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杜威一生的巨大贡献,就是积极探索“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通过他一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对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意义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攻坚阶段,杜威提出的教育本质论,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开辟了教育理论史上的新篇章,对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教育本质论;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借鉴
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批评家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他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与美国当时的教育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结合,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西方学者把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与卢梭《爱弥儿》、柏拉图《理想国》作为教育的三大里程碑而闻名于世。杜威提出的教育本质论,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开辟了教育理论史上的新篇章,对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杜威教育本质论概述
教育在承载人类文明传递的同时,也使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深入和扩展。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的命题,这一命题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本观点,这一教育本质论观点,对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意义而深远的影响,开辟了教育理论史上的新篇章。
(一)教育即生长。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批评家约翰·杜威从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出发,认真研究了儿童的发展历程,得出了自己的观点,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以儿童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天生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过程,杜威指出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而且指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来看,明确指出了教育是一个没有终极目标的,是一个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在促进儿童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生长的过程,主要基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生理方面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二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智慧与能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儿童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习得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初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一般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儿童的成长进行相关的“辅助”是很有必要的。学校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使儿童得到生长、健康成长;三是儿童道德、生活习惯等方面是在社会生长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环境过程而形成的,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生活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正如斯宾格勒所说:“高贵的(道德)习惯完全是长期不断的训练的不知不觉的结果。它是在交往中学会的,不是从书本中学到的。它是一种被感知的节奏,而不是一种观念。”“习俗伦理是一种生产出来的和成长起来的东西,是一种情感和有机的逻辑。”所以说,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生长的过程。
(二)教育即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儿童的本能生长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得到展开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所以,杜威认为,我们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的开展及其过程,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充分准备,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和利用好现有的生活情境,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对现成的科学知识所构成的文理科目来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把教育与儿童现实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儿童在学习中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是不能缺少的,因而,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不能加以割裂;二是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要进行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所以,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集体生活等一切生活都可以看成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更离不开社会生活。如果教育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目标,教育就变成无目的的教育,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教育既是社会的开始,又是社会的终结,社会生活是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生活,学校教育必须呈现当前社会生活的情景,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和儿童在家庭里所经历的生活一样,所以,杜威认为学校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根据“教育即生活”观点,杜威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旨在使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经过多方面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生长、发展的雏形社会。学校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环境,应当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简化的社会生活;二是把现成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三是平衡社会生活。因此,从这三个功能来看,意味着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保障生长或充分的生活条件,让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是通过儿童自身亲身经历的一切活动,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一种过程,经验来源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不断的联合与结合,真正的教育是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因此,“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不仅仅被看成是一切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了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以及全面生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表现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这种经验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起点;这是新教育学派的主要箴言。”这种经验既是具体的生活智慧,又是儿童的亲身经历。所以说,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一切活动,从活动中去获得不同的直接经验,人类在适应社会环境的活动中,必须在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批评家约翰·杜威在自己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原则,把教育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经历的一切活动中去学习,教学就应该以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为出发点,使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与校外从事相关活动的形式进行,使教育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强调以活动性、经验性课程来代替分科教学,使儿童有意识地获得效果的技巧和活动。随着儿童的心智在能力和知识上不断生长,这种活动不断成为人们理解事物的工具、媒介和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杜威看来,如果坚持“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使工作活动适合兴趣做事的儿童,那么学校所施加于其成员的影响力会更加持久而生动。
二、杜威教育本质论对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启示
杜威教育本质论思想能屹立于教育界之顶峰,是有其合理的成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可以借鉴杜威教育本质论合理因素,运用于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良性发展,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一)教育要做到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杜威教育本质论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有一定道理的,只要没有将其绝对化,没有将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是值得借鉴的。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教育课改中,就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用结合,做到学以致用,高度重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课堂的教学要求学生要结合生活实际。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以书本教育为主,从而忽视了社会生活,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书本知识、理解书本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与实际相脱节,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社会发展需求,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应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做到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使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儿童的实践精神。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意味着要从生活中学、从经验中学,反对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强调训练独立思维的创新能力,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改革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的教育往往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让学生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教育,不同程度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即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没有学到思维的方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并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实现课堂由“教”到“学”的转移,使学生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使学生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对知识的应用产生更深入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尊重学生,理解并支持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间接地获取经验和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的范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周围环境里的人都没有很好的习惯,那么,儿童对形成良好习惯就没有很清晰的目标。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大多强调让儿童熟记许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奖惩保证其行为中规中矩。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不是通过锻炼内化为自觉的习惯,往往是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仅仅把古人的良好习惯当成是知识,并没有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因而很难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因此,在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亲自“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靠背诵规则和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因此,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要靠全社会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杜威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儿童天赋的潜在动力,注重儿童的兴趣。其实,儿童之间由于自身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差异,其生长是有差异性的,说明儿童生长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有分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就是这个道理。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忽视了儿童生长的差异性,是按照成人和社会的标准进行的,把具有不同个性的儿童放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中进行的,没有单独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儿童的评价主要依据其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来进行,造成有潜质的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当前很多学校高度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教育相当落后,英语本身就学习不好,这些学生为了毕业,整天忙于学习英语,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自己的专业,最后,忙忙碌碌,一事无成就毕业了,结果英语学不好,专业课也学不好的“双不好”局面,使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现在的学校各种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考试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便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机械的背诵上,一味的追求分数,使学生难于发挥潜能,因此,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该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和发展个体差异的教育,实现更高层次的差异性生长,帮助儿童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经验,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经验的不断的继续改造,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实行单一的学科课程,在升学考试中,往往考什么科目,学生就学什么科目,有些科目不纳入升学考试科目范畴,学生就不想学,造成极大的偏科,甚至将不考试科目的上课时间让位给考试科目,比如音体美课程,经常不被重视,这一切说明了传统的课程观的弊端,不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经验和学习过程,造成学生不全面发展。因此,在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学校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课,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杜威曾经指出“从做中学”,课外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经验,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促进个性的整合需要。所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进行书斋式的研究教学教法,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应该把学生本身作为最重要的备课内容,全身心地深入研究学生,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特点选择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将其自身已有经验作为参照去理解新的课程,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个性,再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课程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智慧,形成民主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主编.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8.
[2][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二卷)[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16.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4]转引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3:207.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6][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13.
作者简介:李永皇(1978年12月—),男,苗族,贵州三都县人,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与文化。
论文作者:李永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儿童论文; 生长论文; 经验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社会生活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