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化建设_经济论文

论西方文化建设_经济论文

西部文化建设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2)05-0140-05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对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重要步骤。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包括东部的现代化,而且包括中西 部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广大的西部地 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全国人口的22.8%,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 、文化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可以为全国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的动力 ,而且是实现全国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 化。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但截止目 前社会各界对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讨,大多集中在经济领域,即使涉猎到文化建设方面 也是泛泛而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论述。为此,我们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重 视文化建设方略的确立,一方面这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精神储备,另一方面也是避免 重蹈东南沿海开发时重经济轻文化而走的弯路,以使西部社会发展走向全面振兴。

一、西部:文化的高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骨骼与气脉,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背景与内涵,文化是人类文明 传递的精神与链条。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丰富和制 约着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基础,文化结构是否完整,关系一个人的精神 心理健康,其重要性,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 文质量。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所谓的大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 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 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我们 通常所称的文化,大致是指这种精神文化。它又大致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主要 部分。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文化是政治和经济 的反映,文化水准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区域 。西部文化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原始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块古老 的土地上生成胚胎,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延续千年之久横贯亚 欧腹地的丝绸之路、麝香之路、博南古道和草原之路,犹若四通八达的网络,沟通中国 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辽阔的中国西部地区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过渡交融地带, 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四大文明的交汇,使这块自然高地又成为 文化高地。只是从12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我国经济文化才逐渐转变为东移南迁的态势。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西部再次面临 着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西 部经济振兴和通过经济开发来促进文化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片面强调经济振兴而忽视文化复兴,必将会导致西部开发的畸形发展。

当然西部文化的复兴,不可能只是西部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重视,而是通过复兴之 路,重建一种体现现代化精神的西部文明。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样:“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 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 拜占庭帝国。”[1]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诱发了人们的创造性而导致革新。因此在西部 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中,当然不能只陶醉在原有的荣耀之中,历史早已翻过了辉煌的一 页;更不能沉迷于当下的落后之中,现实的重负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抛却于身后 。大开发也是大开放,大开放也是大交流,这正是续接西部历史文化传统的绝佳时机, 汲取外来营养,注重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气息和生命力。

也许,一些有识之士对现代文化发展的忧虑并不是多余的:“一个民族,仿佛正在失 去记忆,失去文化的自觉。然而一个民族不可能扬弃自家的语言,认领另一种文化。没 有文化的自觉,便有文化的扭曲。文化固然存在于语言,然而文化的保存与新生,则在 于社会结构和整体。既有赖于学者的研究、思想家的创新,又有赖于法律的保护、教育 的实施,以及民间习俗、宗教、文艺的体现。如果一个民族长期系统地毁坏自家的文化 ,将其与上述社会结构切断,而不以批评性创造性的诠释来发扬应用自家的文化资源, 使其与时代共呼吸共发育,启发民族自信心与创造力,而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代世界, 也就难免失去了文化的自觉。”[2]随着东西部差距的逐渐拉大,历史积淀厚重的西部 文化优势也趋于弱化。但历史文化的价值不容忽视,历史文化的血脉也不能割断。历史 上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儒道释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藏传佛教文化圈,以及地域 原因而造成的秦陇文化、蒙宁文化、西域文化、雪域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桂文化板块 ,都潜藏着开掘不尽的文化富矿。文化的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总结西部文化在东西 方文明互融互补的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构建西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战略,是实施西 部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二、西部文化资源与经济增长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 英国经济专家杜德利和西尔斯所著《发展的含义》一书中说:“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增长只是物质量的扩大,事实上也可能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了经济增长 之外,还需要在减少失业、消灭贫困和文化生活方面也取得进步,才能说有真正意义上 的发展。由经济增长到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人们发展观上的变化。但是,面临着 人口爆炸、经济衰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环境与发展的全球性难题,只顾今天的发 展,不顾明天的发展,发展就难以为继。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保护资 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时代”,在新世纪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 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 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 经济的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实力。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摆在非常 重要的位置上。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而且采取各种方式输 出自己的文化。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田地里的农产品,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 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随着互 联网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竞争和碰撞也更加激烈。我们的社会正沉浸在国 际化的潮流之中,都市文化、工商文化使生活变得浮躁,精神变得疲软;而电脑时代的 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航天技术的高度发展、星际文化的萌动,地球将真正变成 一个小村庄,世界也将进入无法设防的时代,各种文化将相当程度地摆脱社群活动和书 本编制的传统之网,而将文化之车驶上可以任意驰聘的网络之中。文化产业已在世界各 国的经济发展中呈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于1992年12月发起组建了一个“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专门研究文化与发展 的关系问题。委员会草拟了《我们的创造力的多样性》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认为“脱 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不仅是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 发展的目的。”[3]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和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比重骤增的现实,使 文化建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西部大开发中如果没有文化建设的真正参与,中国西部的经济开发就有可能事倍功半 。西部地区不仅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而且是文化资源广博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文化的开发是一个稳固的平台。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已明确列入西部开发五 大重点工作之中,这预示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时期。西部广袤的大地上 ,无论是秀美奇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还是独特别致的人文旅游资源,都是得天独厚 的文化资源。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雄奇的名山大川以及奇特的风俗民情,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其实,旅游业不过是文化产业的一角,在科技高速 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产业还包括出版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演出业、文 化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和其他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的最终 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产业它们又有不可小视的经济价值,这些带有明 显工业化、商品化特质的产业,在西部开发中都是效益显著的经济增长点。在知识经济 的浪潮汹涌澎湃之际,已经落后的西部应当奋起直追,文化开发也要有新思维、新方法 、新机制和新举措,在保护西部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其实质就是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文化力的作用 。文化力作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综合社会力,一方面可以形成民族团结的凝 聚力、价值取向的同心力,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建设 ;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潜涵和内隐的力量作用于市场经济主体——人,从而达到塑造和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劳动者和各方面的人才的目的,强化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 保护。由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具有不同特色,经济文化发展还是要依靠 中心城市,确立“经济与文化综合开发模式”,注重以黄河——陇海线经济文化轴和长 江流域经济文化轴做轴心,分别以西安、重庆为中心,以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和成都、昆明、南宁、贵阳、拉萨为板块中点,建设富有西部特色和多民族色彩的符合 现代化高要求的文化模式,从中心城市辐射和扩散到广大的农牧区。所以,重视文化资 源的经济价值,通过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主动重塑和更新中国现代西 部文化,推进文化复兴运动,这本是西部大开发的应有之义。

三、西部文化建设与社会稳定

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蕴藏于每个人的身上,寄存 在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民族群体之中,构成群体意识。一旦这群体意识形成,就具有独特 的魅力,并自觉和不自觉地注入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环节。马克思说“不仅一个民 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 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4]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 与发展中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西部大开发中重视文化建设战略是落实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的需要。我国55个少 数民族有50个居住在西部地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我国80%以上的陆地边境线在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边疆民族与周边国家存在历史、血缘和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必然削弱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极有可能产生民族主义的离散现象。因而,利用西部地 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破坏我国稳定,遏制我国发展,也是国 际敌对势力的一个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西部地区持久的稳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可持 续发展是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西部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实 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 阴谋,确保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早在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赴陕甘两省贫困地区考察时就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 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 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5]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引发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 识的觉醒,甚至可能引发民族情绪与宗教意识的勃兴,毁坏已有的经济增长,还可能会 导致西部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而文化建设方略的推行则可以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 经济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但经济不是万能的,社会生活中作为自由个体的人不只是 “经济”的人,而且也是“文化”的人。物质文明建设不能包打天下,精神文明建设也 须有相应的振兴方略。要满足西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要 ,在大开发中必须注重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认 同,充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积累,调动各民族的文化积极性,从而 建立起整体上具有一致性而层面上又有特殊性的文化板块。

任何民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都意味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的巨大变迁 ,必然会解构传统的社会和文化整体,破除旧有的权威,撞击已然定型的思维方式和价 值体系。现代工业社会的盲目趋同之风与西部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 深刻的矛盾。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改革、宗教与世俗这几种力量的相互碰撞与冲突之 下,民族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来换取新的机会和前景,各民族按照自己民族的特性 来确定社会发展模式,并通过保持文化的连续性,达到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光大的 双重目的。所以,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的民族、政治和文化问题三者紧密相连。经济上 以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沿江流域分别为连接东西部的主干线和经济中心,促成向沿边国 家和地区的开放;文化上则以汉文化圈为主,促成藏传佛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的 融合。前者是辐射开放,后者是凝聚复兴,使经济开发振兴和文化建设复兴相得益彰。

在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的发展则是多样化和特色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方式,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调适物,任何一种文化都拥有价值的尊严,都具有不为其他文化所替 代的价值。祈望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失去自我的同时还能超越 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表象,呈现出更长久、更深厚、更坚韧、更美好、更符合天理人性 的本质。

四、西部现代化与文化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长远目标,当然是西部现代化。西部现代化是全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只有实现了西部现代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现代化。西部现代化作为全国现代 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文化建设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 化,而人的现代化,又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化,这显然是经济开发不能完全解决的 精神文化问题。

从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视角来看,东西部经济实力的差距,也是一种 文化观念上的差距。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是与其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国际化 、市场化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东部的发展有着明显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文化 上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适应性、进取性、现代性。而西部文化则因其地域和历 史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保守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反映的是 两种质态的文化的差异,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明为 基础的传统农业文化的差异。由于两种文化的基础不同,性质不同,从而对东西部经济 发展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是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文化原因。

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保守,知足常乐,依然是人们最基本 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经济文化蕴涵着自然、历史、心理、经 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历史沉淀,是西部发展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凝铸的结果。这种过于强 大、过于沉重的生活行为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内核和基因, 作为一种稳定的实践结构、生活结构和心理—意识结构的内化和积淀,既是传统行为模 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最保守的力量和成因,又是西部发展缓慢的最大的阻滞因素。 这也是西部地区发展迟缓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封闭性的文化意识,形成一种 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打破的约束与障碍。

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文化高峰,是西部地区可恃骄傲和可资弘扬的文化源泉,但同 样也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造成的落后局面,又衍生成不良的文化生态环境。先进的文化 也是生产力,一个社会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长期有效的发展。 人的文化世界就是人的生活世界,与人的文化生命共同构成人的文化存在,时空不断, 文化不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除了满怀信心和豪情之外,更应多一些自省与冷 静,人类只有一个共同世界,信息和科技已将地球连成一个村落,每一个“村民”没有 理由不为地球的未来着想。未来的文化世界将是多元视野下的文化整合的世界,文化整 合应包括四方面目标: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人 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因此,面对未来,西部现代化进程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方向,调整 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开放竞 争。只有精神世界的完善与物质世界的建设并重,西部才有希望重新获得诗意的文化生 存空间。

西部大开发就应当选择一条经济开发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共同腾飞的道路。在经济 开发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的全面复兴。文化资源的开掘固然能促生 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显然要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意味深长得多。从这 个意义上看,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半壁江山,切不可因片面追求经济效 益而造成像东南沿海开发中回头补课的被动局面。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激励民风民气, 树立信心,改变观念,开拓进取;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同时,解 决社会发展中经济自身不可能解决的诸如精神需求、观念转换、民族团结、人才素质、 文化复兴等种种社会问题;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各民族的团结精神,起到引导和整 合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西部是一块文化沉积十分 丰厚的地域,开发这里所蕴藏的古代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建立富有西部特色 和多民族色彩的符合现代化高要求的文化模式,促进西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文化的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自身的实力、潜力和凝聚力,可对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技术 和精神动力,可见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西部文化 建设方略的构建,必须着眼于全球文化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潮流,必须注重源远流长的历 史文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文化相融合,必须突破现存的封闭状态,承传西部文化本来就 具有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历史个性,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的营养,努力 培养出兼容区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 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标签:;  ;  ;  ;  ;  

论西方文化建设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