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峻考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严峻论文,进程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在解决土地、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巴勒斯坦建国、犹太人定居点等问题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得出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峻考验的结论。
关键词 中东和平进程 土地 耶路撒冷 建国 定居点 美国
自从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危及中东和平进程的事件,特别在1996年9月下旬发生的“隧道事件”和1997年3月发生的在东耶路撒冷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事件,导致了阿以双方的激烈的暴力冲突,这似乎已经发出了一个不祥的信号,即中东和平进程有可能出现逆转,重新回到阿以对抗的老路上去。现在正处于危急关头,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一、在“以土地换和平”问题上陷入僵局
(一)关于巴勒斯坦的土地问题。按照联合国1947年的分治决议,划给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是11203平方公里, 这些土地后来全被以色列在战争中占领。现在,巴勒斯坦人已不要求恢复全部领土,但至少要求得到加沙和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约旦河西岸地区,约占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巴方面积的一半左右。这可能是巴方同以色列妥协的极限,这意味着将放弃一半土地,这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既是现实的也是痛苦的选择,但为了和平只能面对现实,付出代价。作为以色列人应当充分地理解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巴方已不能由此再后退了。
以色列原工党政府或多或少地理解了巴勒斯坦人的这一合理要求,终于同意以土地换和平,决心结束长达几十年的激烈对抗。 于是, 在1993年9月同巴方签订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致使巴勒斯坦人终于在加沙和杰里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取得了有限的自治。1995 年9月, 巴以双方又签订了《巴以关于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的过渡协议》,根据协议,以军撤出了巴勒斯坦人聚居的杰宁、纳布卢斯、图勒卡姆、卡勒基利亚、拉姆拉、伯利恒6座城市。1997年3月,以军又从希伯伦80%的地区撤军。原工党政府还答应将来把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交还巴勒斯坦,而只保留东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这与巴勒斯坦人要实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
但是,1996年5月以色列大选的结果是利库德集团获胜。 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以来,采取了与原工党政府截然相反的强硬政策,坚决反对以土地换和平。先是拖延在希伯伦撤军,继而拖延在约旦河西岸的农村地区撤军,更是闭口不谈把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交还巴勒斯坦人,还动辄以安全为借口,对巴自治区进行封锁。
这样,巴方不仅难以取得更多的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连自治区也受到以色列的威胁,这使他们非常失望和愤怒,最近出现的暴力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巴勒斯坦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如果以色列再步步进逼,暴力冲突将不可避免,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中东和平进程就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令人担忧的是,以色列国内的宗教势力和极端主义分子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顽固地坚持认为,约旦河西岸地区在圣经上是犹太人的土地,而且是以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决不能交出去。甚至不惜用枪杀拉宾总理的恐怖手段来阻止以土地换和平。本来就不想在土地问题上让步的利库德集团正好利用这种所谓的“民心”,强化自己的强硬立场。内塔尼亚胡企图迫使巴方进一步退让来缓解危机,但阿拉法特不能在土地问题上让步,否则他将失去巴人民的拥戴。双方都希望对方后退一步,但事实很难做到,于是出现了僵持局面。但是,拖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孕含着危险,因为巴勒斯坦人已经等的太久了,正在失去耐心,一旦局势失控,拿起武器再战可能再次成为选择,尽管这是迫不得已的希望渺茫的悲壮的抗争。避免这一危机的唯一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再次拿出拉宾、佩雷斯的勇气来,履行前工党政府的承诺,以土地为代价换取公正、持久的和平,从而避免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看不出有这样的迹象,这就给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使危险日增。
(二)关于戈兰高地问题”。戈兰高地是属于叙利亚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丰富水源的一块领土,在1967 年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 1981年,以色列议会通过在戈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法案,造成正式吞并戈兰高地的事实,但未得到叙利亚和国际上的承认。前工党政府执政时,拉宾和佩雷斯都曾表示在保证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准备将戈兰高地在适当的时候交还叙利亚,并同叙方进行过有关谈判。
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坚持反对以军撤出戈兰高地。新政府的施政钢领认为:“戈兰高地是一个对以色列的安全以及水源的保护极其重要的地区”,与叙利亚达成的任何协议都必须“以保持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为前提”。〔1〕对于叙利亚来说, 戈兰高地关系到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民族的尊严,没有退让的余地。所以叙利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军完全撤出戈兰高地,这是叙以实现和平的前提。
目前,叙以双方在戈兰高地问题上立场相反,而且难以协调。以色列军方还摆出一副为了戈兰高地不惜与叙一战的架势。戈兰高地问题不解决,就不会有叙以和平,势必影响整个中东和平。
(三)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区”问题。1982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1985年以军撤退时,仍在边界黎巴嫩一侧控制一块宽约10公里,长约80公里的面积约为80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 驻扎一定数量的以军,同时扶植亲以的“南黎巴嫩军”,与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此后,以色列还多次对黎南部的“真主党”武装采取军事报复行动,造成黎以关系紧张。黎以双方虽就以军撤出黎南部一事进行过多次谈判,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事实上黎以和平有待于叙以争端的解决,因为黎巴嫩受叙利亚的控制,必须与叙“步调一致”,不会单独与以和解。目前,叙以和谈陷入僵局,黎南部的“安全区”问题亦难以解决。
总之,土地问题是阿以争端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中东就不会有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并随时可能引发新的武装冲突,从而严重地威胁中东和平进程。
二、在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上互不相让
耶路撒冷问题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地归属问题,而是一个把民族、宗教和主权归属集于一身的复杂问题。
耶路撒冷是历史上形成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犹太教徒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城,因为在历史上这个城市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大卫王曾把耶路撒冷作为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座犹太人的圣殿。多少年来,耶路撒冷成了犹太人念念不忘的精神中心。伊斯兰教徒则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登霄”(遨游七重天,聆听安拉的启示)。所以,耶路撒冷是除了麦加和麦地那以外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
正因为耶路撒冷具有特殊性,所以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联合国直接管理的国际城市。但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东西耶路撒冷分别被约旦和以色列占领。1949年底,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是其首都。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从约旦手中夺取了东耶路撒冷和整个约旦河西岸。同年6月28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 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举,是完全处于以色列主权管辖下的首都。以色列的这一做法当时就遭到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人的反对。1980年,以色列议会再次重申“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
应当指出,以色列以武力占领和兼并耶路撒冷并宣布拥有其主权是违反国际法的。
现在以色列的政府部门、国会大厦等都设在耶路撒冷,并实行耶路撒冷的“犹太化”。在耶路撒冷问题上,以色列前政府虽然没有答应将东耶路撒冷交给巴方,但也作了一些让步。据说已与巴方达成以下秘密协议,即在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乡镇一带为他们建设一座“象征性的圣城”以及允许巴政权管理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事务。但是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在耶路撒冷问题上采取了绝不退让的强硬立场,在其施政纲领中指出:“它将粉碎任何旨在损害耶路撒冷统一的企图,”强调“唯有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2〕1996年9月发生在耶路撒冷的“隧道事件”,造成7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再次表明了耶路撒冷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尽管阿拉伯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却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一致。它们明确指出,以军必须撤出东耶路撒冷,将东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的首都,这里的宗教圣地向一切人开放,这是迄今阿拉伯方面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可以做出的最后让步了。
可见,阿以双方在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上立场尖锐对立,妥协的余地极其有限,致使争端长期化,并有可能引发新的冲突,危及中东和平进程。
三、建国与反建国的矛盾难以解决
按照国际法的民族自决原则,巴勒斯坦有不可剥夺的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利,就如同以色列有建国权一样。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是巴勒斯坦人多少年来梦寐以求并一直为之奋斗的神圣目标。巴勒斯坦的建国主张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就连法国总统希拉克1996年10月访问中东时也大声疾呼,应该允许成立一个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前工党政府领导人拉宾、佩雷斯在某些场合讲话时也承认巴勒斯坦人有建国权,但为了以色列的安全,提出了建立约旦——巴勒斯坦邦联的设想,使约旦河西岸地区非军事化,邦联军队驻扎在约旦河以东。
但利库德集团上台后,蛮横无理地拒绝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只允许巴勒斯坦建立有限的自治。以色列新政府的施政纲领指出:“建议巴勒斯坦人在自治的范围内自由生活,但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和在约旦河以西建立任何外国主权”。〔3 〕这是对巴勒斯坦人多年以来的“建国梦”的沉重打击。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在加沙和约旦西岸是否建立巴勒斯坦国,应由巴勒斯坦人民自行决定,以色列根本无权剥夺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自决权。巴方在建国问题上不可能让步,因为这是涉及民族权利的根本原则问题,就如同1948年不允许以色列建国它也不能让步一样。所以,以色列现领导人应当尊重和理解巴勒斯坦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感情,然而在事实上恰好相反,这样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和,斗争必将继续下去,从而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四、支持和反对扩建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具有爆炸性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是个非常实际、非常敏感、非常棘手的问题。以色列出于深远的战略考虑,把犹太人定居点建立在有战略意义,能有效控制水源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上。以色列在加沙有17个犹太人定居点,居住着4000多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有150多个犹太人定居点, 居住着大约10万多犹太人;在戈兰高地有32个犹太人定居点,居住着1.2 万多犹太人。这些定居点的犹太人恃强凌弱,经常抢占阿拉伯人的大量良田,控制着大部分水源和发电设施。他们经常与阿拉伯人发生冲突,与阿拉伯人积怨甚深。这些既得利益者坚决反对以军撤出被占领土,是内塔尼亚胡的坚定支持者。
阿拉伯方面要求在被占领土上撤除至少是停建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前工党政府曾许诺冻结犹太人定居占,以便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但利库德集团执政后,改变了前工党政府关于冻结犹太人定居点的方针,其施政纲领指出:“任何政治协议都必须保证犹太人定居点继续存在并得到加强。”〔4〕并在实际上着手实施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1997年3月18日,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哈尔霍马工程如期动工, 表明了以色列现政府的坚定决心,这一举动马上引起阿以双方的暴力冲突,说明扩建犹太人定居点问题颇具爆炸性,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引发阿以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索。
解决这一问题难度很大,内塔尼亚胡面临来自宗教势力和强硬右翼势力的强大压力,又要考虑定居点犹太人的利益和愿望,不想也不敢在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上让步。阿拉法特无力阻止犹太人定居点的扩建,他的抗议软弱无力,时间一久也有失去巴勒斯坦人民拥戴之虞。
可见,犹太人定居点的问题是横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一只拦路虎”,要驱走这只“虎”绝非易事,因而必将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五、美国对以色列现政府的强硬立场无可奈何
在世界上唯一能对以色列施加较大影响的只有美国。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中美国功不可没。在1996年5月的以色列大选中, 美国明确支持佩雷斯,结果是内塔尼亚胡当选。美国对内塔亚尼胡政府推行的强硬立场并不满意,但又不想也不敢过分对以色列现政府施压,因为同阿拉伯人相比,以色列是久经考验的坚定盟友。美国在中东遏制伊拉克、伊朗等反美势力,需要以色列发挥作用;而且美国有600万犹太人, 他们在美国政界的影响力大到了任何一位总统都不敢忽视的程度,特别是竞选中的犹太人的政治捐款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美国的犹太人组织还通过说客、政治捐款等各种渠道控制了120多名美国联邦众议员和35 名以上的参议员。美国的犹太人中多数是支持内塔尼亚胡的。
对于在美国长大深谙美国政治的内塔尼亚胡来说,他知道美国需要以色列,对以色列只能迁就和偏袒,即使自己推行的强硬政策不符合美国的胃口,美国也无可奈何,因而有恃无恐。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如美国接连投票否决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反对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决议。
事实说明美国在力促以色列继续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已经黔驴技穷,影响力有限。
总之,内塔尼亚胡不大可能改变其强硬立场,美国的压力作用有限,阿拉伯人感到失望,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峻考验,世界各国正密切关注中东的局势,希望能够打破僵局,重新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注释:
〔1〕〔2〕〔3〕〔4〕《光明日报》1996年6月18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