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对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理论基础论文,对策论文,内涵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2)—12—0105(03)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加,1991年农业科研经费政府投入为18亿元,2005年增长到108亿元,1991年~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5.5%。[1]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业贡献率不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支撑作为农业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其研究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推广,为此,本文从界定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出发,总结了相关理论,并结合现状,尝试提出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笔者认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指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政府政策规划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由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企业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和农业科技人才培育等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涵义:
第一,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一个高效的、开放的科技支撑体系必须是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准确,相互关系协调,运行机制完善,从而促进知识、技术、人员、资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系统。
第二,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目标。农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并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因此,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最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才能突破环境与资源的制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相应地每个子系统的主体有所区别。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是共生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主体;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是技术服务的主体;政府是农业科技环境创造和农业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
二、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在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我国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根本是靠科技。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对一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中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2.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的概念包括开发新产品或改良原产品、引进新技术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供应来源、采用新的产业组织五个方面。
熊彼特不仅注意到技术创新,还注意到了制度创新。在他看来,某种资源或技术方法的存在固然重要,但采取一定的制度形式或组织行为来实现新的组合更为重要,这主要取决于某种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它通常是非连续性的变化过程。所以在熊彼特那里,制度创新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技术创新也往往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新企业组织)来实现。
熊彼特还强调了创新主体——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不一定是资本家、股东或技术发明者,他们是能有效运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并把要素组合起来实行创新的特殊人才。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精髓。在后来的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熊彼特则转向研究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的有力的发动机,尤其是已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有了创新主体,但创新并不一定就产生,还需要满足一些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于确立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企业家精神、完善农业创新环境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这些都是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重点。
3.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罗默、卢卡斯等立足于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系统地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观点为:技术进步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结果,它能通过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发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卢卡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努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人力资本,促进国家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更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是,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只是过渡性措施,一个国家或区域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要提升一国的农业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
4.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弗里曼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强调了网络特性和相互影响。同时,他认为“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为此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就农业发展而言,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和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励创新主体进行创新。
三、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科研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科研水平的高低。
在投入方式上,除对农业采用直接拨款外,政府部门还应将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方式灵活运用,有效发挥政府投入的放大效应。同时,根据研究开发项目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财政资助方式,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在投入领域方面,农业科技资金应重点投入应用研究中的共性技术研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公共性特点的科技领域,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此外,政府应加强农业科技资金监管,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具体而言,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预算管理,提高对科技经费投入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大力发展和完善有关农业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方法和规范的公共选择程序;完善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强化科技投入成果的资源共享。
2.建立农业创新企业培育体系
高校、科研院所应联合企业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定、市场信息调研以及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并积极提供科技中介服务。同时,可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开展合作研究计划的方式与农业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政府应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鼓励产学研之间人员与信息的相互流动;在科技投入方面,鼓励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联合组建的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从而降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3.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1)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①继续加大对各种政策性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搭建技术孵化、转移、交易平台,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得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定位,形成较好的发展环境。③鼓励创办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交易、技术评估、风险投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注重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研究。为了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政府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加强合作。一方面,加大对产学研共同参与联合研究与开发计划的科技投入,对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规定必须产学研合作才能申请基金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产学研联盟的目标,指导产学研联盟的建立。
(3)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据统计,美国有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约600亿美元,每年为1万项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美国硅谷的成功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领先的风险投资市场。
4.建设农业产业园区
(1)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升级。①严格要求入园企业是创新型企业,入园的项目属于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加强产业内的关联度,加大产业间的协作力度,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②结合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科学规划,使得不同层级的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各地区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③引进知名企业,带动更多企业入驻园区。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
(2)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各地在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科技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发展农业的重点领域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应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园区的主导产业。另外,在相同的农业产业领域,各产业园区要根据自有优势,有重点地发展产业链。
(3)优化园区环境,营造创新氛围。①健全园区发展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政务办事效率,重点解决企业用地、融资、信息等难点问题。政府机关、宣传和执法等部门,都要以发展为己任,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②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孵化体系建设,为孵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③加强科技信息共享、科技决策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共享、宜居的园区环境。
5.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体系
(1)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科技人才倾向于在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流动,要吸引高层次人才,一方面要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分配杠杆、社会荣誉等方式留住人才,切实解决科技人才在社会保险、住房、户口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科研条件好的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参与。
(2)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实施农业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工程,推动专业人才向重点领域和产业集聚。鼓励农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