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5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新中国近5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新中国5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人民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一直都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然而,只有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 中华民族才真正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50年来,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顽强拚博,孜孜探求,终于开辟了一条实现民族腾飞振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50年的历程艰辛曲折,50年的社会变迁巨大,50年的发展经验宝贵,启示良多。

一、50年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经验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正因为有了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才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规划未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们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上的准备不足,出现过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教条片面地理解甚至任意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味进行生产关系的“革命”,导致在工作中产生失误的沉痛教训,延误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面对挫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失误的根本原因,正是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以致把现代化的目标定得过高过急,盲目赶超。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就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过去,我们曾不切实际地提出用大约50年到100年的时间, 赶上或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定位出发,把到本世纪末的发展目标称为“小康水平”,到下个世纪的目标定为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看到了希望;过去,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仅仅认为是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而忽视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因而长期不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不重视从制度上铲除封建的生产关系后肃清封建思想遗毒的问题,关起门来大搞阶级斗争,结果拉开了与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的现代化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潮流,大胆调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明确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承认中国现代化还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社会变迁的进步过程,从而使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前提

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成就的取得无不建立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上,在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前提下,稳定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启示。建国初期,执政了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采取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并果断地进行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等政治斗争,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随后,由于采取了积极稳妥、逐步发展的方式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在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动的情况下,便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尽管后来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恶性发展,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自酿苦酒的内乱,给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破坏,但它恰恰从反面证明了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还不行,还必须有社会的高度稳定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共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保证和前提。

三、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证明,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靠改革开放,走依法治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发展战略,必须有发展目标,必须靠民主法制。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失误,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靠运动治国,单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造成了巨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和健全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路线,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这就使中国在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走上了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随着路线方针的根本调整,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深入,人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更新。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其首要任务,根本标志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们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国家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社会才能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盛世气象。中国之所以在1988、1989年顶住国内外出现的经济、政治风波,无疑是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必须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外,都要专心致志、始终如一地搞好现代化建设。怎样才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呢?根本途径就是改革开放,即对内打破原有的那种僵化单一的传统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打破闭关自守的锁国状态,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吸收和动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由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贯彻实施,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给整个经济及社会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与人的现代化水平,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提高,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处在新的起跑线上。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靠改革开放,走以法治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四、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证明,科学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不仅是一国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且会大大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蕴藏着现代化事业的无限潜力

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早已为中外有识之士所认识,认为现代化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社会发展及人的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利用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也必须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到生产过程中,并由此使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结构发生积极的变革。所以说,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就是现代化的实质,教育无疑成为这一变革过程的重要中介环节。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在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科学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必定会大大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毋庸讳言,建国以来党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发展科学教育方面,又的确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使现代化事业受到消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真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提出又把发展科学和教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必将使中华民族全面振兴。

五、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证明,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认清中国在国际现代化水平中的地位,奋起直追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由、和平,“和为贵”的思想渊远流长,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扩张,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离乱、分裂之苦,更目睹了主权丧失和屈辱外交的悲剧。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懈努力,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家主权岿然不动,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50年来,尽管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我国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制定及执行等方面也曾有过失误,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努力从未间断。正因如此,尽管国家的周边环境波澜不断,但外敌始终不敢贸然入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得以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成功体现。近20年来,我国务实灵活的外交工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在国际和平事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决不惧怕战争。新时期,中国不仅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适时调整了国际战略,特别是对世界大战的估计,乘机加速发展,提高国力,而且力争主动,做两手准备,以实际行动落实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赢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有些观点很值得思考。如关于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利于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他们认为在对外关系方面就缺乏大规模利用外国模式中的富有价值的经验。中国近代以来的统治政权都没有能够建立充分的基础,以利用外贸、外资和技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存在,也使中国在获得国外市场和技术上受到限制。政治上,长期的官僚制度的腐败和权力关系的私人化,进一步削弱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在社会整合方面,中国社会城市化的总水平和大小城市的布局都已表明,进行现代化的基础也很不够。这实际上是外国人对中国现代化水平的一种比较,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确真正认识了外部的世界和自己的差距。50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极为惊人,1998年GDP跃居世界第七位, 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社会发展水平尚属中低国家之列,城市化率更低。通过实践,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必然会使社会的民主化水平大大提高,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靠改革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认识差距才能正视现实,从而激发人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热情。20年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既得益于和平国际环境的争取,又得益于对国际现代化标准的正确比较而奋起直追。

六、5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强大的国防和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柱石

历史昭示人们,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近20年的历史进一步证明,“科技强国”必须以“科技强军”为保证。中国在50年中,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有争取和平、反对侵略的“杀手锏”。正是在这50年中,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射,成为在国际上有发言权的核大国,使敌视新中国的帝国主义不敢轻举妄动。近20年来,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邓小平新时期建军理论的指导下,获得更大成就,使其在对内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对外抵御侵略,保卫国防,维护国家统一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当今形势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遇到了超级霸权主义的严重阻碍,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人民仍必须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科技强军”中壮大国防力量,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  ;  ;  ;  ;  

新中国近5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