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杨关玲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摘要] “互联网时代”新信息环境条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课题,思政课引领思想、凝聚共识任务艰巨,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必须以改革的方式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提升其实效性、增强学生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就是在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原则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课程的灵魂,以问题导向、理论逻辑为线索形成专题整合深化内容,变革教学形式活化载体激发学习动能,进而打造出顺应国家方略、满足学生需求的优质课程。
[关键词] 内涵式发展;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变革,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日益深刻影响人类生活。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扩展了传输内容、提升了传输速度、改变了传播形态,进而造就了新的信息环境。新的信息条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7][13] 阿兰·罗伯-格里耶:《未来小说的一条道路》,《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79-85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诉求
互联网技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新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多样化、碎片化、共享化、去中心化是其突出特点。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人,其中大学生是网络主力用户,互联网日益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全新的境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力、引领力和吸引力造成冲击。
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第一,信息多样化冲击了学生的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价值观主导作用有所弱化。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互联网平台构成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巨大舆论场,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在此汇聚,各种错误观点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金钱至上、娱乐至死、解构历史、消解神圣侵蚀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意识相互交流交融交锋,通过互联网这一舆论放大器不断发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第二,信息碎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降低了对各种错误观念的抵御能力。由于网络传播特性和新媒体特有的表达方式,片断信息迅速复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阅读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同时信息的碎片化常伴随着追求的浮躁化、思考的表层化、表达的娱乐化,如果长期沉浸于这种信息环境会降低专注力、现实愉悦感,不断弱化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其更易于陷入片面化的情绪中,进而削弱其对价值观的选择力和判断力。第三,信息共享化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途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浅层化提出挑战。信息共享化弥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信息的不对称,而且青年学生作为“网生代”,捕捉信息能力更强,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只是简单的、浅层的知识教学,无法满足对精神产品升级的强烈需求。第四,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灌输方式提出改革要求。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传播已变为多中心、发散式的平行传播形态,新媒体助力大众麦克风时代,这种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意愿,要求师生共享话语权。青年学生作为网络最活跃的族群,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活跃的表达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强烈需要获得认同和发展的渴望。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方式脱离了大学生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生成,甚至会带来抵触或逆反情绪,影响学生的获得感。
可见,新的信息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思政课引领思想、凝聚共识任务艰巨。旧的模式和方法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改革的方式推动其内涵式发展,以提升其实效性、增强学生获得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亲和力让思政课“有温度”。思政课既要有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还要有情感的温度,才能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增强亲和力,就是要在通俗化、具象化的转化上下功夫,让宏大的命题、抽象的道理贴近学生思想、思维、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增进亲和力:在话语方式上,实行平等对话,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话语体系上,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亲切的表达,善于运用大众话语、网络话语,对理论内容做通俗的阐释、进行生动的表达;在授课方式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载体运用上,创新教学方式手段,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增强学生代入感和情境感;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与学生沟通零距离,了解其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体验教师之暖、理论之真。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想性让课程“有灵魂”。思想性是第一位的要求,这是由思政课的定位、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基本功能。因此,增强思想性,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增强思想性,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责任,把学生群体理想信念大厦的基石搭牢建好,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根据具体操作的类型、特点确定评价的要素点。例如:一名学生点评操作时的医患沟通,一名学生点评操作时的部位选择,一名学生点评无菌操作,一名学生点评操作过程和步骤,一名学生点评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调整要素、优化结构、改善方式以达到质量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课程要素配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创新手段为支撑,构建顺应国家方略、满足学生需求的优质课程,以期实现内涵式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理论性让思政课“有内涵”。理论性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的坚定离不开理论认同,提升理论性就是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性认同上,用深厚学理筑牢信仰之基。提升理论性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学术讲政治,体现出学术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的学术逻辑。提升理论性就是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梳理学术框架、政治脉络、思维方法,通过原理阐释、原著解析、学理论证,解开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提升理论性就是要抓住根本把理论讲透彻,把方法说清楚,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促进其实现精神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
2.以问题导向、理论逻辑为线索形成专题,整合深化内容。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能够克服知识教学浅层化的弊端,增强课程吸引力。知识教学浅层化,忽视了知识中蕴含的理论脉络、思想方法和价值旨趣,没能释放出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效应。为了克服这种弊端,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力求做到“三个并重”:结论和结论的获得过程并重;知识和知识的方法并重;知识性和价值导向性并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针对性让思政课“有力度”。针对性是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实现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增强针对性首先要回应学生需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落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准则,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中心点,根据学生个性和需求特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增强针对性还要回归实践。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决定了增强针对性更要回击各种错误思潮。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阐释好。回应学生困惑、回归实践、回击错误思潮,让思政课有的放矢,让学生感受到课程之实。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课程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把握住一个灵魂,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学科研全过程,反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魅力,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力量,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系统严谨的逻辑、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价值,帮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贯穿传道授业解惑全过程,融入讲、学、信各环节,把其立场、观点、方法搞透彻、说明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
第一是网络。物流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就是网络体系。一个物流公司好不好,关键看网络体系如何。截止2017年底,新邦加盟网点近1700家,在国内零担竞争力中排在前20名,市场认可度高。夏辉、DHL这样在国际都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更不必说。
两种算法的故障覆盖率对比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March-Like算法和March C+算法相比,算法复杂度从14N增加到18N,因此测试时间会增加,但是新算法能够检测到March C+算法不能检测到的写/读破坏耦合故障和写干扰故障,整体上提高了故障覆盖率,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以问题为导向、理论逻辑为线索,重构、凝练、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专题。专题式教学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按”教材讲到“用”教材讲,比较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拓展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第二,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去解析理论,即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还原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背景中去考察,还原到历史中去观察,探究概念、理论的来源及发展,增强了教学的历史感及逻辑感。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但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那么讲授的重点不是介绍“物质”概念的既有结论,而是结合哲学史和科学史,呈现其形成的逻辑,揭示每一阶段“物质”概念所体现的思维方法特点,透过概念的分析培育学生逻辑推演和理性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揭示这一概念的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将理论与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结合,用理论去透视热点、观照生活,增强教学的现实感。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教条,而是可供使用的分析框架和认识工具。例如,提炼出“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思维”小专题,揭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蕴含的思维方式要求,以“囚徒困境”触发学生思考,分析其中存在的思维困境,引出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并引导学生以系统思维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精神,既呈现知识的理论逻辑,又揭示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3.变革教学形式活化载体,激发学习动能。创新教学形式活化载体,能够超越单一灌输模式的局限,其关键不是手段的扩展,载体的改变,而是教学中心的转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学主体单一化、教学流程模式化、信息传播单向化,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使原本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丧失了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在形式上实现的路径就是:其一,以学生接受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特性,释放更大教育效能。探索微混合式教学,以线上微课结合线下讨论,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课程设计上选择部分内容做成微课,让学生在线学习,节省的线下教学时间用以围绕微课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反馈学生理论掌握情况,提升学习效果,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其二,以学生表达为中心,增加“互动教学”:结合学生需求和课程特点,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例如,与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相链接推出“一封家书”“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汇报活动,开展“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探索“铭记、厚植、启航”红色主题诵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实践报告展示。通过课堂互动环节,特定主题的设计,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理论课程的亲和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释放了学生的潜力,加强了师生、生生互动,价值观在互动交往中生成和塑造。其三,以学生认知特点为中心,用好“案例”教学载体,具象化问题和情景,把新知与已知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化简单记忆为高阶思考,变被动听讲为主动研讨,从而提高知识学习效率、理解理论深度,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思维方法、价值观点。例如,归纳出“中国+”模块,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述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述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引发学生产生思想共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许大成.指向核心素养的知识教学新形态[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2).
[5]杨永志,吴佩芬,等.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EB/OL].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4-0150-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项目号:17JDSZK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关玲子(1982-),女,黑龙江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标签:内涵式发展论文; 思想性论文; 理论性论文; 亲和力论文; 针对性论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