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教育讨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_教育论文

江泽民教育讨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_教育论文

江泽民教育论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理论和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有着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完全可以说,他关于教育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战略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的本质、功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结构、课程与教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等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和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着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江泽民同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限于篇幅,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基本观点就是把教育置于社会发展中来考察,坚持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涉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方方面面。就生产力来说,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就生产关系来说,教育是使社会的人实现其全面的社会本质的有效形式,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人的生产劳动能力和社会思想道德主要靠教育来系统地培养。这一思想为江泽民所继承和运用。他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依靠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直接和重要,教育已经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注: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在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作用方面,江泽民更为重视教育,强调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应该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2.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发展规律,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这个学说,人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原始的全面性经历片面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现代化生产和社会制度所提出来的必然要求,也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以这个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

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江泽民同志也给予了科学的实践和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在他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反复强调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他强调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是灵魂,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点,全面素质的提高则是根本。对于全面发展教育,他特别强调几个方面要协调进行,不可偏废,特别是要因地、因时、因情而宜,既抓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在当前,要以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于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他提出了“四个统一”的重要思想。可以说,他的一系列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它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与现代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然规律。正如列宁曾经所指出的,在现代条件下,无论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还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都是不可想像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对于这一重要思想原理,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不断强调落实。他指出:“要高度重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注:《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在这里,他特别指出了教劳结合对于学生的德育功能。在之后的有关论述中,他把生产劳动进一步拓展,提出了社会实践这一含义更为广深的概念,他教育学生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33页。)要求学生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诚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由此,他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并且要建立这样的有效机制。这些论述,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二、邓小平教育理论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评价,并在实践中给予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他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他指出:“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他指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再穷也要照顾科教经费,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要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12-113页。)对于小平同志的的这些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强调“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要认真领会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要像小平同志那样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13页。)

有的学者对邓小平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提出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地位、战略思想、战略使命、战略方针和战略保证五个方面(注:周绍森等:《科教兴国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70页。),很有启发性。为了研究方便,下面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来说明江泽民教育论述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渊源关系。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他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并且,他把教育与农业、能源与交通等并列,确定它的战略重点地位。他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对于邓小平这些理论观点,江泽民同志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反复强调。他教育全党要像小平同志那样从战略高度重视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注:陈至立主编:《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陈至立主编:《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8页。)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注: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与邓小平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

2.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重要性。他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注:《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并要求:“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他强调:“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注:《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并认为“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注:《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对于教师,他更是强调尊重。他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因此,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注:《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对于小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在不同的形势和情况下,给予了充分强调。他刚刚担任党的总书记就指出:“我们有一支很好的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真正是民族的精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注:吴智棠等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1992年,他又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正确使用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才能,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里尤为重要,这应始终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坚定不移的方针。”(注:吴智棠等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他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注:吴智棠等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317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给予知识分子以高度评价,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要求“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求知识分子“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注:吴智棠等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318页。)

对于教师,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更多,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和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是崇高而又艰辛的,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指出:“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我们要坚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各级党政领导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待遇。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75页。)

对于知识、人才、教师的尊重,江泽民同志还有许多论述,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观点,另一方面还在实践中针对新情况,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3.教育要肩负起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使命

邓小平很重视教育肩负的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战略使命,而这个战略使命主要是通过培养“四有”新人来实现的。他强调全党同志务必在两个文明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四有”新人的培养,他更是十分重视。他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必须把“四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教育的战略使命。所谓“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1982年他又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使我们的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注:引自吴智棠等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1998年版,第84页。)从此,培养“四有”新人也成为教育的战略使命。

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教育使命非常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在1990年指出:“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49页。)1994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02页。)在1996年,与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时又强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55页。)这一表述,成为教育战线上下一致的行动目标。

分析起来,江泽民关于教育的这一战略使命的一系列论述,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一致性。一方面是与邓小平有关论述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在不同场合和情况下的论述具有一致性,一致性使他的论述具有一贯性。二是具体性。对于“四有”的内涵,江泽民同志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针对不同情况,有所侧重,这就给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内容。三是发展性。无论在关于教育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方面,还是在关于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方面,江泽民同志的论述都有丰富和发展的内涵。发展性与一致性是不矛盾的,而且只有坚持不断发展,才能真正保持一致性,对这一点,本章后面有关内容要作相关论述。

4.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三个面向”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江泽民同志对这一战略方针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做出了新的阐释和实践探索。综合起来看,江泽民同志关于这一方面的有关思想论述,包括如下要点:一是要把“三个面向”置于新的国际背景下来理解和把握。这个新的国际背景就是在科技、信息全球化的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这必然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要求,进一步开拓、创新。教育创新包括思想意识创新、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内容、方式方法创新等。对此,江泽民同志有很多论述。二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人民日报》,1998年4月30日。)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要真正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就必须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三是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交往,特别是要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有用的经验和知识,用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其中一段话充分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人民走过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多样性正是世界充满竞赛、活力和创新的根本原因。各国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了解,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共同前进……尊重和发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在这种多样性中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96页。)这里充分体现了“面向世界”的思想。四是教育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给年轻人的成才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他反复强调未来是年轻人的,要靠年轻人来建设,因此,要努力指导他们掌握知识和本领,早日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是战略保证

强调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亲自抓教育,全社会支持教育,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1977年,他带头抓教育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1985年他进一步强调:“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不仅强调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教育,而且要求要抓实、抓好。他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同时,邓小平同志还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教育。他在1978年就明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985年,他又强调,要创造条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1992年在南巡讲话中,又明确要求各行各业通力合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正是有了他的这些理论论述,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像邓小平一样,江泽民同志也十分强调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工作和全社会支持教育问题。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必然要求。”(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14页。)并针对一些地方对教育工作的糊涂认识和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多次强调了各有党政领导要重视和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他指出:“有远见的、成熟的、合格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要抓好教育工作,坚持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保证教育优先的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在安排各级财务预算时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宁可其他方面的事情放慢一点,也要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并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关心和帮助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明确目标和责任。要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上级对下级考绩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74-275页。)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泽民提出的要求标准更高了,那就是增加了使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各级党政干部不仅要重视和发展教育,而且要切实做到优先、适度超前发展教育。

此外,江泽民同志坚持发展教育,全民有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74页。)2001年初,针对教育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谈话,提出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又强调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问题。“我所以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3页。)这些论述是邓小平有关论述的继续和深化,给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说明了江泽民教育论述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渊源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江泽民同志是邓小平理论的杰出的坚持者、拥护者和实践者,同时又是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者。

三、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已经形成了思想理论体系。但是,研究起来不难发现,这个思想理论体系不同于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所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不是为构建体系而构建体系,而是在长期的领导和指导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沿着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做出一系列决策性、对策性、指导性的论述,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逐步积累而成思想理论体系。江泽民同志以一个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和革命家的智慧和魄力,密切关注着教育发展的实践,对其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了战略家的敏锐的关注和思考,做出了及时的卓有成效的重要论述。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是江泽民教育思想论述的重要来源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78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80年,在邓小平“要建立学位制度”的指示推动下,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9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93年制定和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英明决策。1996年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立法有了很大进展,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200多项行政规章。这些方针、战略决策和法律法规指导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0年,全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艰巨任务,沿海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中华民族教育史上历史性的跨越;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新的改革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得到加快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学人数达到1100万,毛入学率达到1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布局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办学体制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向纵深发展,围绕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花;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展开,进展迅速;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等等。(注:参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这一切显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

但是,与21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不容小视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1995年,世界各国平均大中小学的入学率分别是22%、66%和87%。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在全面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毛入学率高达46.9%,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4年,大学学历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接近20%(一些欧美国家超过了30%)。而同一时期,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年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1999年,我国从业人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0%左右,文盲率仍然高达10%左右,尤其是大专以上的比例不到4%,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注:参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这些差距,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21世纪的进程。

对教育上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给予了密切关注。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他同参加全国高校工作会议代表们座谈,强调要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5页。)针对1989年后教育上存在的忧虑问题,他提出“希望社会各界从子孙后代着想,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9页。)1992年,我国开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一阶段改革,针对这一目标,他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81页。)1996年3月8日,针对我国高等、中等、初等教育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他与出席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成员座谈,要求上海针对这一问题,做“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的研究和试验,给全国创造好的经验;(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52页。)随后不久,针对经济工作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他与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提出了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54页。)1998年,针对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及其给教育的影响,几次强调了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任务;(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22-225页。)1999年,针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强调了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的问题,要求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培养创新人才上做出贡献;(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267-276页。)2001年初,他在看了关于几名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的材料后,立即召开有关会议,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并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校内用书),2000年,第1-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是江泽民同志思索、探究的对象,是他的一系列思想论述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于江泽民同志的教育思想论述,只有放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去考察和研究,才能真正客观、全面地领会其真义,把握其实质。

标签:;  ;  ;  ;  ;  ;  ;  

江泽民教育讨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