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否定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经济论文,学者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02)05-0021-09
目前,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外部否定,主要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二方面是从内部否定,主要观点是:价值转形问题、多余论、有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和联合产品价值量的计算。
本文,将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否定的主要论点,证明这些否定是不能成立的。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价值源泉问题
首先,分析西方经济学家从外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均衡价格理论只是一个价格理论,构不成真正的价值理论,所以这里就不专门讨论了。下面分析边际生产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价值的三个源泉,从而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这个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命题。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内容
1.第一个内容: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建立在所谓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之上的。其定义生产函数为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用物理量度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三大生产要素,因此,将这三大要素作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边际生产力理论将产出对劳动的一阶偏导数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将产出对资本的一阶偏导数称为资本的边际产品。其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将要素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称为边际产品值,并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值就是要素创造的价值,即资本的边际产品值是资本创造的价值,劳动的边际产品值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2.第二个内容:根据最大利润条件: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即贡献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利润等于收益减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润函数。在利润函数的基础上,证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值,而边际产品值又被称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要素数量与其边际生产力的乘积,而要素数量与其边际生产力的乘积又被看作是生产要素的贡献,因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贡献。
3.第三个内容:根据尤拉定律,总计相等,没有剩余
边际生产力理论证明:假定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的(固定规模收益的),要素的边际产品值总和等于要素的收入总和,等于产品的价值;即:产品的价值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恰好分配完毕,没有剩余。
(三)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内在逻辑困难
然而,对应于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三个内容,其存在着下列三方面的内在逻辑困难。
1.第一个内容的内在逻辑困难:资本的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
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一个内容的前提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对新古典生产函数,新剑桥学派提出了以下责难: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也就是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投入与产出都应用物理单位来计量。但是,产出q和劳动投入L都有自己的物理量单位,而资本却无法用一个物理单位来计量。因为,按照新古典学派的定义,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因素,而这些生产因素的种类又是无穷多的,例如,厂房、车床、刀具、润滑油……等等。这多种多样的生产因素是无法用一个单一的物理单位来计量的。而如果资本无法用一个单位来计量,那么,新古典生产函数就不能成立。(注:参见: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4,85.
A.Asimakopuios."Micro-Econom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168.)
如果新古典生产函数不能成立,那么,资本的边际产品就无法存在,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一个内容就不能成立。
2.第二个内容的内在逻辑困难:成本函数的成立性问题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二个内容: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值这个结论,是由对厂商的利润函数求极大值而得出的,而这个利润函数又是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证了,将资本作为投入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作为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二个内容的第一个前提本身就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
另一方面,作为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二个内容的第二个前提的成本方程本身也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成本方程第一项中的劳动L是个实物量,w是工资率即劳动的价格。那么,第二项中的资本也应该是实物量,而且在生产函数中资本也应该是实物量。然而,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资本是无法用实物量度量的。这里,我们退一步,假定资本能够用实物量度量。那么,r就应该是资本这个实物量的购买价格。但是,在成本方程中,r却是利息率(正常利润率)。一个实物量怎么能去乘利息率呢?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呢?这是无法回答的,因为一个实物量根本不能去乘利息率。
为了使成本方程完善,还可以再退一步:假定资本量C是用货币度量的。
如果假定资本量C是用货币度量的,那么,rC等于利息(正常利润)。但是,问题是:成本为什么不是这个货币量本身,而要这个货币量的利息(正常利润)呢?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回答是:厂商借入这个货币量使用,要支付的是利息(正常利润)。然而,第一,边际生产力理论忘记了,厂商除了需支付这个利息(正常利润)外,在生产中其资本量还会损耗,如果厂商的收入或产品不能补偿这个损耗,厂商的生产过程就不能继续下去。第二,如果,厂商可以用借入的货币量购买生产资料,而只以利息(正常利润)作为成本的话,那么,它也可以用借入的货币量购买劳动,而只以利息(正常利润)作为成本。如果是这样,那么,L就应该也是货币量,而不是物理量,而且,与其相乘的不应该是w,而应该是r,成本就成为r(L+C),这是总正常利润量(利息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成本等于利润。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上述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成本函数的分析,可见,这个成本方程本身就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
既然,成本方程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那么,由此得到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二个内容:“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值,正常利润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的值”也就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
3.第三个内容的内在逻辑困难:“没有剩余”的一般条件与最大利润二阶条件存在性问题
下面,退一步,假定以资本作为变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是存在的。然而,即使在这个假定条件下,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三个内容自身在逻辑上也是不能成立的。
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三个内容的假定前提是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的。对于这个假定,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批评:在一般条件下,生产函数并一次非齐次的,一次齐次生产函数只是生产函数的特例;如果生产函数不是一次齐次的,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三个内容就不能成立;因此,在一般条件下,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三个内容是不能成立的。(注:参见:白暴力、弓亦辛.《微观经济学》[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57.)
再退一步,假定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的,那么,可以证明:作为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二个内容前提的厂商最大利润二阶条件不能被满足,因而边际生产力理论本身在逻辑上是不完善的,因而是不能成立的。(注:参见:M.Henderson and E.Quandt."Microeconomic Theory"[M],Third Edition,McGrow Hill Book Co.1980,P109.)
总之,边际生产力理论,由于自身的三个理论困难,而难于成立,因此,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
二、价值转形问题分析
(一)马克思的论述与问题的提出
1.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论述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论述了,由于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按资本量平均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为了简单明了地说明(不是论证)上述理论,马克思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数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第174~176页.)对这个数例做了说明之后,马克思补充指出:第一,在数例中,成本价格是以构成成本的各商品的价值计量的,但是在精确地计算中,成本价格应该以这些商品的生产价格计量;第二,如果以构成成本的各商品的价值计量成本价格,那么,各项计算结果总会有一定的误差,所以上述数例实际上是存在误差的;第三,但是,这些误差,不会影响已经论述的基本的规律,所以在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基本规律为目的的《资本论》中,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第185页.)
2.“价值转形问题”的提出和争论
正是这个问题,近百年来,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争论。这就是所谓“价值转形问题”讨论。在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认为“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利润=总剩余价值”这两个等式无法同时成立,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有:鲍特凯维兹(L.Von.Bortkiewicz),斯威齐(P.M.Sweezy),温特尼茨(I.Wi.ntornitz)和米克(R.L.Meek)等。第二种,认为这两个等式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同时成立,属于第二种情况的有塞顿(F.Seton)和森岛通夫(M.Morishi.ma)等。第三种,则企图利用“价值转形问题”来否定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理论,从而否定劳动价值学说;属于第三种的有斯蒂德曼(Ian Steedman)和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等。
(二)作为解决问题前提的三个基本观点
1.第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指出:平均利润是“总剩余价值……均衡分配时归于总资本的每一个相应部分的剩余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177页.)可见,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生产价格是社会总价值的分配形式;换言之,剩余价值是(平均)利润的实体,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实体(注:“尽管在这种形式变换中,实体——价值量——可能在不正常的场合亏损或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3卷,127页.)。
2.第二个基本观点
社会总剩余价值量按平均利润率分配,社会总价值量以生产价格形式分配并不一定能分得尽。在分不尽的情况中,总平均利润只能近似地等于总剩余价值,总生产价格只能近似地等于总价值量。(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第579页.)我们将总剩余价值与总平均利润之间的差额、总价值与总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为“平分余量”。
3.第三个基本观点
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人民出版社,第181页.)因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部门的利润并不绝对等于生产价格,有的会高些,有的会低些。平分余量会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分到某些部门,构成这些部门实际利润和实际(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因而也构成实际社会总利润和实际总(生产)价格的一部分。所以,最终仍然有实际社会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实际社会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
(三)价值转形问题的解:“马克思转形理论”量的完善性
下面,在上述三个基本观点基础上,讨论以构成成本的商品的生产价格计量成本价格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系统中各种量的相互关系及量的完善性。
1.相对生产价格体系的确定
(1)部门总产品的生产价格方程
用W[T][,i]表示第i部门总产品的生产价格,K[,i]表示第i部门的成本价格,
其中,I为单位矩阵。
(3)相对价格体系的解
因为A非负不可约矩阵,所以,由上面的n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可求出唯一的正数平均利润率
即为相对生产价格体系,其中k为常系数。
2.绝对生产价格体系的确定
用ΣK[,p]表示以生产价格计量的社会总成本价格量,ΣK[,w]表示以价值计量的社会总成本价格量,d[,k]表示社会总成本价格的平分余量;ΣW[T]用表示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总量,ΣW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量,d[,w]表示社会总产品的平分余量;用表示社会总平均利润,ΣS表示社会总剩余价值,d[,r]表示社会总利润的平分余量。根据前面所述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有:
ΣK[,p]+d[,k]=ΣK[,w]
Σπ+d[,r]=ΣS
ΣW[T]+d[,w]=ΣW
平分余量由A和随机因素决定,假定
d[,k]=E
则:可解出绝对生产价格体系:
3.关于“两个总计相等”
根据前面所述“第三个基本观点”,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平分余量通过实际(生产)价格和实际利润与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偏离,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构成实际社会总利润和实际社会总(生产)价格的一部分。用ΣW[T][,r]表示实际社会总(生产)价格,Σπ[,r]表示实际社会总利润,有:
Σπ[,r]=Σπ+d[,r]=ΣS
ΣW[T][,r]=ΣW[T]+d[,w]=ΣW
即:总社会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社会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
因此,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在量上是可以完善的,马克思以价值计量成本价格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系统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系统量的基本规律,斯蒂德曼和萨缪尔森等利用价值转形问题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
三、关于价值概念多余论
本文下面三个部分分析西方经济学家从内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讨论“价值概念多余论”、“关于有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和“联合产品价值量的计算”等三个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论点。
(一)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非难
假定生产过程的实物量如下表3-1。
表3-1
铁
劳动 铁
金
谷物
铁部门28
56 →
56
金部门16
16 →48
谷物部门 128 → 8
总计 56
80 →56 488
表3-1中,箭头左面是各部门的投入,右面是各部门的产出。表中的谷物、机器和劳动各量都是以物理量度量的,其中,劳动是用时间度量的。假定提供总共80单位劳动的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是5单位谷物。西方学者用P[m][,i]、P[M][,c]、P[M][,g]分别表示铁、谷物、金的货币生产价格,m表示工资率:令P[m][,g]=1,根据以上条件有方程组:
由此可解出:
r≈52.08% m≈0.2685
P[,i]≈1.7052 P[,c]≈4.296
由此得出结论:一般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可以直接用生产过程的实物量求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和理论是完全多余的。
(二)对非难的分析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看到实物方程式在一定范围内也能计算出货币利润率和货币生产价格,所以,初看起来,上述非难似乎是颇有些道理的,但是,详细分析起来却并非如此。
首先,上述实物价格决定理论不能说明价格的本质,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恰恰能完善地说明价格的本质。
众所周知,一个等式要能成立,等式中每一项的量纲必须相同。从上述非难的方程组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程式要能成立,前提是各商品的价格必须有相同的计量单位,或者说化为同质的东西。那么,这个相同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这个同质的东西是什么呢?上述非难令P[,g]=1,即以货币商品(金)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将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化为货币,即P[,i]=α货币。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所有的商品为什么都能化为货币这同一质的东西呢?上述非难认为,其实用哪一种商品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都是无所谓的,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这就是说商品价格的质可以是任何一种商品。这恰恰告诉我们商品价格的质不是任何一种商品,而是独立于任何一种商品之外的独立的东西。(注:“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系列表明,商品价值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3卷,第78页.)正是由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这个独立的东西,所以所有商品才能够相互比较,互相度量。但是,这同一质的东西是什么呢?上述非难中的实物价格决定理论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理论能告诉我们的唯一答案是:它是“满足生产条件”的“交换比率”。
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指出:这个独立于每一商品价格之外,又使一切商品价格成为同质且具有相同计量单位的东西正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虽然一种特定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但是生产价格的实体和计量单位仍然是物化劳动。正是这个以价值为实体的生产价格决定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和货币价格。显而易见,比起那种只认为价格是交换比例的学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进一步揭示了价格的本质,因而是更深入、更完善的理论。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价格的本质和实体是物化劳动,从而揭示了商品的价格不仅是表面上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比例和关系,而且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和分配社会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显而易见,这一点是上述非难中的实物价格决定理论没有说明,也无法说明的。
其次,上述非难中的实物利润决定理论不能说明利润的实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及社会本质——剥削。而马克思建立的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则能完善地说明这些问题。
在上述非难中的实物决定理论中,利润只不过是产出超过投入的一定货币量,或者一定实物量,利润率只不过是这一数量对投入量的比率而已。马克思曾指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来源,他……不是……寻找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而是寻找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原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3卷,第563~564页.)这对上述非难中的利润理论也是适用的,不过,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中,我们能发现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从上述非难中的利润理论中,我们却无法找出利润的来源。
然而,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说明了利润的实体和本质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利润本质上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劳动,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和社会实质——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因此,要研究和揭示生产的社会性质,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要的、唯一的科学理论基础。因此,西方经济学者的“价值概念多余论”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四、关于存在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
(一)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非难
表4-1是一个实物投入产出表
表4-1
谷 新 旧 劳 谷新 旧
机 机
机 机
物 器 器 动 物器 器
第→
一1 0
0
50 5 0
第→
二9 5
0 10
100 5
第→
三
15 0
5
25 250
0
总→
25 5
5
40 355
5
表中,箭头左边是投入,右边是产出。西方学者认为,对于上例,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列出下面的方程组。
(根据第一行[年]) l[,c]+5=5l[,n]
(根据第二行[年]) 9l[,c]+5l[,n]+10=10l[,c]+5l[,0]
(根据第三行[年]) 15l[,c]+5l[,0]+25=25l[,c]
由上面三式,可解得
l[,c]=4,l[,n]=1.8,l[,0]=3
旧机器的价值(l[,0]=3)大于新机器的价值(l[,n]=1.8),新机器的价值折旧=1.8-3=-1.2,是负值。西方学者由此得出结论: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会出现“负折旧”,这是与马克思价值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相悖的,因此,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错误的。
(二)对非难的分析
1.上述非难的根本性错误
上述非难中的计算初看起来是很精巧的,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计算的根本性错误有如下两点:
第一,错误地将一个时间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空间并存关系来处理,将一个不同时间中的不同变量作为同一时间中的同一个变量来处理。
在表4-1中,第一年的谷物投入并不是第一年生产的,而是前一年(记作第0年)生产的;因此,其价值量(用l[,c0]表示)不是由第一年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第0年生产条件决定的,对于表4-1中的生产体系来说,它是一个外生变量,不是内生变量。第二年的谷物投入仍是第0年的产品,其价值量仍等于l[,c0];而第二年的谷物产出是第二年的产品,其价值量(用l[,c2])是由第二年的生产条件决定的。第三年谷物投入是第二年的产品,其价值量仍等于l[,c2];而第三年谷物产出是第三年的产品,其价值量(用l[,c3]表示)是由第三年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上述非难假定机器效率是变化的,也就是假定了生产条件是变化的,因此,在其计算体系中,l[,c0]、l[,c2]l和[,c3]的值应该是不同的,三者应该是不同的变量。然而,上述非难却用同一个变量(l[,c])来表示这三个不同的变量。所以,其计算方法是错误的,所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荒谬的、错误的。
第二,关于机器价值折旧和旧机器价值确定的方法是错误的。
机器价值折旧率大小,是由表4-1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对于表4-1所示的生产体系,机器折旧率是个外生变量。旧机器的价值是由新机器的价值和折旧率决定的。令β为旧机器存值率,β有意义的区间也是0<β<1。旧机器的价值为l[,0]=βl[,n]。
机器价值折旧与投入产出关系共同决定产品的价值。在投入产出关系、机器价值折旧和产品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是投入产出关系和机器价值折旧两者决定产品价值,而不是投入产出关系和产品价值决定机器折旧率。
然而,上述非难在其“正确计算”中,错误地将机器价值折旧率这个外生变量作为表4-1所示生产体系的内生变量;错误地将l[,c0]、l[,c2]和l[,c3]这三个不同的变量(一个外生变量、两个内生变量)作为同一个内生变量l[,c],这实质上是将两个内生变量(某两年谷物的价值)作为已知量;在这两个错误的基础上,上述非难错误地用某两年谷物的价值和投入产出关系作为已知量来确定机器价值折旧率。“负折旧”的出现正是这种计算错误的一种表现。
2.正确的马克思价值计算及其完善性
根据前面所说明的l[,c0],l[,c2],l[,c3]是三个不同的变量,表4-1所示的生产体系与各产品价值量的关系应该用下列方程组表达:
1 1
l[,n]=──(l[,c0]+5)=──l[,c0]+1
5 5
1
l[,0]=βl[,n]=β──l[,c0]+1)
5
1
l[,c2]=──[l[,c0](9)+5nl[,n]+10]
10
1
l[,c3]=──[l[,c2](15)+5βl[,n]+25]
25
假定机器价值折旧是线性的,外生变量β=1/2,l[,c0]=5。由以上各式求可得:
l[,n]=2,l[,0]=1,l[,c2]=6,l[,c3]=4.8
可见,在有固定资本的条件下,按照马克思价值概念进行计算,新机器的折旧等于(2-1)=1,是正值,解是正确的,西方经济学者以“有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对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否定是根本不能成立了。
五、关于“联合产品”价值量的计算
西方学者以“联合产品价值量计算”对劳动价值理论否定的根本错误在于其对联合生产和联合产品的假设是错误的和虚假的。西方学者在联合产品价值计算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综上所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从外部和内部在五个问题上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都是不能成立的。
执笔人:白暴力、李翠玲、杨云霞
标签:价值理论论文; 生产函数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边际产品价值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经济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边际收益论文; 边际收入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