主体应该采取的适应措施。这一部分主要解决叁个问题:国际合作高等教育主体如何创造发展条件问题;如何面对环境的影响力以及调整自身的适应力问题;如何按照教育产业化发展方向运行问题。 第二部分主要是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管理理论,由第五章的国际合作高等教育营销战略,第六章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市场分析以及第七章的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探讨组成。在这一部分,首先从市场营销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营销观念导入、市场分析、营销战略计划和目标以及营销实施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市场开拓及其策略进行论述,同时对供给与需求市场做了理论分析;最后,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合作模式的不同,所要采取的营销策略也不一样,不同的合作模式也要寻求适合这种模式的最佳运行机制,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部分主要解决叁个问题:国际合作高等教育主体如何开展教育营销的问题;如何开拓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市场的问题;如何建立合作模式的相关运行机制问题。 本课题通过两个部分七章的论述与研究,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马佳妮[10]2014年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国际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之一。本文借助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认为霸权国的意愿、国际机制、共有的文化观念不同程度地推动国际合作的实现。研究的意义在于用国际关系理论指导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面向全球发展的高等教育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绩效研究[D]. 孙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0
[2].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申建良.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3].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与分析[D]. 徐汉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4]. 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与路径研究[D]. 言佳羽. 湘潭大学. 2016
[5]. 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 张升芸. 浙江师范大学. 2017
[6].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 袁琳. 西南大学. 2011
[7]. 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J]. 周作宇, 马佳妮. 教育研究. 2017
[8].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 戴福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9]. 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 刘荣山.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10].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国际关系的视角[J]. 马佳妮. 高教探索. 2014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德国教育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中国一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