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形势对煤矿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对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现代化、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主要特点的现代煤矿企业在生产活动、组织管理等活动中体现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也对企业职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煤矿企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职工队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企业普遍出现了采掘失衡,生产接续紧张、用工紧缺等现象,新的形势要求必须有一支团结、进取、懂理论、有技术、会多种操作的高素质综合型职工队伍,以推进企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生产与安撤一体的综合型区队势在必行。
蒋庄煤矿回收工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课题,不断探索区队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在“一专多能”综合型区队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研究与实践,综合型区队中“一专”指采煤生产专业型,“多能”指具备安撤功能、零星工程功能、服务生产功能。一专多能综合型区队的核心内容是依托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加快培育区队职工复合型素质,提高区队应对复杂条件的综合应对能力,以足够的应变能力去应对新形势、新课题、新需要。
一、培育职工复合型素质
(一)专业知识交流培训
一是回收工区职工大多对采煤生产较为熟悉,部分职工又对安装撤除较为专业,有利于内部组织专业知识交流培训活动。二是在支援兄弟单位生产、安撤作业时,又无形中加强了和先进单位的交流学习。三是积极参加设备租赁中心等单位组织的电液控支架、智能集中控制等培训班,这些都对培养本单位职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加强机械使用维修、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通过专业知识交叉培训,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后可以更好地根据机械特性制定更为高效、安全的生产计划。又例如,通过对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对生产资源与生产活动进行协调、管理。
(二)加强内部交流,加大换岗学习力度
内部交流与换岗学习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回收工区通过开展岗位互换、角色体验等特色交流活动,不同岗位员工互换岗位,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岗位知识,切切实实的加强了作业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在进行内部交流与换岗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原则。第一,所涉及的知识必须与本职岗位具有关联性,且在具体的工作中极有可能用到。即知识交流、岗位互换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第二,在不能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下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目标得到顺利实施。
(三)提高岗位素质要求
随着集团公司及我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提档升级,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确保职工能够顺利适应新工艺、新技术的需要,必须适当提高岗位的素质要求。因此,回收工区制定了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估确定了职工的可发展潜力以及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职位。且通过技能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要求班长以上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学习电脑技术、自动化技术以提高其使用新设备的能力,在引进新设备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提高岗位素质要求的目的就在于加强职工的危机意识,促使其主动进行学习。
二、建立综合型管理机制
(一)建立综合型人才培育机制
通过建立综合型培育长效机制,开展复合型培育工作,在技术工种培育工作方面的重点逐步从培育“单一岗位、单一技能”转变为培育“多岗位、多技能”,塑造“多功能”的新型技术职工。在提高职工多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人员调配灵活性,达到增强专业及区队生产组织对接续变化的应对能力,对持续优化专业、区队人员配置、促进生产(安撤)效率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建立复合型班组长队伍梯次机制
采取“培养、使用、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的闭环模式,构建“聘任、竞聘、考核、退出”四级机制,建设一线班组职务梯次层级,创建“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班组长队伍,对队伍进行动态、循环管理,建立起竞争上岗用人机制。
(三)建立薪酬改革机制
拟定了科学合理的配套薪酬方案,实行多劳多得薪酬方案,对复合型人才每季度进行考核,根据评定等级进行工资分配,让企业提效和职工增收齐头并进,增强职工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
蒋庄煤矿回收工区“一专多能”综合区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是有效的解决了特殊工种人员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术工人结构性缺失和断层式影响。二是提高了区队职工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为职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拓宽了道路,从广度到深度不断提升了职工的技术本领。三是盘活了人力资本,充分提升人工效率,使人力资源最大可能的优化整合,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四是综合型区队模式的建立,对生产接续及劳动组织掌控更加自如。五是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创新增效意识,加强了不同工种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和利用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技术等资源的综合力量,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率。
论文作者:李光耀,刘小虎,刘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职工论文; 岗位论文; 煤矿论文; 工区论文; 企业论文; 素质论文; 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