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体制的转变与现代工业系统的形成机制_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传统产业论文,机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产业体系及传统产业体系的运行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特别是从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角度进行定义,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曹利群,2007)、东北产业体系(刘洋等,2006)、山东现代产业体系(袁红英,2007)等。在一些重要文献中,也将现代产业体系定义为三次产业中的各产业现代特征。这是从结构角度认识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概念,其前提是三次产业本身构成了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只是因为时代不同对产业技术变化下的称谓差异,没有过多的主体行为上的改变(冯英娟、滕福星,2007)。作为体系,它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和特定的时代特征。我们把产业体系看成是生产活动主体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决定着完成社会生产任务的方式并影响着全社会,特别是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首先,不同的产业体系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重心,表现为特定的产业结构,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特定方式,其本质是社会分工结构;其次,不同产业体系包含了不同的产业间关联与产业内部竞争合作的关系,决定了经济主体行为方式、企业生存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产业运行方式。不同产业体系对应着经济主体不同的关联关系,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产业技术的变化。

按上述理解,产业体系是以特有经济主体结构和特定经济主体生存方式为基础的产业关联、产业构成、产业运行下的经济现象。产业体系是为了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运行正常,由特定的基础产业、政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用于维护和服务于经济主体的生存方式。传统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分水岭不仅体现在经济主体结构和主体行为的变化上,更表现在产业活动方式、关联关系、政府作用及其环境约束的改变上。

传统产业体系是与传统产业活动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技术变动相对缓慢,由此导致了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连接相对固定的基本特性。

传统产业体系发端于从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初期。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就是存在着产品品种几乎完全相同、但数量却不断扩张的需求,称之为数量扩张时期。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较低,人们在低消费水平上具有极强的数量扩张,人们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购买重复消费,以达到吃饱、穿暖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断扩张的世界市场一体化也给工业品带来了内容相同但需求量却不断增长的需求,当国内市场的数量需求扩张停止时,一部分企业会寻找国际市场,甚至要强行打开外国的国门,建立和强行推进一些有利于他们产品进入的规则。

需求数量增长的结果是产品市场经久不衰,保持了需求的长期稳定。在美国,福特能够用T型车服务于市场三四十年,正是这种产品市场数量扩张的重要例证。这意味着,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企业的生存状态或者市场竞争的特征主要是数量性的。首先,数量意味着利润,如果价格和成本都没有变化,只要需求数量扩张就可以获取相同倍数的利润增长。当产业总量规模增长到需求规模水平时,会引起产业内部竞争,企业的数量扩张行为会演变成数量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会采取价格竞争,竞争的结果会让市场价格下降,企业利润降低。但同时,市场需求的总规模也会由此扩大。此时,凡有利于降低成本、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的手段都会为企业所采纳,导致了企业对内部规模经济的依赖。这是传统产业体系中最先出现的企业行为。其次,数量成为企业限制竞争对手进入和构造排他性垄断的重要手段。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可以对市场形成支配,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而此时的潜在竞争对手往往很难进入市场,即便进入也只能听命于这些已经控制了市场的大企业的支配。显然,如果企业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数量扩张安全稳定地获取利润时,企业不会选择其他行为,而会保留自己的数量扩张的冲动,其结果是对其他行为抑制。数量竞争行为在市场上有着极强的复制能力,成为所有企业追逐的时尚,除非它们受到了外部的因素限制,如物质资本获取能力的限制,否则每个企业都会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数量的膨胀。

在传统产业体系中,物质资本起着支配作用。这是因为企业追求数量竞争必须借助于物质资本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说,哪个企业获得了资本,哪个企业就可以获得数量扩张能力,因而就会赢得竞争。在这一阶段,劳动力条件处在微不足道的地位。这是因为数量竞争时代多以二元经济结构为背景,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被转移出来,劳动力供给一直处于过剩状态。资本成为吸收劳动力的重要条件,谁能够获取资本,谁就可以获得劳动力,进而就可以实现企业规模和利益的扩张。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聚集,而且物质资本增长的本身就是企业追求的财富目标。物质资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因此,数量竞争时代的企业竞争实力转换成为物质资本规模和融资能力的竞争。

在传统产业体系下,每个企业都要按着数量竞争规则行动,能够生存的企业就是那些具有数量扩张能力的企业。他们要控制规模并随时准备以低成本竞争迎接价格竞争,培育信誉以随时准备获得信贷资本。那些不具有数量扩张能力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甚至被迫退出市场,或者成为这些大企业的补充。数量竞争成为企业普遍选择的竞争手段,因而也变成了企业的生存方式,成为企业生存的法则。

在数量竞争为主流的生存方式环境中,某一技术一旦为市场所采用,将在市场存在多年。企业不需要改变技术,使用这一技术即可以实现数量扩张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便形成了企业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而稳定的技术决定了企业间和产业关联关系的稳定。它决定了传统产业体系的另一根本性特征: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稳定的技术结构使企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产品去满足市场,同时企业所需要的原料、能源等上游产品也相对稳定。因此,企业外部的协作者会相对稳定。外部协作者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数量,或者有着足够低的价格,就可以与用户维持稳定的协作关系并由此吸纳由产业链条上形成的竞争优势。这样,通过产业链条的数量需求内生出了各产业链环节上数量扩张特征,每个产业都如此的数量特征使全部市场具有数量扩张的特征。

在传统产业体系下,企业主要倚重于内部资源的挖掘和动员。当数量扩张到企业规模不经济状态时,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分公司、横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手段实现扩张,甚至还会运用资本聚集的手段,如兼并等来放大资本控制能力。企业向内挖潜,旨在保持自己的成本竞争优势。在外部缺少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的产业分工条件下,企业只能依靠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成本竞争优势;借助于外部稳定的产业联系,使企业有着较为明确的市场预见能力,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成本升高,以信息充分的内部控制为主降低经营风险也是传统产业体系下企业行为的重要特征。

稳定的产业链条保证了企业的数量竞争行为,相应地,也要求形成保证这种稳定的产业关系的外部环境,如以押抵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大距离运输的铁路交通、批发零售式的商业模式等。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限制垄断、促进竞争。这些派生出来的环境,也构成了传统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

传统产业体系是经济的初级阶段,其起点是低层次、重复性顾客数量需求,它引导了企业的数量竞争和资本竞争,诱导企业倾向于以成本控制为其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技术稳定和产业关联关系稳定,也决定了以数量满足为主的生产服务产业存在,决定了政府的主要定位是保证市场数量竞争的效率。

二 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形成需求的多样化。其结果,稳定的市场需求前提逐渐消失,这引起了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

传统生产体系也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生产体系,其重要特征是企业数量扩张和数量竞争导致了全社会的数量扩张,从而实现了人们对产品数量需求的满足,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增长提升了人均收入。随着以数量为特征的基本消费的满足,出现了消费层次不断上升、品种不断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其结果使产品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产品转换频率加大,传统产业体系赖以生存的需求不存在了。我们称这样的市场是追求品种和层次需求的市场,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存方式和生产体系的性质。

参与竞争企业的数量扩张会使市场利润趋于消解,从而会迫使企业寻找新的竞争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利润。当企业数量扩张到数量竞争和价格竞争阶段时,企业通过数量扩张而获得的利润会消失。因为产量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时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企业挖掘成本的潜力毕竟有限,从而使每个企业利润下降。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缺少利润的数量扩张策略会导致企业什么行为呢?一种是企业不能坚持而退出市场,而让出的市场份额很快会被其他企业充填,继续着没有利润的市场状态;另一种情况则是企业寻找新的获得利润办法。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垄断地位当然可以获得利润,但是反垄断法限制了企业的合谋行为,即使扩大海外市场,也会因为国际市场的有限性、壁垒以及比较得益导致这种扩张没有意义。企业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寻找新的市场,用新的产品去激发市场需求,引导需求提高层次。企业能够调动市场需求是因为,人们收入提高是呈缓慢、隐性变化的,而企业寻找自己的生存动力则是充足的。一旦企业意识到新产品进入市场可以调动人们的潜在需求并获得利润时,企业就会用新产品将潜在需求外显化。

当企业继续使用简单的数量扩张作为竞争手段不能获得利润时,从而转向用创新手段获得利润。这一过程是从某些领导型企业行为转变开始的,他们的行动转变能够获得利润,会产生示范作用,引导市场行为使之成为主流。这时,企业间的竞争就从产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转向创新竞争。企业竞争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生存方式,因为逃避竞争就逃离了市场,就不可能有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生存方式不是孤立的,而必须是通过参与竞争表现的,赢得竞争者才可以生存。在市场制度条件下,企业生存方式的变化既是满足需求变化的结果,也是一种竞争方式不能产生利润而必然转换到新的竞争方式的结果。竞争方式的普遍改变引起了产业体系的根本变革,或者说产业体系是适应企业竞争方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产业整体关系。竞争方式的不同,竞争主体及其对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进而会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企业关联关系。

在新的竞争方式下,以稳定的技术连接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体系开始解体。一方面,保持稳定的产业联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是如果稳定的产业联系抑制企业的技术选择多样性和小批量的生产灵活性,企业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放弃稳定的技术联系;另一方面,在稳定技术联系下的产业结构也会向灵活变动的产业结构转变,会产生满足外部频繁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第三产业份额快速上升。如果外部促进企业创新的环境发生改变,会给所有企业带来某种行为引导,其原因类似于搭便车效应。主导企业行动诱发了为其服务的环境变化,而市场服务环境的改变又会给所有企业行为带来诱导,由此形成主流竞争行为。企业在与外部推进的产业互动中,创新竞争手段越来越主流化。这也可以解释成:当外部企业都以某种方式竞争谋求生存时,企业也不得不以这种方式竞争谋求生存。我们所说的产业体系蜕变,是企业竞争方式的改变,使企业间的联系和企业对外部的要求也在发生着相应地改变。这种改变是渐进和互动的,是企业行为与产业联系和构成同步变化的结果。

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并非是指传统产业的整体退出,而是包括传统产业在内所有产业以新的竞争手段维持着自己的生存。竞争手段的变化和对环境变化的要求,为新兴产业的进入创造了前提。换言之,如果存在着企业数量扩张,还没有转变为以创新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时,传统产业体系就有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是困难的;只有在企业开始以创新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后,传统产业体系失去了服务对象时,传统产业体系才开始蜕变。一方面,传统产业体系蜕变的过程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因素不断萌生的过程,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是一个同步过程,是现代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替代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过程,也是被现代产业体系影响、改造并完成重构的过程,传统产业体系要满足企业数量竞争时代服务的任务,还要适应服务于创新行为和创新竞争的转变,它只能是不断容纳新兴产业,并在新兴产业带动和影响下,构造新的产业关联关系。所以,传统产业体系蜕变是一个新兴产业进入与传统产业改造的过程,也是社会生产体系重新构造的过程。

我们注意到,企业间的竞争行为从价格竞争发展到市场控制,1950年代以后转变为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到1970年代以后才进入产品品种和服务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在本质上是以稳定的产品品种但却是以高水平的质量和优质的额外服务争夺顾客的竞争,其目标是为形成产品或企业的品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保障锁定顾客转移是企业脱离数量竞争、获得更大利润的策略变化,但这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产业体系。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虽然脱离了纯粹的数量竞争,但它们仍然处于同质产品竞争阶段,只不过是在数量竞争手段之外附加和延伸了新的内容,虽然也会改变企业竞争的内容,但产业体系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进入1970年代,随着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所有倚重于技术不变的数量、价格、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转变为品种竞争和品质竞争时,传统产业体系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也就是说,即使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也是重要的企业竞争手段,可以用于增强创新竞争。

这就是说,创新竞争是在传统产业体系中服务和保证了企业数量竞争达到极端状态时而出现的竞争行为,数量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就会演化出创新竞争,在数量竞争阶段就已经孕育了创新竞争行为,但它还不是主流,而一旦创新竞争成为主流和普遍的竞争手段时,为企业生存方式服务的产业自然会发生蜕变,现代产业体系代替了传统产业体系。

三 现代产业体系性质与构成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

现代产业体系发端于数量竞争的极致而转向创新竞争引发的产业体系变化,它既起源于数量扩张带来的收入增长和需求层次变化,也起源于数量竞争所产生的利润消失。可以将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概括如下:

第一是适应多样性需求和服务于创新竞争。随着需求多样性的增加,对产品功能多样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普遍;人们消费预算不再是消费多样性的限制条件,大量潜在的、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去揭示新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为创新的竞争。它要求此时产业体系能够保障企业创新行为,激励和推进创业参与创新活动。这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最基本的性质。

第二是推动知识创造、知识转化。在创新竞争中,随着竞争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加深,技术和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每个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获取和控制知识,知识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知识不再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自发认识,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所拥有的专利和公共品,而是一种获利的手段,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需要企业通过购买和自主研发才能获得。知识的生产更具有市场导向性,产业主体将从企业扩展到高校、研究机构等知识创造部门;借助于知识的转化,使知识进入到产业之中,构成全新的生产服务部门。在现代生产体系之中,知识生产部门是全部经济的龙头,知识的转化和服务部门是知识商业过程的重要外推力量。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理解成是围绕知识进入生产建立起的产业体系。

第三是需要更加灵活的外部协作和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创新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灵活的应对能力。高创新竞争会降低产品的批量,这一方面要求有更加灵活的企业反应;另一方面又要求每种产品要保持尽量低的成本。显然,完全依赖于内部的成本挖掘与控制将难以实现,需要借助于灵活的外部协作。它要求外部协作能够适应企业在功能、外观、服务等不同层面的产品创新,小批量的订单及定制,快速订单和应时产品的需求随着数量竞争退居次要地位而增加,内部规模经济性不再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反,以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的外部规模经济性上升到重要地位。其原因是外部规模经济性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灵活应对市场,方便企业用特色、新颖产品满足顾客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获得了更为低廉的生产成本。借助于企业集群,在较小空间上进行最大限度的专业化分工,使每个企业都有足够的外部企业来分享其产品,由此来保证内部规模经济性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外部规模经济和灵活的生产协作沟通。因此,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更加具有灵活性、高效外部协作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性的产业体系(krugman,1991;许皓,谢阳群,2005)。

第四是要求快速沟通和流通。快速市场需求变化和创新竞争要求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快捷、准确,形成畅通的信息流动;同时也要求物流畅通,及时、安全到达,形成物流网络。换言之,覆盖完整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及时的物流网络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

第五是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深度参与。传统产业体系主要是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原因是市场制度可以内生配置效率,也有促进生产效率的作用。虽然有可能产生垄断,但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的配合,可以比较有效地保证市场制度的高效率运行。随意数量竞争走向极端,用同样的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便演变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产生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现代产业体系以全面开放为条件进行运行,它要求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能再运用战争手段解决,只能采取市场竞争和国家协调机制来解决。国家将参与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战略资源的争夺,而且变得越来越激烈。由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参与到经济运行之中,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下重要的竞争内容和方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政府角色从守夜人转变为资源的集中者和经济的推动者,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特别在组织具有较大外溢效应的创新活动中,需要政府运用规划、协调和直接投入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获得国家整体竞争优势。

第六是保证低消耗和低污染。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命价值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环境日益成为人们消费内容之一。但是数量扩张带来的环境、能源存量却日趋恶化,它不仅成为限制数量扩张的外部约束,提升了能源价格并促使能源创新,使新能源和能源节约成为全新的产业,也成为满足人们追求生活质量需要的根本性障碍,并促进了清洁生产、小环境生产与大环境维护等产业的形成。由于污染和能源消耗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主要是由下一代承担恶果,这种代际利益转移也无法用市场制度来解决。因此也需要政府代表未来人们限制当代人们的高消耗、高污染行为,如通过规制、科技发展政策、补贴等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质是追求能源创新、节约减排和提高环境质量,它也要求有政府的深度参与(刘明珍,郑志国,2005)。

第七是新型制度保障。作为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有套新的制度体系加以保证,要通过制度将其固定,以从根本上代替传统产业体系。这些制度包括现代金融制度(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资制度)、现代财政支出制度(以支持科教投入的财政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知识产权制度和股权制度为主)、现代科技教育制度以及现代诚信保障制度等。在现代产业体系下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保证快速协调的新的市场机制。这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质。

概括起来,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知识生产为龙头,以知识转化为基点,以快速反应、快速协调为手段,企业间相互依存程度更高,分工更加细密,信息和物流成为基础,政府充分参与以推进国家创新和保护环境与资源。

(二)现代产业体系构成

按上述性质,现代产业体系由创新型企业及其集群、包括科教政策在内的产业政策、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度四个部分构成。

图1 现代产业体系构成

四 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萌生于传统产业体系,有着与创新竞争行为相一致的产业关系和基础。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环境。在这一产业体系之中,企业将理性地选择创新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现代产业体系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以市场逐渐成熟内生性形成机制——演化机制,二是以政府推进与组建的外生性形成机制——构建机制。

(一)市场内生性现代产业体系演化机制下的形成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市场自我演进的结果。传统产业体系保证了数量需求增长和市场的不断扩张,其结果是不断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并逐渐积累着需求层次提升的因素,削弱了企业数量生存方式的市场基础,引导企业步入创新竞争轨道,重新形成分工格局。现代产业体系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和外部保证创新的环境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和完善,直至现代产业体系全部构成。

现代产业体系是因为保证创新竞争行为而存在的,创新的竞争行为可以受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激励。这是因为在现代产业体系下,企业创新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由外部其他企业所分摊,因而每个企业的创新成本会大大下降。此时,企业创新不是一件迫不得已或者是为了赢得主动的竞争策略行为,而是要成为企业常规的、正常的行动。在这种环境中,企业经常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很多创新环节上的成本支出和不确定性,从而大大降低创新的风险;企业创新活动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大量的外部协作会变成企业创新行为的环境条件,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向其他企业提出特殊的要求来保证自己的创新行动(韩民青,2004)。

在企业以技术和知识作为竞争手段时,企业需要外部的快速协作。这时市场有效率的前提不仅仅是传统产业体系中的数量信息充分,还包括着品类信息充分和服务信息充分。此时不仅信息内容复杂,信息交换频率增加,信息交换对象也会变得十分广泛。企业产品批量的下降、品种的增加,都要求企业发展更要倚重于外部联系,需要有快速传输和灵活多变的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这诱导出所谓的“现代服务产业”。其特点是服务业的重点转向生产,业务重心则是现代信息和现代物流经营。物流和信息流的高速流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了便利,使企业能够比较容易捕获自己创新溢出效应,诱导了企业尽最大可能在创新之后获得相同产品下的数量扩张能力。这种分工格局为企业减少投入、降低创新风险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一基础,企业可以实现对市场需求信息快速识别、捕捉和创新产品对市场的充分占领。它也成为促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重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竞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竞争手段和生存方式出现变化的自然结果,它引导出现代服务产业,演变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

企业追求创新竞争,还要求有新的金融支持和科技转化服务。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为数量竞争时代服务的债务融资方式难以适应,需要外部金融参与创新过程并共同承担创新竞争的风险,风险投资成为金融业务的重要形式。创新还是知识产业化的活动,运用商业手段经营具有产权的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培育知识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也成为市场自然的需要。企业创新竞争行为的形成与外部这些支持形成互动,成功的创新为外部新的服务提供了收益,吸收了更多资源转向这些外部服务,而更多的外部服务则会降低创新服务成本,产生推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的作用。

演进机制的特征是:第一,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将所有相关产业联系起来,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和机会的创造,带动全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各部门细化分工与规模扩大;第二,同步推进,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所有部门和要素都是渐进培养的,所有时间点上,各部门都处于均衡状态,但每个时间点上,又存在着打破均衡的企业创新行为要求外部产业提供为之服务的环境,现代产业体系在市场的作用下,推进过程是渐进的;第三,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过程是传统产业体系蜕变的过程,传统产业体系为数量竞争服务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现代产业体系之中,但要服务于快速多变的创新需要;第四,政府参与其中,其角色是适应市场的要求,提供以科技政策为核心的必要产业政策和提供合理的制度。演化机制不要求政府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推进者,政府所完成的只是市场失灵的补充角色。制度和政策可以看成是政府提供的新形式的公共品。

(二)政府外生性现代产业体系的推进机制

企业的创新行为可以通过创新净收益诱导出来。因此,可以假设企业创新动力由预期净收益决定,预期的净收益大,创新行为就会明显。

创新预期净收益=创新收益×成功概率-创新预期成本

假设创新收益是创新项目本身决定的,成功概率由外生决定。因此,创新净收益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成本下降。企业创新行为不足的原因是预期的创新成本过高,如果能够让预期成本明显下降,企业的创新动力会增大。降低预期创新成本的基本策略是使用公共手段,将创新成本发生在外部,减少企业承担成本的压力。用公共手段降低创新成本是因为公共手段是面向所有企业的,可以形成分担创新成本的效果。政府通过建立公共性创新基础设施,以集约方式提供创新服务,以此降低创新成本进而推进企业创新行为。最初,这些公共设施并不会有多少收益,但由于它可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吸引企业创新,并逐渐使创新竞争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从而完成企业竞争行为从数量竞争向创新竞争的转变。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建立创新行为推进环境,其中以科技投入补贴为主的公共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制度推进可以放松新兴产业涌现的约束,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软环境。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础设施来推进企业创新行为,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会展展馆、公共实验室与种类中心、创业板市场与产业投资基金等,其中的一些是通过制度创新完成的。

环境建设还不是现代产业体系本身,现代产业体系一定要以企业普遍的创新行为为基础。政府支出用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环境建设,它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浪费,但作为启动企业创新行为,进而为现代产业体系运行培育主体,缩短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间,这种政府投入仍然十分必要。

为了避免政府过度代替市场,政府通过投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它们应基本上符合公共产品特征,或者通过公用企业投入并运营,其基本要求是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第二,它们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政府作用由市场取代之后,这些产业仍然能够保留在未来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第三,应有利于政府退出,当这些由政府投入的产业发挥作用之后,开始形成企业创新动力的引导,这样会形成对现代产业体系其他产业部分的市场需求,通过现代产业体系的商业化运行,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整体发展;而原来由政府投入的现代产业体系可以采取主动退出方式,由市场参与运行;第四,尽量少的财政性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政府也可以采取不完全财政投入方式,如政策引导、授权经营、政府参股等方式进入,但前提是政府必须以现代产业体系构成设计做好产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投入范围集中,外部效益明显。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其措施可以构成新型的产业政策工具。这是因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政府主动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引导市场转向以创新为主的竞争手段,使经济朝现代产业体系演化。

五 结论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也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并步入工业化中期,我国有可能通过政府推动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第一,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完全脱离现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能会带来浪费甚至灾难。在传统产业体系中着力培养现代产业体系基因,促进企业向创新竞争行为转变,应该是政府制度建设和政策推进时的一个重要思考。

第二,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基础设施,以现代产业体系来理解,就不难认识到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配合了人们在高收入条件下的消费层次提升与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市场需求引致出来的新型产业现象,而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

第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逻辑是收入提高—创新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小批量、多品种、快更新—信息、物流、创新服务需求—政府战略与制度保障。全部社会的创新能力提升与成长是这一逻辑的主线,其副线是收入提高—生命价值提升—环境供给短缺—政府参与环境与资源供给—政府战略与制度保障。两条线索都归结为政府战略,原因是市场在整体创新与代际利益上有着严重失灵,需要有政府来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前者战略体现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能力,后者战略体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开放会抑制自己的创新行为,并由此失去借助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机会。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把市场机制作为首选。从长期来看,市场机制的灵活、高效仍然是其他机制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能动摇,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市场机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目标,使用政府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必须把保证未来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作为一项原则。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具备人均收入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某些功能是有可能的,但它并不构成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幅员广大,经济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表规划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央政府需要提供那些激励地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创业板市场,按不限制地方建设现代体系的原则来投入中央财政,使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标签:;  ;  ;  ;  ;  ;  ;  ;  ;  

传统工业体制的转变与现代工业系统的形成机制_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