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范式”的形成、意义与问题论文

“自我认知范式”的形成、意义与问题论文

“自我认知范式”的形成、意义与问题

文/李承贵

“自我认知范式”的形成

在20世纪中西哲学交汇的背景中,西方哲学主导了对中国哲学的解释,成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哲学的坐标与方法。令人欣慰是,中国学者对以西方哲学理解中国哲学的行为与结果有所警惕和觉悟,基于这样的警惕和觉悟,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坚持中国自身文化系统为坐标的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模式——“自我认知范式”。

对于以西方哲学解释中国哲学的积极意义,中国学者有着善良而积极的评价。然而,在享受西方哲学赐予“幸福”的同时,中国学者也遭遇着烦恼。

有以西方逻辑理论解释中国哲学所遭遇的烦恼,即以数理逻辑这种纯粹的符号研究《周易》,不仅无法理解《周易》穷神知化、尽性至命的工夫与境界,而且会导致其思想空壳化;有以西方语言理论解释中国哲学所遭遇的烦恼,即依西方语言理论完全从文法、语法、语意等角度将《论语》肢解为若干块,非但不能显发《论语》微言大义,反而导致《论语》思想与精神的支离破碎,甚至泯灭;有以西方科学理论解释中国哲学所遭遇的烦恼,即“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初”、“性”、“善”等概念,若用科学方法追问“初”的时间义、“性”的心理义、“善”的知觉义,这个命题的意涵与意境就荡然无存;也有以西方哲学义理解释中国哲学所遭遇的烦恼,即由于中、西哲学在义理路数上的根本性差异——西方哲学是由宇宙观再知识论再人生哲学,中国哲学是由人生观、人文观再宇宙观和知识论——中国哲学从心开始,因而论历史文化观和人生观皆从人心观开始,因此,怎么能以西方哲学义理为摹本剪裁中国哲学呢?

概言之,以西方哲学方法解释中国哲学并非全是丰硕的成果,其中有难以诉说的烦恼,这就是牟宗三所痛斥的:“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在中国哲学里选择合乎西方哲学的题材与问题,那将是很失望的,亦是莫大的愚蠢与最大的不敬。”而这种烦恼正意味着中国学者的觉醒,也意味着消除烦恼的策略正在中国学者的脑海中酝酿。所谓“策略”就是回到中国自身文化传统。那么,怎样回到自身文化系统呢?

图4(a)为相对湿润度指数(M指数)的Morlet小波变换系数实部时频分布图,图中清晰的反映了相对湿润度指数(M指数)偏湿润偏干旱的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在6a、10a、16a和28a左右时间尺度波动十分明显,正负相位交替出现,可明显观察到在计算时域内干旱指数偏湿润偏干旱的波动变化,在28a左右时间尺度上,天峻地区1961-2017年存在6次干湿交替,表现为干—湿—干—湿—干—湿。图4(b)中的小波方差图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四个振荡周期,其中28a能量最大,周期振动最强,为第一主周期,第二、第三和第四周期为别为16a、10a和6a。

既然“自我认知范式”是西方哲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后果“逼”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自我认知范式内含了纠正西方哲学所带来问题的价值诉求,进而有助于中国哲学主体性建立。何出此言呢?

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任何哲学学说都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关联,这意味着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必须回到生养它的社会历史环境。胡适认为,研究中国哲学需要“求因”,他所讲的“因”包括“个人才性不同”、“所处的时势不同”、“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其中“所处的时势不同”即社会历史环境。方东美指出,若要正确理解《周易》的意涵,需要以氏族、宗法社会为突破点,《周易》的诞生自然有其时空环境,因而要完整、正确理解《周易》,回到相应社会历史背景是基本前提。经籍文献是中国哲学思想与智慧的载体,因而贯通诸经是准确理解孔子“仁”意涵的基本且可靠的途径,如果无视《大学》、《中庸》、《易传》等文献中“仁”之诠解,就无法准确理解《论语》中“仁”的意涵。中国哲学思想必须由文字语言表达,而文字语言的结构、习惯和规则必然对哲学思想产生实质性影响,因而必须对各级文字语言有仔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理解和把握其哲学意涵。中国哲学有其特殊的义理系统,哲学观念无不存在于义理脉络中,无不由义理脉络来呈现,因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回到其义理系统。任何哲学都有意义价值系统,哲学概念或命题中的哲学意涵,必是与其所处的意义价值系统相融为一体的,若偏离了它的意义价值系统,必与原意不符。概言之,所谓回到自身文化系统,就是回到社会历史系统、经籍文献系统、文字语言系统、思想义理系统、意义价值系统等,正是这些“系统”构成了认知和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文化体系境域。在20世纪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实践中,这些“自我文化系统”被大批中国学者持续地、广泛地应用着,从而成为“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认可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此即“自我认知范式”。

作为解释方法的“自我认知范式”

显然,作为西方哲学的反动和修正而“逼”出来的“自我认知范式”,首先是作为一种解释方法的存在。由于西方哲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和逻辑认知范式,因而可以通过考察“自我认知范式”与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在解释实践中的关系,分析和判断其在解释方法上的意义。

“自我认知范式”最为基本的工作就是将与被理解的哲学概念、命题密切关联的器物文明、社会历史、礼仪习俗、文字语言、经籍文献、作者素质、科学常识、思想义理、意义价值等自我文化系统加以客观呈现,从而为认知、理解中国哲学提供文化基础。

郭沫若根据通假字的规则,可释“格”为“假”,“格物”即“假物”,即“假借于物”,人心是白纸,“假借于物”才会有知识。郭沫若将“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定义为“格物”,即都是“假借于物”的;而“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也是《礼记·学记》中的话,即“入学九年的学生已经可以触类旁通,有独立的见解而不违反师教”,这叫“物格而知至”。这样,“格物”与“致知”便通过原始的语境呈现了自身的意涵。再将“格物致知”置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进行贯通,以确定“格物致知”是“假物而有知识”义。可见,郭沫若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应用了语言文字、经籍文献、思想义理等自我认知范式“元素”,从而确认“格物致知”的思维路径是“物在先、心在后”,以避免陷入唯心主义。因此,如果说郭沫若解“格物”为“唯物主义范畴”是成功的,那是得益于自我认知范式的帮助。

“道之为物”是《道德经》中的命题,依唯物认知范式理解,则是“道创造万物”,由于“道”被认定为“抽象本体”,因而进一步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张岱年对“之为”句型结构做了详细考证与解释,比如“中庸之为德”、“大哉尧之为君”等,都表明“之为”即“作为”义,而非“创造”义。因此,“道之为物”应该是“道作为一种东西”义,而非“道创造万物”义。这样就使本体论的“道”转变为普通概念的“道”,也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唯心主义”判断。林格说:“历史的理解就是清除了一切偏见的主观性活动,而能否做到这点则与认识者通过一种有效的历史方法以消除自己视域的局限的能力成正比。”也许我们可以将张岱年的理解视为“清除了一切偏见的主观性活动”。

由于自我认知范式形成于对西方哲学的反动与纠正,并因此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抵御”功能,以致将自身潜在的特点显露无遗。自我认知范式主张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回到自身文化系统,而回到自身文化系统意味着此理解是事实的、本我的、自明的;又因为自我认知范式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从而表现出贯通性与冲突性。

作为价值立场的“自我认知范式”

在如今的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依然是过去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公式和原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性的学习的培养和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在教学的安排下进行学习,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探究,教师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也影响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是可以确立中国哲学话语的主体性,就是指中国哲学在语言表达、术语应用、问题引领等方面都拥有主导权,都表现领导地位。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使用的文字、语法、文体、表达规则等都是中国的,从而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所使用的术语是中国的。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展开,这样就可以寻找到能体现中国哲学特殊性的课题,从而将哲学界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而主导此课题的话语权,实现哲学问题引领上的主体性。因此,自我认知范式的应用,对于中国哲学在哲学问题引领上的主体性确立显然是有帮助的。既然自我认知范式的应用在话语表达、术语应用、课题引领等方面对培育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建立都具有积极作用,那么,自我认知范式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哲学建构话语主体性的基本路径。

三是可以确立中国哲学价值的主体性,就是指中国传统哲学自我理解价值坐标的确立、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得到保护和巩固、以发掘和豁显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为任务、完善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体系以推进其创新性发展。由于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展开,而中国自己的文化系统包括器物文明、社会历史、文字语言、经籍文献、思想义理等要素,这些要素都被用作理解中国哲学的坐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自我理解坐标的确立。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身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得到保护和巩固。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身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豁显。确立中国哲学价值主体性的最根本工作还是要建构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而自我认知范式是重建并完善中国哲学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自我认知范式不仅可以发掘中国传统哲学所内含的价值,而且与西方哲学方法所获得的认知成果进行互动,以吸收其所提供的思想营养,从而丰富中国哲学的价值,完善中国哲学的价值体系,并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

一是可以确立中国哲学解释的主体性。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身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必须以中国文化系统为前提和参照,从而凸显中国哲学的主体地位。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必须以中国学问方法为理解方法,从而实现中国哲学在解释方法上的主体性。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在自身文化系统中展开,即意味着中国哲学的价值必然贯注其中,从而实现中国哲学在价值上的主体性。总之,自我认知范式的应用,不仅以中国自身文化为解释根据,以中国学问方法为理解路径,而且贯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价值,因此,自我认知范式对于确立中国哲学在解释实践中的主体性具有基础性意义。

2018年后,全球油气当量产量将逐年增长,2024-2026年增至90亿吨,2035年达到95亿吨。非常规油气和海域油气作为未来油气的主要发展方向,海域和非常规油气田产量增长明显,将在全球油气产量构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35年,海域油气当量产量增加到28.7亿吨,非常规油气当量产量为23.6亿吨。非常规油气占比上升至25%;陆上常规油气田产量占比降至30%。

“自我认知范式”之检讨

在认知、理解中国哲学的实践中,偶有错误的理解发生,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将所理解的哲学概念、命题置于“自身文化系统”中。概言之,自我认知范式在解释学上的意义,不唯在于作为其他认知范式展开的基础,不唯在于完善其他认知范式的理解,不唯在于调整其他认知范式认知方向,也在于纠正其他认知范式的错误。因此,自我认知范式对于全面地、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价值。

以自我认知范式理解中国哲学,即意味着与被理解的哲学概念或命题相关联的所有信息的开放、呈现和供应,这些“所有信息”包括器物文明、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科学常识、习俗礼仪、作者素质、经籍文献、文字语言、思想义理、意义价值等,在以自我认知范式理解中国哲学的实践中,这些“信息”都被“客观地请”出来,这就是自我认知范式的“事实性”。

(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肠功能恢复时间;(2)术后并发症情况: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泌尿系统感染、肠梗阻等;(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 (随访时间为2016年11月—2018年11月)。

自我认知范式用于理解或解释中国哲学的过程,也是被理解的哲学概念或命题的自明过程。这个自明过程表现为:清晰哲学概念或命题的生长环境、回到相应的思想史脉络和思想体系网络、被理解的哲学概念或命题的意涵明晰。这就是自我认知范式的“自明性”。

由于自我认知范式主张回到中国自身文化系统,因而将理解中国哲学的“视域”做了限定,不能逸出中国文化,只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进行理解;既然理解只能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进行,那么理解的坐标也只能是中国的;既然理解只能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进行,那么理解的方法只能是中国的,那么理解实践中贯注的价值也只能是中国的。这就是自我认知范式的“本我性”。

我走到一名平时不太听话的学生面前,表扬他交了作业。他却对我说:“这是张门票,看电影的门票。”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突然之间我觉得心好凉,尽管这是夏天。我真想对他说:“你现在要争取得到的,是明年进大学的门票,是你父母的期望啊!你一生中可以看无数场电影,但青春只有一次,错过了,再也不会回来。”为了能够看电影,才交一次作业,我想起来觉得可笑,又不禁为自己、为他们的父母感到心酸。

自我认知范式之社会历史、经籍文献、文字语言、思想义理、意义价值等系统,对哲学概念或命题意涵的理解都以自己的角色作出贡献。社会历史系统即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加以说明,经籍文献系统即将相关的经籍文献状况加以说明,文字语言系统即将同时代的文字语言状况加以说明,思想义理系统即将相关的思想义理状况加以说明,意义价值系统即将哲学学说的意义价值状况加以说明,等等。这就是说,若理解哲学概念或命题时只依赖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将很难获得准确的理解。因此,自我认知范式系统中的诸要素必须通力合作、相互贯通,从而形成理解哲学概念或命题的“完全生存环境”。

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认知和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回到中国自身文化系统,这就意味着作为论证根据具有同一性、作为研究视野难免狭隘性、所获解释结论缺乏确定性以及价值诉求上的唯我性。

论据同一性即指作为理解中国哲学证据的自我认知范式诸要素都来自同一个文化系统。狭隘性即指自我认知范式的视野仅驻足于中国文化系统,从而限制了自身的视域。自我认知范式显然不是那么自由的,从而在视域上表现出狭隘性。结论的非确定性是指自我认知范式虽然具有固位性,但并不意味着其关于哲学概念或命题的理解就是确定的。同样是自我认知范式用于理解同一个哲学概念或命题,其结论可能不一致;自我认知范式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对被理解哲学概念或命题本义的把握;自我认知范式的应用因受其他认知范式的影响而导致结论与初衷相异;自我认知范式的基本要素的量必然影响理解结论的完整性。可见,自我认知范式虽然具有客观性、事实性特质,但理解结论存在不确定性。这种现象表明,客观地认知、理解中国哲学,不能完全依赖自我认知范式,必须在自我认知范式基础上拓宽理解的广度与推进理解的深度,同时注意其他因素对自我认知范式的影响。价值的唯我性即指在以自我认知范式为坐标与方法理解中国哲学的实践中,理解方法、理解行为、理解结论都是以中国哲学价值为绝对坐标。这种价值上的唯我性在自我认知范式实践中虽然是其内在逻辑使然,但需要慎重对待。这个特点对于维护中国哲学的尊严与地位、保护中国哲学的资源和价值都具有积极意义。自我认知范式强调主体性、本位性,但唯我性、独尊性绝不是它的目标,它需要的是开放胸襟、广纳新思、丰富内涵、更新价值,以推动中国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为目标。

曾先生在瑞典的遭遇15日由环球网报道后,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瑞典《晚报》的报道。瑞典《晚报》16日援引一位目击者的消息称,“瑞典警察没有任何粗鲁行为,他们只是试图平息整个事态,但中国游客却一直大声哭嚎,拒绝配合。”上述目击者还称,“中国人分明是在演戏,没有人对他做什么,她就扑倒在地上了。”

总之,“自我认知范式”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方法用于解释中国哲学所引发问题的觉醒,是中国学者为了消除西方哲学方法所导致的伤害而制定的对策,也是对西方哲学方法的反动与修正,还是中国哲学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方法意识和思想资源。因此,在未来中国哲学研究中,在处理中外哲学关系中,在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宏伟实践中,自我认知范式必须得到持续性推广、实行与弘扬,同时也必须抑制它消极面的滋生,使之完全地、积极地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与创建作出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标签:;  ;  ;  ;  ;  ;  

“自我认知范式”的形成、意义与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