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建立起一套有效合理的体育活动激励机制是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迅速激发出人的动力,满足其发展与成长的需求,更好地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促进职业学校体育更加科学和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活动 激励机制
体育活动在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职业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迅速激发出人的动力,满足其发展与成长需求,更好地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科学和健康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基本工作量的认定问题。体育社团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近几年来,我校以篮球社团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建立为突破口,在体育活动激励机制建立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篮球社团活动激励机制,并将其推广到其它体育活动项目中,为我校体育活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发展环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推动了我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一、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计算参与体育活动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每个参与者对组织体育活动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1.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有力支撑的作用。对于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组织比赛工作量,按照学校要求由体育组长以德育课时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按月统计上报学工处。
2.对于组织学生参加系部篮球赛的班主任老师及系部相关人员,由各系部德育主任统一统计工作量上报学工处。
3.系部以外其他参与活动的人员由学工处委派专人统计上报工作量。
4.费用由学工处按照年度结算统一发放。
二、对于带队获奖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学校给予奖励
1.对于体育社团工作成绩突出、带队获奖的指导教师,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学期考核加分(学期考核分是计算年度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并另外给予一定的单项现金奖励。
2.奖励在绩效工资中列支,每年随绩效工资一同发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带队获奖,在每年职称评定和评优中归入德育口考核评定加分。
三、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学生德育“千分制”考核和班主任及班级学期考核
1.在学生德育“千分制”考核中,对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能展示班级或学校良好形象的,给予每人次10分的加分。
2.依据班级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学生人数的多少,按照人头进行考核加分,把此项考核加分列为班主任学期考核的专项附加分,并把此项体育考核成绩作为优秀班级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对于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获奖的学生,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表彰和奖励,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手段,一种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它的有效实施,必将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校对在校内外体育比赛中获奖的队伍及个人会给予不同等级的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和班主任老师的积极性。
1.在学校晨会或学校大会上根据学生比赛获奖等级向获奖者或班级发放荣誉证书和奖品。
2.对于比赛获奖学生在学生德育“千分制”考核中给予个人竞赛获奖考核加分。
3.对于为学校争得荣誉、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在学生毕业分配时优先安排上岗实习。
4.给予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学期考核竞赛奖励加分。
5.在“先进班级”评比时,给予学生所在班级专项考核加分。
6.在系部考核评优中根据学生比赛获奖等级给予学生所在系部不同的考核加分。
在学校管理中,没有激励的管理其实就是不懂艺术的管理。可以这样说:对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基本工作量的认可,使大家在心理上对活动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大大加强;对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获奖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进而辐射到获奖学生所在班级及班主任老师的表彰奖励,是学校激励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将这种机制运作好,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还是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
在表彰奖励时,应该充分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努力运用有效激励的方法与艺术,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彰奖励,而且还要通过表彰奖励来带动激励所有学生、班主任以及教师,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职业学校体育活动更好的开展,为职业学校的体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周震宇 许小燕 如何让学生爱学习[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褚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体育活动论文; 体育论文; 加分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社团活动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