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理论论文_孙世晶

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理论论文_孙世晶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五常分校 孙世晶

摘要:本文结合别林斯基的文论观点,从四个方面对《阿Q正传》的创作进剖析。

关键词:现实主义 别林斯基 典型形象

别林斯基深刻地阐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特点与规律,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三大原则;鲁迅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二者的文学创作虽未有直接的联系,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果戈里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真实性

在真实性问题上,别林斯基首先强调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基础。关于文学的真实性,别林斯基要求反映现实生活,按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现实,要按实际生活的原样对现实进行真实的描写,并通过创造典型的方法进行。

辛亥革命之后广大农民,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鲁迅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体现了文学的真实性。

鲁迅抓住了最不容易消逝的时代精神,以平凡的题材,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文学创作的典型观点

在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中,其典型理论尤为突出,把典型化放到创作的首位。力图使每个典型人物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是新对象,新生命,鲜明、独特,寄托着作家深思。 如阿Q 这个形象。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学典型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1]

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是“国民性”的浓缩体。阿Q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旧中国千万劳动人民的共同悲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鲁迅写阿Q是要抓住中国人的“国民性”,以阿Q为代表的底层才是“无声的中国”的主体组成部分。

艺术是形象思维

别林斯基强调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的运用,文学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强调文学应该服务于社会的崇高利益。《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小说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作品中的主体意识

“如果一部作品只是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发自时代主导思想的强大的、主观的激动,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号或者欢乐的赞歌,如果它不是问题或者对于问题的解答,那么,对于我们的时代来说,它将是一部僵死的作品。”

主体意识是一种激情,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作家主观意识和主观情绪的反映。鲁迅先生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就是为了砸烂这个精神枷锁,使人民觉悟起来。

悲喜交集的美学特征

“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鲁迅的悲剧中通常会以喜衬悲。在这些悲剧中,鲁迅以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人物为描写对象。喜剧因素包含着对他们思想意识的否定,悲剧因素包含着对他们生存权利和生活权利的肯定。作品中不仅写出了他们政治地位的低下,物质的贫乏,命运的悲惨,同时还揭示了他们精神的麻木和愚昧。我们可以用别林斯基评价果戈理的一段话来评价鲁迅悲剧的悲喜交融的美学特征:“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这里有多少哲学,多少真实。” [2]

总结:

俄国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在《阿Q正传》中都有着相应的体现,别林斯基与鲁迅先生两位文学家虽处不同国界,不同时期,在俄国前半期批判主义先驱果戈里的部分影响下,呈现出一些相似的创作理念。

论文作者:孙世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理论论文_孙世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