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结合论文_程启

浅论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结合论文_程启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海绵城市技术作为管理自然式雨洪的主要方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长沙市为案例,对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结合进行浅论,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长沙;海绵城市理论;应用

“海绵城市”的提出,本质上是促使人们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对于资源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硬化路面随处可见。在大雨季节,一般是靠泵站、管渠等进行排水,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在此大环境下,“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海绵城市的建设,针对城市排水这方面的短板,对防治洪涝灾害方面提出了技术性的预防手段,并与自然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式的结合,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趋势。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左右,在每年的5-9月为城市汛期。长沙市在中部城市发展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近些年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与我国很多城市一样,遇到特大暴雨时期,长沙也面临着“看海”的问题,特别是最近两年。因此加强城市雨洪管理等技术手段,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本文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所谓的“海绵城市”,指的是将城市建设为具备海绵吸水能力的城市。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将传统城市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恢复,对水生态系统提供保护措施,降低径流量,防止由于特大暴雨产生的影响城市正常运转而产生的不利因素。“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还略有不同,一般体现在宏观性方面。绿色基础设施技术的特点一般体现在对雨水排水进行管理时,更多的是对景观设计相关技术进行创新,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缺乏考虑。而“海绵城市”理论则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生态环境上,将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绿色网络,对水文网络进行系统梳理,使之成为“海绵城市”的架构。以景观设计为基础,构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利用绿地建设等方法,让城市与海绵一样,具备弹性,能够在汛期时吸水、渗水等,并能够在需要时,对吸收的水分进行再次利用,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对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能够调节城市气候。对资源统筹进行规划,防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为人们提供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城市建立可持续发展水循环系统做出贡献。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必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海绵城市”目标与景观规划设计结合方式

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在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时,控制目标有污染控制、径流总量、雨水资源利用等,要与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选择其中的某些项进行控制。眼下,在建立雨水开发系统时一般是以径流总量为控制目标进行城市规划。在《指南》中还表示,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有以下几点: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在城市中,湿地、湖泊、河流等属于敏感区域,要保证其具有充足的水源。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对已经遭受到破坏的水体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恢复,根据城市实际的降水特点,可增大水域面积,利用雨水花园、植草砖、透水路面等技术环节汛期城市排水压力。建立“海绵城市”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水文特征的破坏,能够对自然界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利用建立水循环系统,对雨水进行积蓄,并净化与使用,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而且在建立“海绵城市”前,要对城市的水文特征进行有效的保护,确保工程与原水文特征协调工作。

三、长沙市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的结合

(一)把握整体水循环,识别关键水过程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景观设计包括人工景观、自然景观等,像森林、湿地、河流、湖泊等。景观分布一般是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景观分布进行分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水生态系统进行良好把握。长沙市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湘江水系有近300条,南洞庭水系有超过10条,在市区面积中,湿地面积占到了十分之一左右。在长沙市中,湘江段中心为世界最大的橘子洲,在橘子洲西侧为岳麓山,岳麓区的森林面积为4798公顷,绿植覆盖率为5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福区具备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湘江,沙河,捞刀河,浏阳河,青竹湖,月湖,年嘉湖等萦绕其中。在开福区内还有月湖公园,烈士公园等,太阳山,鹅羊山坐落其中,森林总面积为6万亩,城镇绿化率为42%。在雨花区内,有自然山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被市民亲切的叫做“天然氧吧”。在望城区内,湖泊包括天井湖,团珊瑚等。而且还有包括解放埦、苏托埦在内的正在筹建的湿地公园。对长沙市的水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把握,防止出现纰漏,需要技术作为支持,制定水系统分布图,对全区进行规划,能够方便对水过程进行识别,为敏感的水资源区域提供保护。

通过掌握城市景观能够掌握水循环,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城市中已有的水系统工程,不但能够掌握容易出现水问题的特殊区域,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还能与水系统开发进行联系与协调,为解决市区水问题提高解决方案。

(二)划分管理区域,提高建设效率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采取分块建设的模式,能够与水生态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的坑塘、水路等,与水系统中的汇水点相结合,形成科学的“海绵系统”,使“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具效率,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市区内的流域进行区块划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管理,还可以根据当前城市的行政区域对其进行区分管理。这样不但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区块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将建设绩效融入到行政区域工作考评中,建立良性的竞争体系。在进行分区管理时,还要注意不同区块间的流通与衔接工作,避免对城市水生态系统进行分割对待。“海绵城市”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工程,可借鉴兄弟城市的优秀经验。对于长沙市来说,可先对某一区进行建设试点,循序渐进,累积经验,慢慢增加试点区域。

(三)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模式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大多是以硬化路面为主,但这种路面会对排水效率产生严重影响。由于路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雨水质量比较差,会对水环境产生一定污染。而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够将雨水资源进行渗透,长此以往,不但会降低雨水排放,还能避免城市因汛期而出现内涝风险。与此同时,能够降低雨水的污染,以长沙市绿道工程建为例,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具体如下:

首先是慢行道和绿地自身排水方面,可根据雨水排放方式不同,分成两类。第一种为在慢行道不设置侧石,利用植草浅沟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排放;慢行道中不设置高堆土绿地泥土,所以不会在慢行道中形成积水。第二种为慢行道不设置侧石,利用卵石渠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排放。

其次是解决硬化路面和降低污染方面,通过合理的改造,使硬面路的积水引到绿地中,利用侧石开口的方法,通过绿地排放雨水。此外,可在绿地中修建雨水花园,并在其中加装雨水溢流装置,这样能够在暴雨时将雨水排放至河道中。

最后为末端硬化路面污染方面,如果在修建绿道时,沿线已经存在雨水管,可在雨水排放至河道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降低雨水对河道产生的污染。第一,通过通过增加物理井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例如沉淀井、沉砂井、格栅井等,这种方法一般在受到场地空间局限、雨水含有大量漂浮物等地区较为适用。第二,可通过增加雨水湿地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一般在空间较大的场地比较少适用,能够对雨水中的鳞、氨氮等进行有效处理。但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可利用相关技术对雨水湿地中的雨水进行循环利用。第三,可在河道内建立生态浮岛,一般在空间十分稀缺或是雨水湿地或是雨水塘没有建立地点的场所比较适用。可在河道内建立生态浮岛,对生态环境进行重新构造,可使河道净化能力得到提升,这样还能使景观效果得到显著增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长沙市来说,在自然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又不得不面临着水生系统失衡所带来的问题。基于此,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结合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长沙市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的结合。与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长沙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发展时期,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合作,在城市建设的不同环节中全面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并在建设“海绵城市”中为其他城市作出表率。

参考文献

[1]候玉栋,李树平,周巍魏,等.城市内涝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城市规划,2016,11:185-188.

[2]苏义敬,王思思,车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6,03:39-43

论文作者:程启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浅论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结合论文_程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