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外部动力因素及其动力机制分析——(注: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9670072)的资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力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本文论文,机制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如何增强现代企业的活力是当前人们密切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举措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外,那就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企业行为的范式,即从生产型行为向技术创新型行为转变。然而,实际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又如何克服阻力,增强动力,以利创新,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此,本文拟从企业外部环境着手展开初步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外部动力因素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通过诱导、唤起、驱动而被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内源动力。即使是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动力因素也只有借助于外部动力因素的诱导、唤起和驱动作用,才能转化为实际中技术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机制。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主要外部动力因素很多,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下面几种,分述如下。
2 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的出现导致工业机械化,电动机技术的出现导致工业电气化,高技术的出现导致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等,都向人类展示了科学技术所具有新的应用价值或效用。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正从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表现出来。
(1)科技发展的正效应
科技发展以正效应方式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说明:第一阶段,科技发展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它主要表现在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人类对电、磁、光、化学反应等自然现象的认识。科技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为人类后来利用这些现象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科技发展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开始利用自然界的某些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新用途、新功能的产品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的减少。正因为科学技术具有这种作用,人类才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第三阶段,科技发展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质的许多属性不断被人类所发现,使社会拥有的劳动对象日益增多,从而不仅促进了人类对现有物质的充分、合理利用,而且推动了人类开发新的能源、材料和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当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巨大价值或效用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兴趣之后,便产生了对技术功利的追求,进而设法利用技术谋取更多利益,这正是现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动力所在。
(2)科技发展的负效应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正效应虽然必信无疑,但是其负效应也日趋明显,这也符合“两分法”。科技发展的负效应,第一方面表现为对环境的污染,“硅谷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硅谷地下水污染已经扩散到500英尺深的水井中,有害物质含量高达5800ppb,比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最高限定值高出29倍;有害物质多达100种以上;每年有10万吨有害垃圾被排放到环境中。硅谷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每年都有不少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此外,硅谷半导体职业病也很严重,有人称硅谷为“死亡谷”。科技发展的负效应,第二方面表现为资源的稀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根据探测,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照目前开发水平只能维持半个世纪左右。煤、铁、土地等其它资源也在迅速减少。科技发展的负效应,第三方面表现为技术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寿命周期和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例如,近20年间,微型机就更新了五代;集成电路技术几乎每隔2~3年就更新一代;集成电路的存储器位数由1970年的256位上升到90年代的千兆位。这些现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企业所期望有一个较稳定的经营环境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科技发展不仅显示出神奇般的作用,而且也正在改变本身的时标,改变着自己的产生、发展和衰老过程。作为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发挥现代科技的正面效应,而且需要消除其负面效应,这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
3 社会需要的拉引力
人类社会的需要纷繁复杂。就人类社会的主体性而言。可以把社会需要分为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就人类的社会活动而言,可以把社会需要分为生产需要、生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交往需要、政治需要和军事需要,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政治、军事和某些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外,其他各种社会需要一般都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即表现为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不仅表现为对数量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为对价格、品质、服务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需要解释为激励和驱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市场拉引型动力机制。
另据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技术创新有从科学技术可能性出发所进行的“志向型”技术创新行为,也有从市场需求出发所进行的“需求型”技术创新行为。但在许多技术领域和行业,“需求型”动机却占首要地位(见表一和表二)。
4 市场竞争的激励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不能不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一般说来,企业只有尽可能地降低现有产品的成本、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这一点,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即市场竞争的压力能够通过唤起而被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力。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不同,竞争的程度亦不相同,因而对技术创新行为所产生的激励力也不同。按照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究竟哪种市场结构最能有效地激励企业产生技术创新行为,对此,西方学者在作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见解: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所以不容易产生积极的技术创新行为;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虽然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但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所以也不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而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结构,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又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所以这种市场结构中所出现的技术创新状况比较好。其原因,一是由于企业预计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创新措施所引起的技术创新行为;二是由于企业担心竞争对手的创新或模仿会使自己的利润丧失而采取创新措施所引起的技术创新行为。显然,如果只有其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发展到使企业独占了垄断利润之后就会停止;如果只有其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就很难出现,因为谁都愿意做风险小和成本低的模仿者。
目前,我国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其市场结构基本上属于有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按理说,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从事技术创新。但是,目前有些企业虽然已经感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但并没有把目光投放到企业技术创新上,而是依赖于产品涨价或价格扭曲下的不公平竞争以及不正当的非市场手段来消减市场竞争的压力,以维持企业短期效益。事实上,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持续不断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不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则难以生存和发展。
5 政府政策的支持力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虽然离不开有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机制的驱动,但这种动力效应并非是无限制的。例如,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很难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有效的或强烈的刺激、驱动作用,这种状况通常被称作为市场机制失效。一般说来,市场机制失效不仅出现在市场发育不良或某些商品和服务不能自发地由市场提供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在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变革时期以及某些特殊的产业或技术领域内。例如,高新技术开发的风险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投资规模常常不是单个企业所能承受的,而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一些单靠自身很难发展而又面临严重国际竞争的主导产业技术(如微电子、计算机等)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还有一些对整个社会产业技术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产业技术(如原材料、能源、动力和交通运输等),由于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仅靠市场机制,企业未必有能力向这些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投入,因而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总而言之,凡是市场机制失效或弱化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和驱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技术或产业,都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引导和支持。
就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动力来说,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和创新成果的保护两个方面。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政府的主要政策手段有:创新资源的配置政策、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资助政策、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推进官产学研联合创新政策、建立技术创新社会支持组织、人才教育和培训政策、重点领域和项目的优先发展政策、鼓励产业界和私人等对某些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投资政策(包括风险投资政策),等等。在创新成果保护方面,政府的主要政策手段有: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技术贸易政策、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政策,等等。上述这些政策手段,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指导、扶持、拉引和干预四种动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