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较快论文,平稳论文,产权制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功绩,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四个“一定要坚持”。“十个结合”和四个“一定要坚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要切实实施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论述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才能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也才能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代产权制度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运行基础。
一、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经济社会化的发展,在生产资料所有权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诸种经济权利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而产生的经济范畴;产权是一个经济权利集合,这一组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形成产权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古典产权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的转化过程,其核心是决策权、分配权等一系列权利与生产资料私有权相分离。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劳动者参与决策。
古典产权制度是单一的所有权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其他所有经济权利,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经济过程的决策。这时,产权与所有权是统一的;统一在所有权之中。实行古典产权制度的企业,所有权单一地决定了企业决策,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大目标。
在现代,在生产资料所有权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经济权利已逐渐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最先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的是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这一过程初步改变了古典产权制度,即企业决策不再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决定,进而改变了企业的行为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资料所有权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多的经济权利与生产资料私有权分离开来,这些经济权利包含收入分配权、经营决策权、支配权、转让权、使用权、剩余索取权、经营监督权等。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这样一种产权制度:诸种经济权利与生产资料的私有权相分离,经济过程的决策不再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而由一系列经济权利共同决定。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这些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其核心是劳动者参与决策。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在实行现代产权制度的企业中,雇员选举自己的代表,与所有者代表一起共同组成公司决策机关。公司的决策机关是双层结构,一层是管理层和董事会,管理层由经理人员组成,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另一层是监事会,公司重大决策由监事会监督,监事会成员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出资者代表,二是雇员代表,其中后者一般有三分之一或一半席位。如在德国,2000人以上的企业,雇员在决策权中占50%;500至1999人企业,雇员在决策权中占33%。这里,诸多经济权利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开来,这些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决定经济过程的决策。由于劳动者拥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权利,参与公司的决策,因而公司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同时考虑到劳动者的利益。从人类社会产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产权制度的发展实质上是对以生产资料私有权为基础的生产制度的渐进式否定。
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在生产资料所有权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诸多经济主体共同参与企业决策,这些经济主体包含生产资料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等。劳动者不再仅仅是被配置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企业的主体之一,是产权配置和组合的主体之一。由于劳动者拥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权利,参与企业生产、分配过程的决策,因而企业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企业利润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包括劳动者的利益。
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防止两极分化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这不仅表明党中央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表明国家已经把社会公平问题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位置。
社会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体现在整个社会的诸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社会公平的问题,如人们在法律和社会地位上是否平等、能否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相同、是否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展开竞争,等等。然而,在一定的所有制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渠道,是人们对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它赋予每个劳动者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收入分配公平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标准和主要依据。一个社会只有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间广泛地实现了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社会公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上升为世界第四。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改革前的6倍多。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收入分配公正合理,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2.古典产权制度是形成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核心机制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1995-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49.97%下降到44.53%,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3.58%下降到11.81%,职工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14.14%下降到11.23%。2007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占城镇居民中的10%)的人均年收入是最低收入户(占城镇居民中的10%)的8.7倍[1]。我国大多数居民都是劳动者,其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因此,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两个比重偏低尤其是劳动者报酬偏低,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从而产生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趋势,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价机制是我国近年来形成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一个核心机制。我国很大一部分劳动者工资是由劳动力市场决定的,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和劳动力市场的力量不对称。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市场对它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种过剩主要表现为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流动的劳动力。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2-2007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从2.3%上升到4.0%,2007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0万人[1]。实际上,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要比这严重得多。劳动力市场的力量不对称是指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在劳动者和雇主的权益博弈中,一方面,劳动者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弱势地位,又由于劳动者是分散的,所以劳动者整体也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相对于弱势分散的劳动者,雇主则处于优势地位,具有垄断者的特点。因此,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力量不对称的特点。
当前,我国非公有经济企业的产权制度基本上是古典产权制度,即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企业决策的产权安排。这种决策机制的目标是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内在地具有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格水平甚至更低的行为。在这种古典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上述两个特点导致了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长期较低,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偏大。
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问题
通过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权不仅仅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上,而是与劳动者、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更多地赋予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财产权利,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让劳动者参与生产、分配过程的决策。这样可以从内在机制上克服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格水平甚至更低的行为,提高劳动者收入,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偏大提供基础条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均衡和构建和谐社会。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对产权中各项经济权利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效率。这些经济主体包含生产资料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而言,必须促进企业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基本上仍是原始的古典产权制度,是单一的所有权制度。在这种产权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其他经济权利,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经济过程的决策。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率,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民营企业也需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更多地赋予劳动者相应的产权,加速向现代产权制度演化。
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作用、协调发展,才能带动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增长。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本点。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长期偏低,主要是因为居民收入偏低且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偏大,使消费需求持续低迷。1996年至2007年,我国的平均消费率为56.98%,远低于76%左右的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比重的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同期三大需求对国民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中,消费的贡献率从60.1%下降到39.4%[1]。这种变化趋势,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以及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带动和出口拉动,作为经济增长基本点的消费持续偏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投资和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重,因此,为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价机制在形成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不足不是指社会总购买的绝对低下,而是指社会总购买的相对低下,是指相对于社会总供给来说社会需求不足,也就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在古典产权制度下,企业决策机制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内在机制上具有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格水平甚至更低的行为,居民劳动收入偏低限制了居民的购买力,使劳动者形成的市场需求小于其提供的社会供给,从而产生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企业会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利润,与利润相关的收入处于高水平并持续增长。这样,企业提供的市场供给与由工资形成的市场需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社会总需求不足和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导致宏观经济失衡,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微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宏观经济均衡的要求。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增加国内消费需求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关键因素,我国偏低的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限制了居民的购买力,使劳动者形成的市场需求小于其提供的社会供给,从而产生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大部分居民来说,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劳动报酬)。而我国大部分劳动者的工资,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定价决定的。以2007年为例,城镇从业人员中有78.1%就业于非国有经济单位[1]。另外,还有大量的农村从业人员就业于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这部分劳动力所在的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企业的古典产权制度。企业单纯地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忽略劳动者的权益,在我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以及劳资力量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尽量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从而导致了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以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低,限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普通劳动者人数众多,而且边际消费倾向高,他们的消费意愿虽强,却因为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能力消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将会迅速提高社会总消费需求。这样做不仅可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除总消费需求不足,保证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与总供给的增长在宏观上达到均衡,有效扭转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而且还可以保证劳动者的利益,使劳动者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3.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为此,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要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下的工资市场定价,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在我国,劳动力供给长期过剩,如果听任市场自发作用,广大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将长期被定位在低点上,因为市场力量不可能确定出合理的工资水平,所以,国家必须坚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介入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定。政府可以采取确定工资增长指导线的方式,确定工资增长率,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
综上所述,现代产权制度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也是我国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标签:收入分配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权制度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