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情并茂论文,学派论文,声乐论文,之二论文,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动作协调演唱,艺术展现喜闻乐见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实践中,一直延续着“唱中有做,连唱带做”的美学传统。这不仅符合“以情带声”的表现要求,而且易于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据《乐记》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是说歌唱作为一种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一种入腔入调的“长言”。口头说话作为一种语言,当它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时,就要用“长言”(唱)来表达。当用“长言”不足以表达时,就要发出长长的“嗟叹”(感叹),当“嗟叹”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就会一边唱着一边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如何让学习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继承“唱中有做,连唱带做”这一演唱传统?并且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金铁霖教授从研究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需求入手,不仅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科目的教学训练。
(一)当今观众既听又看
早年间,国人看戏不叫看戏,而叫“听戏”;当“话匣子”、收音机乃至收录机风行于世时,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是借助这些媒体“听戏”、“听歌”。然而,“从整个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音乐在几乎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以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力图超越其特殊性所造成的局限。所以,一方面我们有权力在器乐的基础上来判断音乐的特殊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音乐总是倾向于通过与那些能使内容具体化的其他艺术之间的结合补偿自己在反映现实上缺乏具体性的特点。”[14]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原先要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视觉补偿,那简直是一种奢望。然而,当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Internet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认知……的时候,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亦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满足了人们“不仅要听,而且还要看”的审美期盼,真正实现了双重的艺术享受——喜闻乐见。
金铁霖教授适应国人音乐欣赏习惯的变化与新的欣赏需求,不断探索、总结、调整、提高,努力开创民族声乐教学的新局面。他说,我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观众。只要观众能承认它,能喜欢它就行。假如我的学生没有人欢迎,没有人认可,那我肯定会自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此,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论断:“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15] 从这一论断出发,我们就可以解读金铁霖教授的学生何以有“美女化”倾向的成因了——不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愿意自觉成为“美少女工厂”,而是当今时代的中国观众具有这样的审美价值取向、艺术演出院团有这方面的要求使然。
(二)情动于衷协调唱演
应当说,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歌唱技能、文化素养、形体容貌、艺术修养……只是这个系统下属的一个个子系统。要想使整个系统发挥出最佳效应,必须按照“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各个子系统,同时,按照协同论的指导思想,查漏补缺,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相关科目的综合训练,使他们更快成长、尽早成才。
金铁霖教授认为,我国戏曲演员的培养,讲究唱、念、做、打全面发展,在表演上要求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协调配合成为一整套表演程式。曲艺的演唱也将说唱与表演化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表演形式。因此,由戏曲演员和曲艺演员来学民族声乐,入门相对快一些。然而,要想满足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着的音乐审美需求,他们还必须自觉接受生活砥砺,加强自身文化底蕴的积淀和相关艺术方面的修养。
对于那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声乐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接受更多的学习和训练。为了使今日学生——明日歌手的形体动作与演唱内容相吻合,金铁霖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科目的训练。学美声唱法的要开形体表演课,演歌剧的还要学芭蕾和宫廷舞;学民族唱法的要开戏曲表演和民族民间舞蹈课;学通俗唱法的要开现代舞的形体动作课等等。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表情、动作与演唱就会逐步协调、统一起来。
金铁霖教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经常运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以期实现当学生被作品真正打动之后,他就会在唱的过程中,一边演唱,一边在艺术美感形式所允许的范围内,入情地结合形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
(三)认识自我扬长补短
那么,“一个学习表演的学生应当从哪里开始自己的训练呢?我认为,他应该首先从自身开始——开始一个有关自我的探索。”[16] 为了帮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使之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发掘出个人的最大潜能,金铁霖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学生,“你不可能什么都唱得最好,可能有一个是你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你的长处。”与此同时,金铁霖教授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还花费相当的精力关注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研究分析他们的音色与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演唱特色和优势。在金铁霖教授的辛勤培育下,他的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演唱作品的覆盖面大幅度拓展。学生中既有擅长唱美声的,也有擅长唱民族的,还有擅长唱通俗的。学生在“扬长补短”中,由于学得对路,因此适应得快,教学成效非常显著。
在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注重学生全面提高发展的同时,针对不同作品的演唱需要,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形体动作表现训练,这不仅是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优秀传统的继承,而且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总之,在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先求字的统一,再求字的个性清晰,进而体现作品的风格韵味,同时要求表情动作与演唱内容协调配合——追求字正腔圆、唱演俱佳的声乐艺术表现,“字”、“味”、“表”在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均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化修养 形象气质——讲求综合全面
如何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业,掌握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使学生的歌唱技能普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且能够走出国门的高层次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人才?金铁霖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注:见《易·系辞上》)可以将一名学生掌握的歌唱技能比作“器”,将他拥有的综合文化艺术素养比作“道”。表演专业学生的“道”行高低,一般均要通过“器”的展示而得以反映。无“器”而论“道”,显得玄虚、空泛;有“器”而无“道”,或少“道”,则境界不高,难以生发。
为了培养出高层次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人才,金铁霖教授努力继承民族声乐艺术表现传统,将“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纳入到他的教学体系当中,使之成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强调文化底蕴,人文修养深厚广泛
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礼乐之邦,音乐与礼教相得益彰,诗、歌、舞密不可分:“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注:见《乐记·乐象篇》。)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前人就提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经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见《论语·泰伯》)的学习、修炼历程。当人类社会步入到21世纪的今天,金铁霖教授深知民族声乐艺术在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功能。这就意味着,时代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对于一名民族声乐演员来说,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了自己民族的灵魂,才可能演唱好民族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了解世界上别的民族的优秀传统,演唱好别的民族的声乐作品,并在演唱中表现出他们的灵魂。显然,要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行,没有广泛深厚的人文修养也不行。
(一)注重学生文化修养
金铁霖教授回顾说,过去对戏曲、曲艺演员和民歌手的培养,主要是靠师长的口传心授,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将前辈的演唱经验继承下来,但这毕竟是个别的、局部的,是缺乏科学性的。由于学生受其音乐知识单一、艺术修养片面、文化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单凭个人的感觉记忆和靠模仿去学习,根本无法系统总结前辈的演唱经验,致使许多宝贵的资料没有得到记录整理,以至于失传,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全面的艺术表现能力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金铁霖教授指出,现在举办的电视歌手大赛中经常考一些文化知识题,这是为了督促歌手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我们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中,设置文化课分数线,也是为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前两年在我们的入学考试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考生业务上演唱得分最高,是第一名。但是,他没有被录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不过线。文化课考试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唱得再好也不能录取,这是由我们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每一首歌曲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感情。歌手只有深入理解了歌词的内涵,进入歌曲所规定的特定“情境”,才有可能在“二度创作”中准确地表现出来。否则,由于文化修养差必然导致理解难以深入,艺术表现肤浅。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经在论及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时说:“一切艺术都是开在枝叶繁茂的知识之树上的鲜艳的花朵。”[17] 此说确实是至理明言。歌手的“知识之树”根基浅,不繁茂,歌唱艺术之“花朵”无论如何也不会苍翠欲滴、艳丽夺目的。
(二)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所谓“音乐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音乐本体的敏感性、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度、对于一定音乐技能的掌控能力,以及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表现能力如何等等。作为一个民族声乐歌手,不仅需要具备一副美妙的歌喉,而且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因为声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总要遵循一般的艺术规律:“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表现。”[18]“感情和思想”的体验和唤起,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做支撑;而“一定的艺术表现”(如歌唱),则除了美妙动听的歌喉之外,还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给予丰富和滋养。就声乐专业来说,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牢靠的视唱练耳功底、和声知识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曲式与作品分析能力,以及音乐历史、音乐鉴赏方面的知识能力等等。舍此,便不可能给作品以“一定的形象表现”。
金铁霖教授深知音乐素养对于民族声乐学生的歌唱事业及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制定了具体的学生入学文化标准和专业标准。同时,对于乐理、视唱练耳、和声、钢琴、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也都做出了详细的入学标准与学习规定。中国音乐学院做这样的努力,就是想要从头抓起,为学生日后歌唱事业的腾飞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加强艺术修养
一个能够走上舞台的歌唱者,其艺术表现基本上已经与“技术”无关。倘若一个歌唱者只是拥有高超的歌唱技术,其他方面只是一张白纸,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歌声不可能有内涵。而没有内涵的歌声是不可能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的。
我们中国的艺术,无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最大的特点是,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怨;讲究雍容有度,典雅自然。反对装腔作势和无目的的炫耀所谓的“技巧”。“声乐演唱艺术”何来?它实质上是一个歌唱者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审美理想、个体生活史等“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
金铁霖教授主张,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主科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要开阔艺术视野,加强全面艺术修养。他认为这是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艺术档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加强对姊妹艺术的熟悉和了解。金铁霖教授认为,这些都是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加强个人全面艺术修养,陶冶自己美的感受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他还举例说,著名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很喜欢绘画,她画的兰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想象,使人联想到她那脍炙人口的声乐表演艺术。
古人云:“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注:见〔清〕张式《画潭》)张式在这里就“书画同源”问题,阐述了学画与读书、修身养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实,在学唱与学画之间也并未隔着十万八千里。鉴于此,金铁霖教授主张,学习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全面加强个人的修养,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完善自己。明代的谢榛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自古诗人养气,各有主焉。蕴乎内,著乎外,而隐见异同,人莫之辨也。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此见诸家所养之不同也。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注:见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金铁霖教授本人很喜爱书法艺术,他的书法作品曾经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注:例如,《北京日报》1990年2月4日刊载的“文摘卡”栏目的题字,即由金铁霖题写。)金铁霖教授很赞同美学大家李泽厚的观点:“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汲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19] 由于金铁霖教授爱好书法艺术,并得其真诠,因此,在他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虚实、大小、强弱、连断、前后、上下”等提法,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悟到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多么巨大的促进作用。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注: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养”,就是要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很好的歌唱技能,而且要注重自己的生活积累、广泛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既是学生从事声乐演唱事业所不可或缺,同时,也能够有力地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二、外在形象漂亮,风度气质高雅脱俗
我们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关注人体自身,对人体美进行过归纳,如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曾经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做过描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蜞,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种描述还只是停留在人的外表美上。曹植在他的名篇《洛神赋》中,对他理想中的美人进行过这样的描述:“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束。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五加,铅花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休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植的描述由外而内,并且增加了文化含量。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20] 则他进一步将人的外表美与人的心灵美加以协调统一。由此看来,“美”不仅具有共时性的属性,而且具有历时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演进,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充实着、更新着“美”的内涵和外延。
在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正是考虑到声乐演员舞台艺术演唱的需要,而将“象”纳入其中。因为“完善的外形,或是广义的鉴赏力为显而易见的完善,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因为,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享有“美学之父”称号的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通的这番话,道出了人类“爱美厌丑”的普遍心理。声乐演员的选拔培养,无疑应当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人类的这种普遍的“爱美”之心。
在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象”既是指“形象”,也包含“风度”、“气质”等内容。
(一)演员形象端庄
金铁霖教授指出,培养一名民族声乐的学生,要过三关:一是招生关,二是教学关,三是毕业关。这三关都不能脱离培养目标和严格的训练标准。从目前情况来看,在相同演唱水平的前提下,形象和气质好的学生,机会相对更多一些,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国现阶段有几亿人的收视率。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听,而且要看。每两年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发现和推出新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一赛事除了演唱水平之外,在评比条件中,特别强调了屏幕形象这一项。因此,对于我们从事声乐艺术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就要努力适应这一新形势下的新变化,为学生提供被观众了解和承认的机会。因此,这就促使我们在招生时,对考生的基本素质和形象要有所要求。
但是,也不排除唱得很好,但形象差的也同样受欢迎——金铁霖教授的这一补充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二)舞台风度大方
人们一般把举止姿态称为风度。舞台上的风度则不仅指动作举止,也包含人体形态、言谈话语,还包括装束打扮等。应当说,风度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品德修养、文化素质、生活习性等的综合展现。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最终总是要走上舞台的。他们在举手投足间,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位训练有素、艺术修养全面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尽管她的形象稍微差一些,但当她在淋漓尽致地演唱声乐作品时,会使观众感到她是那么的完美无缺。她形象方面的不足,由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感染力给予了弥补。
鉴于此,金铁霖教授主张,从教学的角度看,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美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台风,需要对他们的化妆、服装、曲目之间的转换、前奏间奏时的举止,上台、下台动作,以及与伴奏、乐队指挥、节目主持人、与合唱队、整体演出效果的协调配合等等,都要认真地加以思考并进行反复演练,以确保万无一失。俗话讲,“舞台上面无小事”。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风度落落大方中节合度,才能与歌唱艺术展现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三)内在气质高雅
“气质”,是一种“发诸内”,“形乎外”的东西。有气质的人,别人一望即知。气质是勉强矜持不来,也矫揉造作不出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金铁霖教授主张学习歌唱的人应当加强个人的全面修养,要会书法、绘画、弹钢琴、作曲等。懂得的越深入、越广泛,理解作品就越有深度,进行“二度创作”时就越能感染人、打动人。实践证明:学书法对于人的性格形成具有潜遗默化的影响。多读优秀诗篇、世界名著同样有改变气质的作用。经常读书的人会熏染上书卷气,书卷气就是一种高雅的气质。通过读好书和深入生活体验,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学识,丰富提高个人的修养,同时,高雅的气质也会随之而来。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就在于他那特有的气质。可以说,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龄的影响,或衣着的束缚的。作为歌唱演员,只有将美的体形、容貌与美的气质、美的德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由内而外放射出夺目的形象美、风度美和气质美的光彩——这就是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之所以将“象”纳入其美学规范的真正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象”不仅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容貌,如身高、体形、脸形、五官搭配等。还包含了个人后天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特有气质、风格气度等等。在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养”与“象”作为矛盾的统一体互为表里。丰厚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与高雅脱俗的形象气质风度,由内蕴到外表,协调配合,体现着一个声乐艺术演唱者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在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涵盖了一名民族声乐演唱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一标准的研制推出,既是金铁霖教授对我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又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需要,在追求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进程中有所开拓,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人们已经看到,许多“金门”声乐学子正是通过修练这七字标准,逐步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一些歌唱家进而成长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戴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必将在中国声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临近2004年岁尾,我们先后提出了“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哲学基础”两个命题。现在,在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下,我又赶写出了“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一文。人的社会存在,将使人的自我反思——哲学思辩与之相伴,也使人生之诗——美的探索与之相随。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21] 我们期盼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事业“光景常新”,期盼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光景常新”。同时,期盼在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伟大国度里,民族声乐的教坛、歌坛、论坛“光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