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人民医院消化科 甘肃平凉 7443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餐前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0.25mg/kg?次,2次/天,餐后服用阿莫西林分散片12.5mg/kg?次及克拉霉素分散片6mg/kg?次,2次/天,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服用三仁汤加减,每日早晚餐后服用一次,服用两周。观察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阴转35例(77.78%)优于对照组的26例(57.78%),(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HP根除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中西医结合根除治疗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179-02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及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多种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较高,我国儿童感染率为25%~59%,平均为40%。近年来呈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儿童溃疡约有1/4是由HP感染引起的[1],父母双方是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其子女患病率高达61.8%[2]。儿童一旦感染HP,则会延续至成年。因此,做好儿童HP的防治工作,不仅能保障儿童健康,也可以有效降低成人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病率。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及西药本身的耐药性,HP的根治率不理想,使临床治疗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本院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6年5月因上消化道疾病症状在我院门诊就诊,经呼气试验检测感染HP的患儿90例,随机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6岁~12岁,平均9岁,病程6个月~1年;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岁,病程6个月~2年。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3]。C14呼气试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1.2.2脾胃湿热型诊断标准 胃脘灼热胀痛,口臭口苦,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而濡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标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
(2)C14呼气试验阳性;
(3)符合脾胃湿热型诊断;
(4)年龄6~12岁;
(5)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者;
(2)不能严格遵循医嘱者;
(3)近一个月使用抗生素,铋剂,制酸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者;
(4)过敏体质及对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餐前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0.25mg/(kg?次),2次/d次,餐后口服阿莫西林分散片12.5mg/(kg?次)及克拉霉素分散片6mg/(kg?次),2次/d;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服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半夏15g滑石18g,生薏苡仁18g,白通草6g,白寇仁6g,竹叶6g,厚朴6g。每日早晚餐后各服用一次,服用两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避免进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并且不能私自服用其他药物。
1.6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两周内临床症状变化,包括上腹痛,腹胀,嗳气。厌食,口中异味等;
(2)疗程结束后四周复查14C呼气试验。其中14C尿素胶囊,CO2集气瓶及闪烁液,HUBT-01型HP测试仪均购自深圳市海德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1.7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14C呼气试验,实验结果阴性临床症状消失,为HP根治显效:实验结果呈阳性,临床症状无改善,为HP根治无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HP根治率比较
对照组根治26例(57.78%),观察组根治35例(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西药三联组出现心悸、恶心、腹痛、皮疹、瘙痒12例,占13.33%;中西医结合组出现胸闷、恶心、头晕6例占6.67%,均判断与中药没有关系。程度均为轻度,对症处理后消失。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检查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3.讨论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属中医“胃胀痛”“胃胀”“痞满“嘈杂”范畴。小儿在生长过程中有“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加上各种诱因,形成脾胃内伤,脾失健运[4]。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以及运化失常,蕴温生热,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致湿热,气滞,血瘀等[5]。许多学者认为气滞血瘀,为HP附着繁殖和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清热化湿,益气健脾,佐以理气化淤是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治则[6]。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滑而濡数,方用三仁汤加减[7]。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行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丞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胃胀者加香附,枳壳可行气止痛,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穹以化瘀止痛,以体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原则,纳差者加山楂,鸡内金消食化积,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后下),以泻下通便,全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则中焦湿热畅行,气机滞端得通。该方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近年来,儿童感染HP的根除治疗目前还是以三联疗法为主,联合用药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但同时许多药物引起的副反应也随之增加。据报道三联治疗十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其中肠道原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肠杆菌明显增加[6],提示三联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通过本组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消化道疾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了根除率,,副作用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一玲,蒋任举,李华平等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型与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0,20(13):223-225
[2]李红华,克拉维酸钾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胃病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3):135-136
[3]胡伏莲,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现状[J].胃肠病学,2007,12(9):516-518.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21-1321.
[5]孙唯玮,李慧臻,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73-74.
[6]江米足,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333-337.
[7]胡玲,劳绍贤,匡枣园,等,对幽门螺杆菌相关卫兵脾胃湿热证发生机制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565-567.
论文作者:吕娅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幽门论文; 螺杆论文; 疗效论文; 贝拉论文; 对照组论文; 儿童论文; 湿热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