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互助组合养老的新模式IIBSRQ,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新模式论文,IIBSRQ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一般认为,适合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养老模式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养老。
家庭养老,无疑是当前绝大多数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有弱化趋势,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常感到难以承担家庭养老的重担;但事实上,由于经济、住房、老年人心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今后在中国仍将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目前的迫切需要是采取适当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这种传统模式,使其尽可能长期、顺利地延续下去。
机构养老,近年来在国内有重要的发展。50年代开始,我国即对社会孤老实行了敬老院赡养制度;以后,建立了日托、全托的各类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等,还有照顾因病、因事需要暂离家庭居住的老年疗养院、老年休养所、老年护理院、老年庇护所、老年(临终)关怀所,并兴建了一些为老年人聚居的老年公寓、老年干休所等。由于机构养老特别是兴建住房和聘请专业服务人员的高昂费用,机构养老不能不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即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机构养老能容纳老年的人数也只限于5%或稍多些的比率。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机构养老还只能局限在具备条件的极少数老年人之中。
社区服务养老,在中国城镇已有很大发展。老年人生活在家中和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受到基层政府和社区服务机构在生活福利、服务和心理方面的关怀。近年来,进一步发展为具有一定规范的如“包户服务”、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提供各种服务的协议书等办法,使服务养老这种模式得以更有保证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服务养老的局限性和发展不平衡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基层政府和社区服务机构常感到难以承担各类困难群体需求的沉重负担,服务人员本身需要的经济支撑常使他们感到难以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种种迹象显示,社区服务养老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
90年代开始,在天津、杭州以及其他城市中,出现了具有自发性质的老年人互助组合养老模式。这里的老年人,大都生活在老年人聚居区,60岁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人口总数的10%,甚至达到12%至14%。独居老人(老夫妻或单独老人)又在其中占了相当大比例,在有的社区,独居老人竟占老人总数的30%—40%之多。在这类社区,部分老人具有知识和技术专长,有奉献精神和组织起来解决老年人自己需求的愿望,在得到当地居委会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带头组织起“老年人互助组”、“老年人互助小分队”、“老年人家庭组合公寓”等各种名目的互助性组织,尽管方式各具特色,服务项目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自治性。他们运用“老年人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精神,解决自身各种困难问题。办法如由少老人、健康老人、有才智的老人帮助老老人、病老人、贫困和有各类困难问题的老人。他们还制订出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办法,或统一雇佣服务人员,或聘请医生护士照顾有病和需要帮助的老人;或汇集老人的要求,反映给政府和服务机构争取予以解决。他们利用“定人服务与定时服务结合、重点服务与普遍服务结合、集中服务与分散服务结合、义务服务与低偿服务结合”的办法,为有困难的老人做饭送饭、拆洗被褥、打扫卫生、护理病人、代买用品、调节纠纷、心理咨询、代理法律诉讼等等,获得老人衷心的欢迎。“互助互爱”是他们之间最基本的守则。
在天津,新村街的“老年人互助小分队”拥有42位队员,从1991年至1994年为本社区27.9%的困难老人服务2347次。杭州花园新村北村大院的“老年人组合公寓”中有20%老人生活难以自理,有48%的老年人在70岁以上,这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为有困难的同伴们进行了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心理咨询等各种服务工作;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老人间的相互精神慰藉问题。
三、
能否把这种具有鲜明自治性质,发扬互助互爱精神的组合养老办法称为“第四种养老模式”?还值得研究与探讨,但它确有不同于以上提到的三种养老模式的特征,也可以说是组合了前三种模式的优势。即:不离开原来的家庭和老人们熟悉的环境与友邻,不耗费昂贵的机构养老费用;依靠社区集体力量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这种模式增添了老年人自治和相互服务的因素;丰富了老人相互间的友情和精神世界;老人们在服务过程中学习到护理他人也包括护理自己的知识,同时增强了老人自身的独立生活意识。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模式只是在独居老人较多、知识与专业阶层聚居、具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的社区中开始拓展起来,还有待于不断探索和推广。
比较上述四种养老模式,可以认为:目前对中国最为有利的选择,是使家庭养老模式尽可能地长期延续下去,而今后的情况发展不可能完全如此。机构养老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大规模地推广,这是存在的现实。因此,积极研究并创造条件,使处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养老模式得以更大发展便成为我们的迫切任务。应该说,社区服务养老这种模式已经证明了它对中国人的养老具有重要作用;互助组织养老模式还处于初始和有待发展状态中,关键问题似乎在于能否培育和涌现出一批推动这一养老模式发展的带头人。目前,无论城乡,客观上都存在着一大批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各类专业和行政人才,值得珍惜的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曾经过昔日“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思想教育,具有潜在的奉献精神和知识力量可供挖掘。
因此,从政策和宣传上鼓励互助组合式养老,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能时举办经验交流会和培训班培训干部,是推广这种养老模式的当务之急,中国慈善组织以推动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为主要宗旨,可在这方面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标签:养老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