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1)06—0035—0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其科学性究竟何在?

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科学的理论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对于科学理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学者们还是能够基本达成共识的。有学者认为,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实践性、逻辑体系性、发展性等一般特征[1](pp.22—24);有学者认为,科学理论有严密的结构体系、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求真性、客观性等特征[2];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性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完整性、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验证性等特征。[3] 笔者综合学者的观点认为,一种理论如果同时具备客观性、规律性、体系性、创新性、可验证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那么,这种理论就是科学理论。因为客观性奠定科学理论产生的坚实基础;体系性为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提供严密的逻辑论证;规律性揭示科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创新性展现科学理论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可验证性和发展性为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性证明。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内涵着客观性、规律性、体系性、创新性、可验证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具有科学性。

一、科学发展观有丰厚的理论资源,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正确判断,具有客观性

美国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萨顿曾指出“科学的目的在于客观性”[4](p.36),法国学者莫诺把客观性看作是科学和伦理学的根本区别[5](p.130),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也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特征。[6](pp.2—5) 可以说,客观性是科学的根本特性之一,离开了客观性的知识或理论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科学理论前提的客观性即客观的思想来源;科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即客观的实在。[7](p.388) 科学发展观建立在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世界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下的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判断中提出来的,中国现阶段的现实发展问题是其理论关注的客观对象。因而科学发展观具有客观性。

从客观的思想源泉看,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前提和思想来源。一种理论要想经受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能够起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有其正确的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理论来源,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已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历史的验证。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具有客观的深度理论背景和丰厚的理论资源。

从客观的研究对象看,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世界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下的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判断中提出来的,中国现阶段的现实发展问题是其理论关注的客观对象。在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促进合作、追求和平、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要求。但是,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各种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两大障碍,局部冲突在很长时间内不可能消除。在这样的世界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关注的对象和聚焦点,面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通过总结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我国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上,经济实力虽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在协调发展方面,三农问题及其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仍然突出,等等。针对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现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总之,科学发展观研究和解决的是客观历史背景下的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问题,其对象不是主观的或臆想的,而是客观的实际存在。

二、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具有体系性

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给科学下了一个经典定义:“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8](p.2) 德国学者汉斯·波塞尔把科学定义为“真实陈述句构成之系统”。[9](p.7)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922年在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方文化”的讲演中指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10] 可见,科学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

而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是否有科学的、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是否着力回答和研究解决时代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或重大课题;是否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基本理论和观点。[11](p.314) 依照这三个基本标准来衡量与判断,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了其科学性。

第一,科学发展观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其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它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灵活地应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了理论的正确指导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作了历史性的理解,是对世界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等基本原理与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以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实现了历史性的运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下,科学发展观才得以创立。

第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心和主题,深入研究和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对“什么是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明确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则科学地解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

第三,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这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主要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等。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不仅内容全面,而且逻辑严密。其中,“发展是主题,是连接整个理论的一根红线;以人为本是核心,渗透、浸润于全部理论观点之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也是理论的主体内容;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是基本理论在方法论中的体现。”[2]

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发展诸因素内在的本质联系,具有规律性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目标在于揭示“那些能决定物体和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关系的普遍规律”[12](p.183),即要“发现规律。使人们能用以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并且能预测这些事实”。[12](p.185)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清楚地表达了类似观点:“科学是依靠观测和基于观测推理,试图首先发现关于世界的各种特殊事实,然后发现把各种事实相互联系起来的规律。”[13](p.1) 科学的本质在于从“实事”中“求是”,挖掘事物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探求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领导集体从实事求是出发,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积极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的结晶,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观点,是对揭示动力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本质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例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深化了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要求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解放和发展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再如,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深化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认识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的进一步揭示。

第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建设的原则、方法论以及目标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本质联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结果,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从时间和空间、横向和纵向、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的认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原则,从内容、地域和方式的角度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均衡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具有一致性,对这种一致性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深化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揭示的阶段性目标与共产主义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有机结合的。因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逻辑地和现实地被分为若干阶段或若干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有本阶段的具体目标,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的阶段性目标正是共产主义总体目标实施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它不仅充实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内涵,而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发展观对建设的原则、方法论以及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强调,而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关联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以及自身建设同共产党执政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战略地位,深化了对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离开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科学发展”在党执政使命中的首要地位,并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深化了对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现实展开和理论延伸,是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深化了对党执政的根本宗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深化了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14](p.615),我们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15](p.48),这是立足于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它体现了对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开辟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拓展和超越,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6](p.537),党的十六大把“创新”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的灵魂和生命,是科学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但又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拓展和创新。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吸收和创新,代表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新水平。20世纪50年代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成为最核心的问题,世界各国也都在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纵观当代国际社会关于发展问题的观点和主张,主要有这样四种:一维性的片面的经济增长观;二维性的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发展观;三维性的经济、社会、自然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四维性的经济、社会、自然、人共同发展的综合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克服了以往发展理论的缺陷,是对以往世界各国发展理念的吸收和创新,代表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新水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内涵、实质、主体、动力、目标和途径等重大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它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全新的内容和现实活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具体内容而言,科学发展观主要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整体理论、可持续理论、价值目标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方面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拓展和升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对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历经了从不够系统、完整,到日益成熟、完善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始了探索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发展的实践,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较之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观更为成熟和完善,它体现了党的发展理念视野的扩展和突破,其实质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超越和发展了毛泽东侧重强调的辩证法的革命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论倾向;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完成了新时期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和关注点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发展是硬道理向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由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向如何发展的转变,同时科学发展观首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等,这些都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拓展和突破;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和战略思想,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整体协调发展的“整体文明”思想,是对江泽民文明建设思想的重大发展。[17](pp.126—128)

五、科学发展观已被检验并将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具有可验证性和发展性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18](p.817) 科学理论不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且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证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后,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响应。它还将继续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运用于客观现实中,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并在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凸显其可验证性和发展性。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初步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15](pp.2—5) 而十六大以来的这五年恰好是科学发展观初步付诸实践的五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上述成就的取得正是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它也是对科学发展观正确与否的初步检验,表明科学发展观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说,它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具备可验证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将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显现其发展性。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开拓将使得科学发展观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实践内涵,并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不断拓展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中,科学发展观也将进一步总结吸收国外发展的经验,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任何理论的检验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发展观也必将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检验中进一步呈现更加灿烂的光芒和科学性力量,继续显示其发展性和可验证性。

对科学发展观何以科学的追问与回答,有助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学理化,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学科地位。同时,可以避免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根本不同于科技理性或科学主义所信奉的“科学”,前者在社会发展理念、社会发展思路上坚持和贯彻了科学精神,而后者消解了科学的内在精神特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不同于具体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前者超出了后者的内涵和外延,更具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也不是所谓的“中立的”、“纯粹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探讨以及对相关错误认识的规避有益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标签:;  ;  ;  ;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