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状况调查_基础教育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状况调查_基础教育论文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状况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落后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随着历史的沿革,区域的划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进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使得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发展严重失衡。这不仅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原则,而且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现状

(一)硬件乏力:1、学校数量设置有限(尤其是一些寄宿制学校数量更少),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接受到基础教育,上学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遥远而虚幻的梦;2,教学基础设施落后,一些边远地区的校舍极其简陋,甚至危房重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普及率极低,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3,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城乡学校的要求基本上是划一的。虽然教学计划规定农村小学要开设“农业常识”,但在教育、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许多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学计划“弹性”仍然十分不够。未能开设适应学生初中或小学毕业后所需的“地方课程”和就业准备课程。统一的教材偏深、偏难,缺乏活力,课程设置仅仅为应对考试,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学以致用,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家长也失去了继续培养孩子的信心。

(二)软件薄弱:1、教师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少数民族自己培养的师资力量少,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致使师资队伍很不稳定,并且整体素质偏低,这就使得当地的民族教育始终在低水平徘徊;2、教学质量中存在的“三低一高”现象严重。即:①入学率低: 2002年底,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7.43%和54.7%,都远远低于98.6%和90%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更大。②升学率低: 2002年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升学率为93.1%,低于97%的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初中升学率不足 40%,与58.3%的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③巩固率低:据统计,2002年全国11个省区的小学按时毕业率不足 85%,除了海南和河南以外,全部是西部省份;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不足60%的8个省区中有7个在西部。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新文盲人数不断增加。④辍学率高:2002年全国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只有77%,每年有500多万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前辍学,而其中有80%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区。尤其是初中辍学率更是多年来居高不下。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原因

基础教育按其性质来说,属于纯公共产品。一方面它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个人接受教育既使个人受益,提高其聪明才智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又不妨碍其他人也 接受该种程度的教育;另一方面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不存在因为个人没有或不愿意付费就将其排除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外,同时基础教育所具有的正外部性特征又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外溢给了社会,不仅使其他人受益,还可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从而使整个民族的基础文化素质得到改善。

“在当代社会,主张义务教育要达到一定的最低标准,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我们的同胞与我们分享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信念,那么我们大家都将面临较少的风险,同时也将从我们的同胞那里获得较多的益处。另一方面……在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中,如果有一部分人为文盲,那么民主就不可能有效运行,除非这种民主制度在一极小的区域内推行。”另外,“普通教育并非只是一个——甚至有可能并不主要是一个传播知识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人们需要确立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且尽管过多的强调此种必要性有可能会导致非常不自由的后果,但是,倘若没有那些共同的价值标准,那么人们便显然不可能和平共处。”大移民时期的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当时它没有借公立学校制度在其社会中刻意推行那种‘美国化’的政策,那么美国就不可能成为这样一个有效的‘种族大熔炉’,同时也很可能会面临种种极为棘手的问题。”[1]因此可以说,普及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既有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文化功能,又有促进政治稳定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政治功能。

正是基于基础教育的纯公共产品性质,以及它在一国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纵观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政策,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参与了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但在我国,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提供者以及教育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政府在基础教育投资领域存在的“三低”现状暴露出政府的明显缺位,而这也直接造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

1、宏观因素:我国基础教育投资领域的“三低”现状

(1)义务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偏低: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初中和小学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数在2-2.5%。但我国2002年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 1.87%,这一比例显然是偏低的。

若干国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1998年)

若干国家 美国

日本

韩国

澳大利亚

中国(2002年)

小学、初中教育公共教育支

出占GDP的比例(%)2.45

1.99

2.232.10 1.87

(2)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例低

普及义务教育,政府责无旁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基础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政府的投入一般都在85%—90%以上。而截止到2002年,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占的比例仅为76.7%。这一比例显然也是偏低的。

若干国家基础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和社会及私人投入的比例(%)(1998年)

日本美国阿根延

墨西哥

澳大利亚

中国(2002)

政府投入91.790.889.4 86.2 84.1

76.7

社会和私人投入 8.3 9.2 10.6 13.3 15.9

23.3

(3)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低:

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即为生均经费指数,这是适于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参数。经国际比较表明:经合组织国家小学生均经费指数平均为19%,初中为 24%,其中政府承担的经费比例为85—90%。据此推算经合组织国家小学生均经费中政府投入约占15%,初中约占21%。而我国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指数则仅为9%和 11%,明显偏低。并且从我国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构成看,财政拨款占的比例也相当低。中部地区的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中,政府财政投入分别占70%和62%,家庭的经费负担率为30%和38%;西部地区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政府财政投入虽然分别占到79%和77%,但家庭的经费负担率仍占21%和23%。而恰恰是这一似乎并不高的比例,却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诚然,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从整体上来说,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不取决于财政投入的规模,而在于贫困地区的教育附加费和其他非预算收入很少。由于预算体制和激励体制的缺陷,加上县、乡镇政府之间的职责缺乏明确划分,在地方政府自身财政收入匮乏的情况下,没有中央政府足够的转移支付相配套,这就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完成率低排名靠后的地区都是农村人均纯收入低的地区,而且大多数是农村小学和初中预算内公用经费偏低的地区,从而说明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和小学毕业率较低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明显关系。

┌──────┬────────┬────────┬────────┬────────┐

││2002年9年义务教 │2002年农村人均纯│2001年农村小学生│2001年农村初中生│

││育完成率(%) │ 收入(元)│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元) │ (元)│

├──────┼────────┼────────┼────────┼────────┤

│全国平均│76059  │2476│28 │45 │

├──────┼────────┼────────┼────────┼────────┤

│西藏│41.21

│1462│146 │258 │

├──────┼────────┼────────┼────────┼────────┤

│宁夏│49.83

│1917│52 │90 │

├──────┼────────┼────────┼────────┼────────┤

│青海│53.94

│1669│47 │30 │

├──────┼────────┼────────┼────────┼────────┤

│海南│54.76

│2226│23 │52 │

├──────┼────────┼────────┼────────┼────────┤

│甘肃│55.38

│1590│18 │28 │

├──────┼────────┼────────┼────────┼────────┤

│贵州│56.13

│1490│7

│11 │

├──────┼────────┼────────┼────────┼────────┤

│四川│57.68

│2107│22 │33 │

├──────┼────────┼────────┼────────┼────────┤

│云南│62.78

│1608│65 │112 │

├──────┼────────┼────────┼────────┼────────┤

│广西│66.02

│2012│21 │27 │

├──────┼────────┼────────┼────────┼────────┤

│新疆│70.15

│1863│43 │44 │

└──────┴────────┴────────┴────────┴────────┘

2、微观因素:(1)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项重要改革:第一项是下放权利和责任——地方政府负责发展基础教育;第二项是教育筹资渠道的多元化,由过去的政府完全承担所有教育经费,转变为政府财政拨款只占整体教育支出的一部分。这些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给地方财源和管理能力带来了更大的要求。众所周知,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西部的贫困人口占了我国总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贫困发生率来看,东都地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而西部地区高达16.8%;在国家确定的贫困县中,有52%集中在西部地区。因为贫困,投射到教育,便又呈现出一幅令人痛心的局面:县乡两极财政60%以上是赤字,而教育经费基本上又占了县乡财政的60%以上,这对原本已经入不敷出的政府财政无疑是一项很大的负担,致使基础教育自然处于一种困难境地。以云南为例,其所辖128个县中有102个县财政靠国家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靠地方财政补贴基础教育,实在是举步维艰。因此在西部的大多数省份,有很多都是靠举债来“普九”的,在一些边远地区,一些负债的学校的比例甚至高达20%。教育已成为压在西部少数民族同胞们心头最大的痛。

过去10年来对教育部门的批评在增加,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各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就是,贫困地区不能为学龄儿童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国家“普九”的目标还远未实现。自从下放基础教育权利和责任于地方和实现基础教育筹资多元化后,我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一些变化,尤其是 1994年分税制带来了财政收入重新向中央财政集中,从而加剧了纵向财政缺口,特别给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而政府间转移支付系统没有根据有关政策带来的支出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是地方政府不得不力图寻找资源,造成了贫田地区教育服务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挖掘预算外资金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的策略,加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只有有限预算内资金的贫困地区相对来说也更缺乏预算外资金。这也使得地方政府把财政负担转嫁给家长和社区,而在贫困地区,家长、学生、社区和学校自身筹措资金的能力也很低。而越来越依赖学校收费的结果是给家庭负担带来一种不合理的效果:贫困家庭比富裕家庭要把家庭收入中的更大比例用于子女的教育。在2500万人口的甘肃省,家庭经济贫困的适龄儿童有130万之多;人均纯收入1600多元的农民,绝大多数的支出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甘肃省省长曾言:教育支出是甘肃农民返贫的重要因素。面对此局面,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让孩子辍学。 (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上学成本过高一直是辍学和不入学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为了不支付高昂的课本费,干脆不要课本,这也间接造成了学生的辍学。)

(2)教育观念落后:由于受不同的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纯粹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劳动比较简单,对教育需求不高,1个 10岁左右的学龄儿童即可胜任放牧的劳动,使得不少适龄儿童弃学放牧;在一些盛行藏传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地区,多数群众信奉宗教,进而影响青少年儿童信教或参与宗教活动,对学习的热情不高;一些牧区群众宁愿把孩子送进寺院当喇嘛,而不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人们捐资修建庙宇的热情远远高于投资办学的热情;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民间有早婚的风俗,同时受“官至三级必反教”的影响,加上一些学校后勤管理疏漏,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风俗习惯和饮食禁忌,虔诚信教的家长不愿因为孩子读书求学而反教……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民族地区的上学意识差,教育观念落后。

四、改善我国西部民族教育落后现状的建议

1、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更合理的配置

哈耶克认为:“对于那些支付(基础)教育费用将是一项沉重负担的家庭来说,教育费用应当由公共资金来支付。”政府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目前是政府行为,教育资源应当由政府来配置,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根据全国教育经费统计,2000年全国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65元,而内蒙古为232元,广西为184元,重庆为 190元,四川为162元,甘肃为181元,青海为247元,宁夏为256元.云南为225元,贵州为133元。这些省市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关键是投入问题。因此中央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统管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目前不利于西部教育发展的分散投资管理体制,建议实行有些学者提出的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同时中央政府应当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比例和义务。并且将对西部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并以专款形式直接下达到县。这一体制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财力采取支援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投资策略,以达到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相对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经常的、稳定的经费保障。

此外,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尽管国家一直号召中、东部资金流向西部,支援西部建设,但仅就教育领域而言,效果甚微。缘于私人投资办学追求的是高的投资回报率,而这一目的在西部是很难实现的。因此针对私人办学在中、东部发展良好的现状,国家可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投资于中、东部的资金拿出部分比例向西部适当倾斜。哈耶克曾言“由政府直接为少数偏僻的社区提供学校教育是可能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学龄儿童非常少,从而教育的平均成本也就非常高,所以不适合开办私人学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而言,毋庸置疑,完全由私人致力于教育组织和管理,而政府仅提供基本的资助并为所有的学校确立担保之费用的最低标准,是完全有可能的。”

并且我们应逐步尝试在西部地区实行6—9年的完全免费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在西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全是可行的。有人计算出过,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790.6亿元,2003年突破了11亿元,我国西部 12省市的农村在校生中小学生约为4500多万,按照一费制的收费标准计算,西部义务教育学生年费用总计为88亿元,这笔费用占2002年中央财政收入的0.81%,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应当是承担得起的。

2.加大宜传力度,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上的贫穷比经济上的贫穷更可怕。针对民族地区教育意识薄弱而信教意识强烈的现状,各基层组织应充分利用宗教和教育相辅相承的关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大凡能以极高的代价获得之财富,知识可能是其间的最为重要者,然而那些并不拥有知识的人却时常不能认识到知识的用途。”因此,作为政府和各级教育组织,应该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充分利用宗教界人士,向这些没有“认识到知识的用途”的人灌输教育观念。“尽管我们赞成自由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对于知识的传播来说,竞争乃是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而且竞争这种工具通常也能向那些并不拥有知识的人表明知识的价值。但是,毋庸置疑,对知识的运用也可以经由可以的努力而得到极大的增进。人们的努力之所以常常未被导向有益于他们的同胞,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知;当然,我们还有种种其他理由认为,把知识传授给那些没有多大兴趣去寻求知识的人或没有多大兴趣去为获得知识而做出一定牺牲的人,乃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在。”因此,我们应站在整个民族利益的高度,广泛普及“教育改变贫穷,读书改变落后,教育振兴民族”的理念,树立重视教育,尊重教育人才的风尚。

五、结尾

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占据了我国领土的半壁江山,没有民族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永远只是一纸空谈。民族教育如此令人心痛,当是民族教育之悲哀;民族教育之悲哀当是国家之悲哀。痛定思痛,痛当奋起。谨希望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能有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并能学有所长。使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  ;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状况调查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