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积累运动看雇佣劳动终结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崩溃理论”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雇佣劳动论文,再认论文,必然性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2)04-19-06
一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资本主义无意识中造成的无力抵抗工业进步的技术革命,又为消灭雇佣劳动,即挖掉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谈到资本的历史使命时指出:“资本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创造剩余劳动,即从单纯的使用价值的观点来看……多余劳动,而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由于资本无止境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替人从事的劳动,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终结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287.)这段话,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崩溃理论最基本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普遍化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形成了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即建立在劳动(即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这一私有制天然原则之上的,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积累和竞争规律必然推动社会劳动生产力无限度的增长,促进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一般利润率的递减,一旦生产力和社会资本有机构成趋于无穷大,社会全部生产和再生产部门便日趋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这必然导致社会绝大多数人口退出社会经济领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工作,人们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相对过剩人口的积累成为绝对过剩人口,最终结局是劳动或工作的终结,工作或劳动的终结,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可见,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理论是建立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一般利润率递减这一资本积累的基本定律之上的。其论点的核心是资本积累中的竞争规律必然导致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一般利润率的递减,一般利润率的减少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与社会化,加剧了资本过剩、人口过剩和商品过剩,而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趋于无穷大,会导致作为私有制基础的直接劳动或活劳动的消灭。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崩溃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技术前提。他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对技术、工艺、机器问题进行了专门、大量、详尽的研究,提出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作为“自动化过程劳动资料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崩溃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才真正具备了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马克思在谈到机器体系的演变时指出:“当工作机器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418.)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成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223、218.)变为现实时,必将使人类的活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地位发生根本改变。“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223、218.)直接劳动或活劳动的消亡,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解体。因为“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的一般能力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的对抗性的形式。个性的自由得到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223、218.)由于人类为生产必需品花费的时间减少到极其小的程度,社会产品极其丰裕,劳动再也不是谋生的手段,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获得了最充足的自由时间的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展的一切物质手段,人类社会将最终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进入自由王国。
二
虽然资本积累和竞争引起的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无限增长,以及生产自动化趋势最终都会导致劳动的终结,使资本主义制度崩溃,但马克思同时认为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才最后走向崩溃。这是因为资本积累虽然推动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利润率的减少,但资本积累体系本身会不断产生一些阻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利润率减少的因素。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的集中与社会化导致资本崩溃时指出:“如果没有相反趋势不断与向心力一起又起离心作用,这个过程很快会使资本主义生产崩溃。”(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275.)
首先,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每当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出严重过剩人口时,总会因一些外部条件和新产业的成长得到消化。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立了以纺织工业、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体系,产生了规模巨大的过剩人口。这次严重的危机,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得到了解决:(1)向美洲大陆和澳洲移民。据统计,从1840-1900年,欧洲大陆向美洲大陆移民近4000万人;(2)1848-1875年资本主义第二次扩张长波,建成了以铁路、煤矿、冶金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社会总资本规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农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和集约化,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巨大甚至是绝对增长,农业及相关部门中的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在农业产出大量增长同时绝对下降了,农村涌现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经过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和城市规模扩大得到转移。尽管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和制造业领域仍因资本有机构成的快速提高又排斥出越来越多的过剩人口,但他们为迅速成长起来的服务行业所吸纳。当今,服务行业已成为消化日益累进过剩人口的最主要部门。如美国的近1亿3000万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9000万人在服务行业就业。即使在新经济部门迅速成长的今天,服务业仍是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过去10年美国经济长期繁荣中新创造了2500万个就业岗位,80%以上是由低工资的服务行业提供的。因此,新产品部门的扩张是吸收过剩人口,阻碍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基本因素。个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主要是主导产业部门资本有机高构成通常阻碍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如果领先产业是一个不变资本比重较大的产业,即单位资本中C的比重大于V的比重,它必然产生较高的投资乘数,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和成长;相关产业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大批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社会总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同时,资本积累规模扩大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剩余价值率上升受到了限制,工资总额上升较快。此外,伴随资本集中形成的垄断企业以获得超额利润为目标,而超额利润的形成是以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主导产业与派生产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力或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为基础的。为了确保垄断利润有稳定来源,垄断资本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机制维持一大批劳动生产力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部门、地区和国家经济体系的存在。所有这些因素极大抑制了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其次,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或商业周期,并不是促成或加速资本主义崩溃的力量,而是延长资本主义制度寿命的重要因素。从1825年资本主义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人类至今为止一共经历了24次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没有一次是因经济危机而爆发革命的。即使像1929-1933年那样的特大危机和1975年的“石油危机”,都没有推动资本主义走向崩溃边缘。所以,危机或经济周期固然表明了资本积累和再生产中的各种矛盾的展开,但它主要是一种通过消灭已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是从资本积累产生的阻碍利润急剧下降的强制机制;在资本积累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避免更大损失,通过使现有资本毁灭、贬值、闲置或过剩的方法,恢复资本再生产关系的平衡,“在任何情况下,平衡都是由于一个或大或小的资本被闲置下来,甚至被毁灭而得到恢复”;(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282-283.)同样,危机或停滞又为资本主义生产恢复和扩大准备了条件,危机或周期是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平衡机制”、“复原机制”,也是通过自我改革获得再发展的能力。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极大地延长其寿命的因素,与其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由于危机或周期的存在而崩溃,倒不如说,只要资本主义真的消灭了“经济周期”或危机,那倒真的是离死亡不远了。因为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机制的丧失,才能使资本主义制度丧失通过资本价值毁灭获得“复原”的能力,使资本主义丧失通过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再生和再发展的能力。不能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认为要消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要消灭资本主义,恰恰相反,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应先消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作为资本积累运动的资本扩张有其空间上的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开拓世界市场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建立世界市场。资本积累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决定了资本通过其在全球的扩张,通过国际贸易、资本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积聚和集中,彻底消除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民族国家的界限:通过各种区域、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措施,如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货币同盟共同市场等实现经济一体化;然后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全球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安全体系、统一的中央银行、统一的财政货币调控体系,最后建立统一的世界联邦。另一方面,也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完成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使命,所以资本主义在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之前是不会最后崩溃的,共产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统一世界市场形成之前,是不会真正成功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主张共产主义革命不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革命,而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革命,是全世界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与同样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他们反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认定无产阶级及其事业即共产主义革命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才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取得胜利”观点虽然片面,但它明确了共产主义革命是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它必须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之内,而不能脱离资本的全球化这一基本环境。
最后,资本积累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经历相应发展阶段,才会走向最后崩溃。这首先指以重大产品创新为物质基础,包含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在内的不变资本再生产的、以50-60多年为一个周期的资本主义的长波运动。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已经历了5个长波阶段:即前工业革命长波、工业革命长波、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长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长波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波。当前,以“新经济”的兴起为标志,世界资本主义正经历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竞争性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长波的转变时期。资本主义长波的形成是由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即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一般利润率递减的规律所决定,并由包含着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和工艺、管理革命在内的产业创新构成长波的物质技术基础。每次长波运动都推动资本的急剧扩张,生产力较大的发展,但重大产品创新中包含的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和工艺、管理创新、资本的竞争,必将大幅度地促进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急剧提高和一般利润率的减少。一般利润率的波动决定了每一新产业有其生命周期,会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随着利润率递减,传统领先产业的衰退,投资乘数效应减弱,整个资本积累进入低速增长时期。生产力的这种波动导致了资本主义进行生产关系局部性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所以,资本主义的每一次长波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创新时期,是由生产力发展长波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长波。
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长周期变化,并不是一个无限过程。如果这样,那资本主义制度真是一个永世不衰的人类历史的终极社会了。资本主义的长波和经济周期的存在是资本主义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们的存废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时期这一资本主义发展更长阶段所决定。正像共产主义可以划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一样,资本主义制度从形成到灭亡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基本历史时期,即早期资本主义、中期或成熟发展的资本主义、晚期或衰亡中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历史阶段划分以劳动资料的发展为依据。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204.)早期资本主义,包含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从中世纪晚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是以劳动协作、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中期或成年资本主义,从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是以机器大工业作为物质技术基础的。这一时期在生产力发展上经历了蒸汽机、内燃一电力机、原子核动力三个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和充分发展的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新经济”的形成为标志,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步入生产力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阶段,它意味着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它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即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将最终完成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实现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建立世界联邦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将进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革命,即逐步建立几乎完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物质生产力,并将资本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集中、整合水平推到崭新高度;在这一阶段,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革命将导致工作的终结,使全球范围内生产和再生产体系中的几乎全部的就业人口成为永久性失业人口(或边缘化人口),就业人口的劳动时间也因劳动生产率的无限提高减少到极小的程度。正是这一时期,全球资本主义将因此而形成根本性的总危机,步入长久、持续的衰亡时期并最后走向崩溃。
三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经济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生活水平及思想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它使工人阶级几乎丧失了19世纪欧美无产阶级所具有的革命意识和阶级意识。马尔库塞甚至提出了“工人阶级一体化”论断,指出当代工人阶级再也不是革命力量,而是一种保守的、反对变革的力量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似乎遭遇到严峻挑战。
这种情形的产生,是同资本积累运动一定状况相联系的。从就业和劳动报酬看,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规模扩大,工人就业和工资收入就会上升。许多因素制约着劳动力价值,使其不绝对下降;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劳动生产力增长而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即货币工资购得生活资料的数量、种类却会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价值虽然远不及剩余价值增长得快,但其绝对量是上升的。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特别在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较小时,工人阶级的贫困只是相对的,他们及其家庭绝对生活水平可以有大幅度提高。在经济危机时,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会急剧下降,如失去工作、收入锐减,但危机的周期性决定了他们就业、工资和生活状况不会持续恶化,只是呈周期性波动;发达国家迫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压力推行了一系列改良主义社会分配政策,将国际垄断利润相当一部分作为社会可变资本还给工人阶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家改变了剥削方式,由过去的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的野蛮剥削方式转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较文明的剥削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雇佣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建立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员工持股制度,特别是伴随产业结构变化,雇佣劳动阶级队伍中蓝领工人队伍缩小、白领工人队伍扩大,甚至出现相当规模的特殊雇佣阶级群体,出现了劳动力的资本化现象。所有这些情况,决定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的消退、保守性的增强。
然而,这种情形只是资本主义发展一定阶段的暂时现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从根本上看是对抗的、不可调和的,必然随着资本积累运动变得尖锐。在资本积累和竞争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力提高同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等价交换,使工人的活劳动力成为资本支配的唯一能使资本的财富无限增殖的能力,工人虽然得到了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即工资,但劳动生产力的增长成为资本家致富、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力量。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增长——例如科学、发明、劳动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家致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268.)
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以消灭私有制为目标。要消灭私有制就要消灭阶级、消灭市场经济和劳动分工制度,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但所有这一切是生产力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导致的劳动终结为前提。“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因此,共产主义革命最为根本的任务就是消灭劳动。“过去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及这些阶级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76.)所谓“废除劳动”并不是指消除劳动的某一种形态,并不仅仅指消除劳动异化形态;也不是为了合理分配劳动,寻求合理劳动组织;共产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劳动”是直接劳动、活劳动本身,它的结局是使劳动的无产阶级“从单纯的生产力的地位,即从他唯一赖以糊口的地位中,被其他更强大的生产力排挤掉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326-327.)。要消灭私有制,必须消灭劳动本身。“‘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物化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误解。‘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254-255.),直接劳动的消灭,通过生产工具体系的发展,使物质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对人的因素的替代而实现。它意味着生产力结构的根本改变,个人不再是劳动能力承担者,不再是劳动过程或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结构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分工和商品货币关系,从而消灭阶级本身。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是消灭劳动”的思想正确性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惊人地得到了证实。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业部门,如汽车、冶金、钢铁、橡胶、化工行业出现了运用自动化工艺或自动化生产线的自动化车间或工厂。20世纪60-70年代,各种形式的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越来越多地顶替工人干活,在日本、美国相继出现了“无人工厂”。以微电子计算机、智能机器人、高级数控机床、厂内通信构成的全自动控制系统,真正使工业生产实现了无人化。日本精制作所和富士通法纳克工厂及美国一家最先进的“无人工厂”所雇佣工人数目分别是3人、1人和无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使人类生产力开始真正迈向完全自动化时代。起初是单个机器实现自动化,然后是机器体系在主要操作和过程方面实现自动化,随即生产调配、管理、工艺设计、运输、仓库管理都可以相继实现自动化。整个企业、行业和制造业也将过渡到“无人化”阶段。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管理、服务业、社区服务、家务劳动,即整个人类生产和再生产领域都向全部自动化时代迈进。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将发展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生产力”阶段的预言正得到证实。
无疑,以电脑、网络、多媒体、通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但它们能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起它消灭掉的就业机会的数目是无法比拟的。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指出:由于越来越复杂的电脑的引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即人的作用注定要像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样。由于拖拉机的采用,马的作用开始缩小,然后是消失(注:参见[美]杰里米·里夫金德著.工作的终结[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的一些精英提出了"20/80"社会概念,认为随着科技产业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21世纪现有劳动力的20%就可以完成全社会所需要全部商品生产和高质量服务,而其余的80%的劳动力不得不沦为失业者,被排挤出劳动力市场(注:参见[德]汉斯-彼德·马丁、哈拉尔特·舒曼著.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著名学者杰米里·里夫金德于1995年出版了《工作的终结》一书,对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形成的劳动危机将导致工作的终结的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使人类历史开始处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劳动将会消失。人类文明自存在以来一直是围绕必需的劳动发展。无论是对旧石器时代的狩猎人和新石器时代的农耕者来说,劳动一直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开始被排挤到生产过程之外的现象……人们看到,在许多活动领域,排挤人的工作岗位的智能机器现在已经出现。智能机器将能在各个领域代替人的劳动或工作。在发达国家75%的就业人口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是重复性劳动。而越来越完善的自动化体系、机器人的计算机完全可以从事这类劳动……经过若干年后,美国现有的工作岗位中的9000万个将会由自动化体系代替去负责完成。再过约一个世纪,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很可能就不再需要劳动了(注:参见[美]杰里米·里夫金德著.工作的终结[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一些左翼学者看到了工作的终结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结局。如波兰的沙夫就指出:“我们今天提出资本主义在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必然消亡的论点,理由何在呢?那就是科学技术革命新阶段的可以预见的后果,那些后果将由于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常运转成为不可能”(注:[波]亚当·沙夫.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M].人民出版社,1983.6.)。法国的高兹更是明确地将马克思“废除劳动”思想作为他的“后工业时代”的“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题。
当代全球资本积累最新趋势已向人类昭示:既然人类生产力正在迈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既然劳动终结进程已经开始启动,既然资本主义正在走向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既然资本主义已从中年、成熟资本主义转向晚年资本主义阶段,那么共产主义的实现就不是什么“希望渺茫”,更不能被推到遥远、漫长的未来。相反,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即将敲响,共产主义革命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目标,当代无产阶段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革命的伟大实践,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和共产主义的胜利。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工人运动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