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实践_地理论文

新课程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实践_地理论文

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过程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6)08-0018-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新课程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是《纲要》精神的基本思想。因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的一个目标。它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地理教学实践表明,正确、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由于“过程与方法”首次作为教学目标提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中还存在许多困惑。明确地理“过程与方法”的价值追求,深入进行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对于实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过程与方法”的价值追求

1.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是这个目标的基本思想。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地理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也极其丰富。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在教材、辅助学习资料,在大众媒体、网络媒体,在学生的学习诸多资源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提高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能力。

2.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会思考是这个目标的主要要求,是在学会学习基础上的发展。学习是为了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为了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等诸多问题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地方、不同社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区域、联系国家、联系地方、联系社区实际,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上,注意与他人合作,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协调人地关系的地理问题。

3.学会交流: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体会、见解成果”。

学会交流是在学会思考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实际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正确表达并不容易,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并融会贯通,然后使表达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要讲究语言的优美或者文字的流畅。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交流也是一种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

二、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实践

1.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评价

收集、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和分析、运用地理信息是组成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三项技能,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关系。

(1)收集、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评价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信息的社会。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收集、获取地理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多种多样。从地理信息的来源看,学生不仅可从地理教材、地理学习辅助资料等多种学习资源中收集和获取地理信息,而且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和获取地理信息,还可以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和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专题时,学生能及时从新闻报道或网络资源中收集有关“九江地震”、“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等自然灾害形成、爆发、危害及其防护、自救等方面的信息,不仅能获得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能在“过程”中很好地体验地理学习的生活价值、科学价值。

在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中,相对于有一定目标的地理学习而言,既有有效信息、重要信息、关键信息,也有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和一般信息或辅助信息。地理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地理教材文字表达的形式中有关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是有效信息、重要信息、关键信息,而围绕这些信息所呈现的相关信息,可视为次要信息或一般信息或辅助信息,有的甚至是无效信息。

地图和各种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十分丰富。围绕学习目标所要的信息,可以认为是有效信息,甚至是重要信息或关键信息。如运用中国交通图,说明中国交通运力的发展变化。图中的各种交通线路和主要站点是有效信息,而其他信息则是次要信息,甚至是一般信息。

在地理调查与地理观测的过程中,关注和收集有效信息十分重要。如进行地质构造的调查时,有关岩层性质、结构状态和有些岩层中所含有的古生物化石等信息是有效信息、重要信息,而其他信息则是一般信息或是无效信息。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收集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要评价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能否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和获取地理信息的数量,而且更要评价学生能否从众多的信息媒体中收集和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因为只有有质量的地理信息,才可能有高质量的地理学习。

(2)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评价

收集和获取地理信息为整理地理信息提供了物质基础。整理地理信息就是将收集和获取到的零散的地理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归纳和综合,反映出相关地理信息之间的某种关系。如地理实验数据、地理调查数据、地理观察(测)数据等,只有经过整理,才能成为有一定价值的地理信息。如将收集到的某国家或某地区的近五十年来逐年人口总量数据,根据需要,整理、绘制成为某国家或某地区的近五十年来逐年人口增长变化柱状图或折线图;又如将收集到的某城市近三十年来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性质(包括居民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用地等用地类型及其比重)等相关数据,根据需要,整理、绘制成为某城市近三十年来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性质变化图表等;再如根据收集反映某地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的地理信息要素,根据需要整理成该地生态农业生产过程模式等。

评价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能否采取合理的方式,如地理数据图表、地理要素空间关系图、相关地理要素联系图、相关地理要素模式图等形式,有度(一定量度)地反映出收集和获得的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

(3)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评价

分析地理信息是以整理的或提供的地理信息为基本依据,以地理科学观念为指导,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揭示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如根据某地水污染(或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观察(测)整理的地理信息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如根据武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性质变化图表,分析武汉城市用地发展变化的原因;如根据我国东、中、西部(1978年至2004年)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的地理信息,说明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原因;再如根据图中提供的旅游资源及其相关信息,分析说明某地进行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

评价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主要评价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运用地理归纳方法、区域比较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等地理科学方法,有步骤、有程序地进行分析评价或分析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

2.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评价

(1)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评价

当代地理科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研究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发现地理问题”一般是指发现不利于人地关系协调、危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能根据收集、获取和整理的或提供的地理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发现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不理智的活动行为,如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等,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不良作用;或者由于自然界本身的特有的运动规律,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飓风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这些不良作用和负面效应产生的基本原因。

评价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应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人地关系意识,能否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运用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地理科学观念,从所见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按照是否有利于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否遵循地理规律等方面阐明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如根据我国南方某地十年来人口总量变化、经济发展总量变化和环境质量变化数据图表,说明该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的表现、形成及其原因。

(2)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评价

解决地理问题是指以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念为指导,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究并提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方案。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可以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某些方针、政策,可以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某些途径、措施;也可以是比较具体的方法、办法等。如近年来我国西北某区域出现大面积的荒漠化,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说明其危害,提出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西南某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分析该流域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原因,提出进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和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再如以我国东部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根据近年来水环境和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图表,分析该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等。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较高层次,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指标,主要看学生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体现科学的地理观念、合理地迁移应用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提出“方案”的多样性、选择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愈强,表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愈强。

3.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评价

“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体会、见解成果”是一种综合能力。进行地理学习的表达,首先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表达的地理内容融会贯通,通过一定的逻辑构造过程,将其组织得有条理、有层次;其次是要采取一定的表达方式,运用优美语言或者流畅的文字,进行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

表达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表达就意味着交流,就意味着相互学习、启发、借鉴,就意味着提高和成长。

实际上,表达、交流无论作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都伴随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就是重要的表达交流;学生完成“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目标任务,都离不开表达、交流。

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评价内容,一方面要看学生参与或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参与的频次;另一方面还要看学生表达、交流的质量,包括自尊、自信的情感和合作进取的积极态度;能否以科学的地理观念为指导,运用地理科学方法,合理地迁移应用地理知识;在阐述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条理分明,语言流畅,事理结合,具有说服力等。

4.对掌握地理基本方法的评价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结构上看,由两个要素组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学生在实现地理“过程”目标中,离不开地理科学方法。而掌握地理科学方法,也是达成地理“过程”的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应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方法、地理实验方法、地理调查方法、地图阅读与分析方法、地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思维方法、区域比较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如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专题时,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等,都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的常用方法。

任何一种地理科学方法都是由若干环节或步骤所组成。如地理观测方法,包括拟订观测目标、选择观测工具(必要时),有观测过程(步骤)、观测记录等环节;地理调查方法,包括拟订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订调查计划、选择调查方式,有调查过程、调查记录、调查信息整理等环节。对掌握地理基本方法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能否根据学习需要,合理地选择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以及运用方法的熟练程度、运用过程中步骤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与地理教学实践过程紧密相随。在评价方法上,应着力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交流的动力。

标签:;  ;  ;  ;  ;  ;  ;  ;  

新课程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实践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