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的微观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刚性论文,微观论文,理论基础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不久,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开始意识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并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他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初步分析》一书中,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体系。但在这一体系中,微、宏观经济学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堆砌的关系,两者之间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在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制。在一种体制中,即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时,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可以发生作用;在另一种体制中,即当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发生作用的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原理。然而,经济学原理应该是一套,而不应该是两套。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一致命的理论弱点,终于成为它在70年代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一直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他们一直继续着有关的研究工作,既使是在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风行一时的时期。在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思潮强劲崛起,在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中独领风骚。作为对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贡献,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的假说,但他们不是简单地因袭这个基本信条。在传统凯恩斯主义那里,非市场出清假说赖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工资刚性,并且,经济中工资刚性的存在几乎是一种不加解释的武断的说法。而在新凯恩斯主义那里,为了支持非市场出清的假说,既重视对工资刚性的研究,又重视对价格刚性的研究。并且,作为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突破,他们始终从单个经济当事人各自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出发,来解释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形成的微观经济的原因和机制。新凯恩斯主义对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分析,构成了他们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的主要内容。
新凯恩斯主义建立了很多模型来解释价格刚性形成的微观经济机理,下面分析其中主要的菜单成本论、厂商声誉模型和具有搜索成本的非对称反应模型。
一、菜单成本论
菜单成本论又被称为有成本的价格调整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曼奎(M.C.Mankiw)、耶伦(J.L.Yellen)、阿克洛夫(G.A.Akerlof)和帕金(M.Parkin)。由于这四位经济学家姓氏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可构成PAYM,故有时也称该理论为“PAYM见识”。
什么是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厂商在改变自己产品价格时的一系列的成本支出。由于这些成本可以如同餐馆菜单价目表那样的形式列出,故称之为菜单成本。菜单成本主要包括研究和确定价格、重新编印和散发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费用支出。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泛指由调整价格所引起的全部费用支出。菜单成本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菜单成本阻碍了厂商的价格调整,价格显示出刚性特性。因此,小的菜单成本可以导致大的经济波动。
菜单成本论的前提假定是: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在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因经济中总需求下降的影响而向左平移时,厂商应该如何决定自己的产品价格呢?在此以图1和图2来说明。在图1中,假定厂商的边际成本是固定的,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初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是X,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P[,0]和Q[,0],利润为矩形面积SP[,0]YX。当总需求的影响使得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以后,厂商在定价方面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简单地根据利润最大比原则,将价格和产量分别下降到P[,1]和Q[,1],相应的利润为矩形面积SP[,1]WV。第二种选择是考虑到调整价格所带来的菜单成本的损失而不变动自己的价格,于是,厂商运动到新需求曲线上的J点,价格仍维持在P[,0],产量为Q[*],相应的利润为矩形面积SP[,0]JT。再以图2来进一步说明第二种选择的情况。令菜单成本为Z,厂商将价格由P[,0]下降到P[,1]时所增加的利润为图中的B—A。若z>B—A,则厂商无降价的动力。此时,对一个社会来说,产量为Q[*]而不是Q[,1]时的社会福利的损失为B+C。如果B+C>z>B—A,这意味着厂商由菜单成本所导致的不降价的对策,对社会来说不是最优的。
图1
图2
新凯恩斯主义者指出,利用上述的分析可以很方便地证明以下6个命题。〔1〕命题1:在总需求收缩时,若厂商降低其产品价格,则社会是最优的。命题2:在总需求收缩时,若B十C>z>B—A,则厂商不会降价,即使降价对社会是最优的。命题3:总需求收缩肯定会降低社会福利。若厂商对此反应是降价,则收缩量仅为菜单成本z。若厂商对此的反应不是降价,则收缩量可能远大于成本B+C。命题4:在总需求扩张,且实际总需求与预期总需求之比小于价格与边际成本之比时,若厂商调整价格,则社会福利因菜单成本而减少。若厂商不调整价格,则社会福利增加。命题5:在总需求扩张,且实际总需求与预期总需求之比大于价格与边际成本之比时,若厂商调整价格,则社会福利因菜单成本而减少。若厂商不调整价格,则社会福利的变化不定,但它的减少量不会大于菜单成本。命题6:总需求扩张所减少的社会福利不会大于菜单成本,而且,也可能增加社会福利。总需求收缩肯定会减少社会福利,且减少量可能远大于菜单成本。命题6是对以上5个命题的总结。
在总需求扩张时,厂商往往有较大向上调整价格的激励。(利用图1和图2,以相反的方向分析总需求增加时的情况,便可得出这一结论)。而在总需求收缩时,厂商几乎没有向下调整价格的激励。厂商对于总需求扩张和收缩的非对称的反应,会使价格被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且具有向下的刚性。这就是说,价格不能对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反应,小的菜单成本可以引起大的经济波动。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一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利用近似理性的概念和溢出效应或外部性概念,从另一个侧面对菜单成本论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令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P[*]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P为实际价格,则厂商不调整价格的利润损失可以用泰勒展开式近似地表示为:π(P[*])-π(P)π≈π′(P[*])(P[*]-P)-1/2π″(P[*])(P[*]-P)[2]。在该式中,因为P[*]是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所以π′(P[*])=0 。这样,厂商不调整价格的利润损失仅等于式子右边的第二项,它的二阶的。换言之,只要价格偏离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不是太远,厂商调整价格的损失是很小的。在总需求下降时,厂商不调整价格的行为是一种次优行为,这种次优行为给厂商带来的损失与采取最优策略相比是很小的,这是一种近似理性的行动。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近似理性的行动是指一种只能给行动主体自身带来非常小的损失的一种次优行为。
但另一方面,厂商这种近似理性的行动却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溢出效应或外部性。在考虑到菜单成本的情况下,厂商对总需求下降的反应是改变产量,产量随需求的变化是一阶的,即厂商这一近似理性的行为造成了具有一阶损失的宏观经济波动。由此可见,厂商的这种近似理性的行动,给厂商自身带来的损失是二阶的,它是相对小的,而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一阶的,它是相对大的。厂商私人利益同社会利益是冲突的,而经济中又缺乏一个克服溢出效应的机制,即经济中不存在一种把由降价所得到的社会收益的一部分补偿给厂商的机制。所以,尽管降价对社会有利,但厂商却缺乏这样做的动力。
二、厂商声誉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注重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来分析价格刚性。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完全信息。由不完全信息出发,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建立两个不同的模型来说明价格刚性形成的原因。它们一个是厂商声誉模型,另一个是具有搜索成本的非对称反应模型。在此先分析厂商声誉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具有两种效应,一种是对消费者而言的选择效应,另一种是对厂商而言的激励效应。具体地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们对所要购买的商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他们只能在购买商品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这方面的完全信息。一般说来,他们是根据优质高价和劣质低价这一广为流传的信念来选购商品。这种信念使得商品的价格具有选择效应。(例如,除非旧车市场上对高质量的二手车付给高的价格,否则,买主一般是买不到高质量的二手车的。)同时,也是基于这种信念,厂商会有一种动力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维护自己的销售声誉。这便是商品价格具有的激励效应。
由于存在着商品价格的选择效应和激励效应,厂商降低商品价格会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品质量的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因此减少而不是增加。所以,厂商总是愿意采取一种高质高价的做法。即使是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工资的情况下,厂商的反应也不会是降低产品的价格。而按照传统理论,厂商的这种行为似乎已经使自己脱离了供给曲线。
根据选择效应和激励效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建立了厂商声誉模型。令厂商销售商品的价格为P,生产高质量商品的边际成本为C[,H],生产低质量商品的边际成本为C[,L],利息率为r。如果厂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出售高质量的产品,那么,消费者就会继续在该厂商那里购买商品。因此,对于一个诚实的厂商来说,他的利润贴现值为(P-C[,H])/r。如果厂商以低质量的产品欺骗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只要被欺骗上当一次,就会拒绝再去该厂商那里购买商品。因此,对于一个行骗的厂商来说,他只能得到本期的收入而无以后的收入,他的现期利润为P-C[,L]。为了使得厂商不欺骗消费者,就必须要使得诚实的厂商的利润至少不小于行骗的厂商的利润,这可以由公式表示为:
(P-C[,H])/r≥P-C[,L]
或者P≥(C[,H]-rC[,L])/(1-r)
由上式可见,为了保证厂商诚实和消费者得到高质量的商品,即使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产品的价格也会超过边际成本。更何况在此涉及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经济,所以,商品的销售价格会被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不下降。
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还有两个因素能强化在经济衰退时价格并不下降的说法。一个因素是在衰退期一部分厂商会倒闭。另一个因素是厂商会同等地对待所有的消费者,因为,只要厂商欺骗了一个消费者,这个厂商的坏名声就会很快地传播开,这个厂商会由此遭受很大的销售量的损失。令厂商倒闭的指数化的速率为μ,劳动投入量为L,工资率为W,利息率为r,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F(L),则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条件是:
P≥(LW/Q)/(1-(μ+r))
该条件的经济含义是:在经济衰退期,厂商的倒闭速率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从消费者来看,价格应该得到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厂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于在衰退期劳动的平均生产率下降,事实上也需要提高价格去保证厂商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样,即使在衰退期商品的价格也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三、具有搜索成本的非对称反应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的具有搜索成本的非对称反应模型是利用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来解释价格刚性的。
1939年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建立了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该寡头厂商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某个厂商单独提高价格,则其它寡头厂商不会仿效。这样,单独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就会减少很多。相反,如果某个寡头厂商单独降价,则其它寡头厂商都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这样,首先单独降价的寡头厂商的需求量不会增加很多。由此便形成了这个厂商的以初始价格为折点的弯折的需求曲线。与弯折的需求曲线相对应的是厂商的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即在弯折的需求曲线的折点所对应的产量上,边际收益曲线存在一个垂直的间断距离。因此,只要初始的边际成本曲线在其位置变化以后,仍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部分,厂商根据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水平就不会发生变化。这便形成了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斯威齐提出的这一早期的弯折需求曲线模型,以其比较新颖独特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引起了经济学家广泛的兴趣和重视。但该模型自问世以来,也引起了长久的争论。尤其是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内容,很难得到以后发展起来的博弈论的支持和证明。
在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和沃格洛姆在研究中引入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搜索成本和不对称反应的概念,对弯折的需求曲线的形成做出了新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建立的具有搜索成本的非对称反应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当一个厂商改变商品价格时,这个厂商的现有消费者可以观察到价格的变化,其它的消费者则不可能当时就观察到价格的变化。消费者为了搜索厂商价格变化方面的信息所付出的成本被称为搜索成本。新凯恩斯主义者的具体分析如下:开始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所有厂商的价格都位于一个相同的水平。如果某一个厂商提高价格,该厂商的原有消费者知道价格已经上升。这时,这些消费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以比较低的搜索成本在其它地方发现便宜的商品,所以,这些消费者就很可能离开该厂商,该厂商的需求量会有很大的下降。如果某一个厂商降低价格,该厂商的原有消费者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除此以外,那些正在搜索低价产品的人们和恰好驻足于该商店的人们也会决定在该厂商处购买商品。但是,更现实的情况是,即使消费者们已经公开知道一些厂商降价了,但并不确切知道哪些厂商在降价。由于市场上厂商的数量很多,消费者寻找低价商品的搜索成本是很高昂的,他们往往会失去寻找低价商品的动力而仍然在原有的未降价的商店购买商品。有时,在消费者为了寻找低价商品所付出的搜索成本等于由购买低价商品所节省的支出时,消费者也会放弃对低价商品的搜寻。于是,降价的厂商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其增加量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厂商提价时所减少的需求量是比较多的,而降价时所增加的需求量是比较少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变化的不对称反应。这种不对称的反应导致厂商的需求曲线出现了弯折。
新凯恩斯主义者利用弯折的需求曲线重新解释了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首先,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和生产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厂商生产成本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边际成本曲线的位置变化以后,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仍处在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部分,则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都会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其次,需求方面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需求方面的变化使得弯折的需求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但不改变折点的位置。这时,弯折的需求曲线会从整体上变得更加陡峭或更加平坦,它会改变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部分的距离。但是,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仍在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接部分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就都不会发生变化。第二钟情况,需求方面的变化使得弯折的需求曲线发生水平方向的平行移动。这时,只要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仍出现在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部分,那么,尽管产品的均衡产量会发生改变,而产品的均衡价格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简要评价
面临着如何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理论问题的挑战,新凯恩斯主义者建立的产品市场的价格理论是一种尝试和努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价格刚性的模型,这些众多的模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从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中,去寻找价格刚性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看,在菜单成本论中,由于厂商为了避免调整价格所带来的菜单成本的损失而采取的近似理性的个人行为,导致价格不能对市场的供求变化作出反应而具有刚性。在厂商声誉模型中,消费者由价格的选择效应出发的自利行为和厂商由价格的激励效应出发的自利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厂商以高价格出售高质量产品的做法,从而使得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不下降。在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中,消费者出于对搜索成本的考虑所产生的对价格变化的非对称反应,使需求曲线折为斜率不同的两个部分,并使得价格水平维持在折点的高度。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价格刚性是导致非市场出清和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关于价格刚性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这些研究构成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微观基础的一部分主要内容。
相对于其它一些流行的学派,尤其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过于沉湎于超脱现实的抽象的理论思辨和分析来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分析和结论更有现实感。这一点在他们的价格刚性理论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譬如,他们承认厂商不调整价格所避免的小的菜单成本的二阶损失和由此给社会造成的大的一阶损失之间的矛盾,即个人追求的私人利益与整个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承认产品市场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而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承认经济中失业的现象等等。应该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从整体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如此之多的关于价格刚性的模型和解释,使人无所适从。在这些众多的解释面前,往往最令人困惑的是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形成价格刚性的主要原因,哪些是从属的次要原因,连接主要和次要原因的机制又是什么;也分不清哪些原因是共同发生作用的,哪些原因县单独发生作用的。而且,在不同模型的假设和分析中,还存在个别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如何在这许多分散的、各自强调的侧面和重点不同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具有一致的微观理论基础的完整的宏观经济模型,并以此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内来解释价格刚性及经济波动等安观经济运行现象,这对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必要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解释价格刚性的理论目的是要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但是,他们未能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联系中去寻找根源,所以,他们就难以建立起无懈可击的有关的经济理论。
价格刚性理论的缺陷和问题也散见在具体的单个模型中。例如,就菜单成本论来说,小的菜单成本会引起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说法,一开始就遭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嘲笑。因为,无论如何,菜单成本太小,用它来解释如同1929年大萧条时那种高达25%的失业,令人咸到难以置信。以致于菜单成本论的倡导者也觉得不应该使用菜单成本的提法,这种提法有损于该理论的重要性。此外,菜单成本论认为,当经济中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厂商为了避免菜单成本的损失不会去调整价格,厂商调整的是产量。其实,调整产量同样是有成本的,其成本并不一定低于调整价格的成本。显然,在这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思维分析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再例如,具有搜索成本的非对称反应模型虽然利用弯折的需求曲线和相应的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解释了价格的刚性,但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机制说明具有刚性的价格的本身是如何形成的。
价格刚性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支持了凯恩斯主义关于市场失灵的说法和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价格刚性理论是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由于自身的理论缺陷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激烈批评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一些新的理论也将会不断地产生。继续关注和研究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及其相应的新的理论,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学者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宏观经济思想史就象在两种经济观点间来回摆动的“摆”。“摆”的右边是认为经济能良好运行的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左边是认为经济充满了市场失灵的凯恩斯主义观点。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凯恩斯主义有力地将“摆”推向左边,而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滞胀面前一筹晨展的窘境,使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得以契机将“摆”又推向右边。9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强劲崛起之势,又将“摆”向左推了几分。很难预料,今后到底哪个学派会占上风,“摆”会趋向哪一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两个具有悠久的理论历史渊源的经济学派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地位变化,是与西方主要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标签:凯恩斯主义论文; 总需求曲线论文; 边际收益论文; 收益曲线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边际产量论文; 刚需论文; 边际收入论文; 消费者均衡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边际成本定价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边际效应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