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金堂

湖南省新邵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9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采用药物治疗;研究组46例,采用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再次住院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相比之下,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更高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和复发率,可继续大量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较高危害性,若不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损伤、坏死以及缺血的现象,而心肌酶和心电图可能出现异常[1]。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方式为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有相关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差异[2]。为此,我院分析研究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56-80岁,中位年龄(62.4±5.7)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为23例,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为23例;按照心功能等级将其分类,Ⅰ级18例,Ⅱ级28例。研究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3-82岁,中位年龄(63.1±5.4)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为21例,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为25例;按照心功能等级将其分类,Ⅰ级19例,Ⅱ级2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肌梗死位置和心功能等级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分析(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一天服用一次,一次剂量为0.1g;观察患者心功能情况和血脂水平,给予相应的β受体阻滞剂、调制药剂和钙拮抗剂,同时联合噻氯匹定治疗,一天服用两次,一次剂量为0.25g,连续服用四个星期后将服用次数改为一天一次,再继续服用八个星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研究组采用介入治疗;与对照组药物治疗方法相同,并在患者住院半个月后进行介入治疗,在穿刺右股动脉的前提下进行冠脉造影,在进行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手术和旋磨手术前,需充分掌握患者的冠状动脉官腔内径狭窄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手术;术后需给予患者0.4ml的低分子肝素钙,给予方式为皮下注射;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将结果表现为冠状动脉官腔内径狭窄在50%以下设为手术成功。

1.3观察标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复发、再次住院和心脏事件等情况,并进行统一记录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产生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其中计数资料计算工具为x2,表示方法为%;计量资计算工具为t,表示方法为(?x±s);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再次住院情况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04%,对照组复发率为36.96;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次住院率为6.52%,对照组再次住院率为26.09%;研究组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52%,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6.09%;研究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4.76±6.4)次,而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为(21.03±4.36)次;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医学技术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也得到了深化,其治疗宗旨在于维护仍存活的心肌功能,尽可能保持血液循环功能正常,避免血管重复阻塞现象,从而将面临死亡的心肌梗死患者挽救回来。有学者的报告中提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未实施再灌注环节,故在恢复期时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引起了关注[3]。药物治疗实质上为溶栓治疗,可对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起到维护作用,可有效排除血管内异常血栓,不仅具有较高安全性,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4]。但溶栓治疗的缺点在于治疗时机无法准确判断,稍不注意便错过治疗最佳时期,使血管再通机率下降,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的现象;故药物治疗未得到想要的临床疗效[5]。介入治疗的治疗原则是对狭窄或阻塞的血管进行机械性扩张,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从而恢复梗死区域附近血液供应情况;同时,对血管的侧支循环也有一定扩张作用,有效维护仍存在活性的心肌,使患者心脏事件、再次住院和心绞痛发作等的发生率有效降低[6]。不仅如此,介入治疗还可维护心功能,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组症状,提升左室射血分数[7]。在我院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再次住院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心绞痛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何伟平等研究结果相似[8]。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相比之下,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更高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和复发率,可继续大量推广。

参考文献:

[1]付伟.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565-1567.

[2]敬锐,林文华.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6,11(9):1279-1282.

[3]左玉琴.用不同的西医疗法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2):2-4.

[4]宋雷,杨跃进,吕树铮等.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554-559.

[5]敬锐,林文华.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干预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6,14(5):44-45.

[6]马宏祥,张爱华.急诊直接介入和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6(13):73-75.

[7]范燕,郑淑梅,符丽萍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介入术后个性化心脏康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21):3375-3377.

[8]何伟平.不同时机给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冠脉血流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5,44(32):4551-4553.

论文作者:王金堂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金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