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20周年之际撰写_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回顾与展望--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20周年之际撰写_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回顾与前瞻——写在《高等教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写在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1-0041-08

1980年,在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中,《高等教育研究》诞生了。2000年,迎着21世纪的满天朝霞,《高等教育研究》20周岁了。20岁正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华,20岁正是生命成熟的开始。在过去的20年中,《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面对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研究》作好了充分准备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历史,前瞻未来。

一、二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高等教育研究》是在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朱九思同志的亲自关怀下,1980年由原华中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创办的,是我国创刊时间最早、办刊历史最长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份刊物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立了在国内高教期刊界重要的学术地位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研究》在前进中留下的坚实足迹:1980年创刊后,1982年即争取到在国内公开发行,从1987年开始对国外公开发行,成为当时仅有的几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等教育期刊之一;读者和作者队伍遍布全国各地,每期来稿数量、公开发行规模、文章引用率以及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著名二次文献的转载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且稳步上升;创办的当年试发行了两期,次年改成季刊,199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98年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每期页码也由96页增至112页,每期容量大大增加。特别是从1994年起,在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的提议下,《高等教育研究》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原华中理工大学与该研究会共同主办,大大加强了刊物与高教理论界的联系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已从创办之初的校办刊物成长为全国性学术期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高等教育研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994、1996和2000年连续三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排行榜中保持了前两名的位置;1995和199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一级期刊”。据统计,在建国后我国第一部大型权威高等教育研究文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中,共全文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397篇,而选自《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上海高教研究》三种期刊刊载的论文为171篇,占总数的43%,其中《高等教育研究》76篇,占总数的19%,独占鳌头。据此,有学者认为,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在内的上述三种期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三大核心期刊”[1]。很多读者和作者说,《高等教育研究》是他们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必读刊物和良师益友,不少高等学校也将之列为教育学科各项评估的权威期刊。可以说,《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深受我国高教界欢迎的重要学术园地,其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和较高赞誉。

2.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风格特色

《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指导思想,努力把自己办成全国性的综合类高等教育学术理论期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和繁荣是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既有积重难返的老难题,更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无先例可循的新问题。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博,密切关注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要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就必须超越初始阶段囿于政策诠释和经验感想的局限,在从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研究素材和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把繁荣高等教育学术与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是对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期刊的共同要求。在上述办刊思想的指导下,《高等教育研究》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风格和特色: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及时反映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积极开展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学者,努力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刊物既发表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栏目设置也日趋完善,陆续开辟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博士论坛”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研究,基本涵盖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学科和研究领域。2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紧紧抓住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作者开展研讨,刊发的文章中不乏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佳作,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订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3.团结了广泛多样且基本稳定的作者和读者群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高等教育研究成为备受高教界内外各方人士关注的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和读者队伍覆盖了方方面面、各种类型的研究人员,刊物与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既有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又有各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广大的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前者人员精干,他们侧重于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建设,更多地从理论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专业性、理论性更强些;后者队伍庞大,他们更多地直接关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的实践性、经验色彩浓些,在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和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不乏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高等教育研究》与越来越多的热心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校长、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其他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作访问学者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国外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建立了较多的联系。与海外留学人员,以及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同行的联系,是本刊及时反映国外高等教育动态,推动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本刊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它们拥有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或硕士点,研究力量雄厚,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潘懋元、朱九思、汪永铨、顾明远等我国高教界的老前辈对刊物的提携与关爱,对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声望发挥了极大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思想敏锐、功力深厚的中青年学者,则构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相对稳定的基本作者队伍。相对稳定决非自我封闭,随着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员源源不断地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高等教育研究》对青年研究人员,包括大批在读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重视,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和希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者和读者面越广,刊物的影响越大。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办好高质量刊物的根本条件。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是《高等教育研究》最可宝贵的财富。正是他们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研究》才成为百花争艳、绚丽多姿的学术园地。

4.组建了注重编研结合的专职编辑队伍

要办成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如果说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办好期刊的根本,那么,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则是办好期刊的关键。因为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要靠编辑来落实,优秀的作者和稿源要靠编辑来组织,期刊编辑出版的各项工作要靠编辑来完成。强调以专职编辑人员为主和注重编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队伍建设的两条重要原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要保证编辑出版工作的质量,就必须熟悉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精通编辑出版业务。而且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编辑出版工作的头绪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建立专职编辑队伍,主要由专职编辑人员负责编辑出版业务工作,是刊物得以优质高效出版的重要保证。另外,《高等教育研究》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的研究人员也是兼职编辑人员,他们在联系作者、组织稿件、宣传刊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要求编辑人员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必须开展学术研究,通过编研结合达到编研相长,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贯作法和优良传统。这是由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也是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证明,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有利于编辑人员更好地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作者的研究动向,掌握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规律,对于提高编辑组稿、审稿的能力和改稿、校对的质量,最终对于加强刊物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研结合,对于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对于编辑自身的发展也大有好处。相对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科研经费,这也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辑人员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事实上,编研结合、编研相长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我国的很多著名学者和作家都曾有过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经历,不少资深编辑同时也是知名的学者或作家[2]。经过多年的建设,《高等教育研究》现有编辑人员8人,其中有正高职称的2人,副高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3人;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2人。应该说,这支专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人员为主的编辑队伍(包括现在岗和曾经参加刊物编辑工作的全体编辑人员),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默默无闻的编辑岗位上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二十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

2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成绩,首先,应该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科学的兴起与繁荣,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是与华中科技大学历届党政领导、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的。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以下若干基本的经验。

1.开门办刊,面向全国

创刊伊始,朱九思同志明确指示,《高等教育研究》发稿不局限于本校的来稿,也不要规定内外稿的比例,要以稿件的质量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3]。这样,我们虽然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办的刊物,但在作者来源和选题范围上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面向全国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作者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当然,对于本校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具有推广价值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本着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们也予以刊登,使刊物成为宣传学校、加强交流的重要窗口。由于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刊物来稿充足,选题丰富,从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更为重要的是,打破在作者和内容上的限制,使我们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为刊物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开门办刊,面向全国的方针是很有远见的战略举措,为《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高教研究学术期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主动出击,走进作者

在办刊的初期,作为学校办的刊物,要吸引全国各地的作者和方方面面的稿件,特别是高层次的作者,高水平的论文,一方面必须眼睛向外,打开大门,腾出位子,另一方面必须主动出击,走进作者,守株待兔只能坐以待毙。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既然确定了开门办刊,面向全国的方针,在作者来源和选题范围上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我们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积极主动地争取作者和稿件,劣势就可以转化为优势。怎样才能主动地联系广大作者,积极地向外宣传杂志?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由刊物主办一些学术会议,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一般来讲,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大型学术会议的代表云集,其中不乏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他们大多围绕会议主题向会议提交了精心准备的学术论文。因此,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对于重要的学术会议,我们总是主动与有关方面联系,尽可能地派编辑人员参加。编辑在会议期间,广泛地与代表交流,积极组织稿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与作者、读者交往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与有关单位一起联合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这更有利于对外宣传杂志,提高杂志的声望。比如,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三校联合主办的“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就是首先由我们发起组织,后受到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形成的。该研讨会每隔两年举行一次,目前已举行了8届,在国内高教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好评。我们要求编辑尊重作者,不盛气凌人,更要求编辑了解作者,在平等的交流讨论、直接的思想碰撞过程中,真正了解作者,与作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会刊后,我们利用这种有利的身份,更积极主动地与作者建立联系,特别是与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高教研究界以外的各学科研究人员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联系,从而不断地扩大、加强和更新《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队伍。

3.扶植新秀,推介新人

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扶植青年作者,积极向学界推荐新人,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大特色。从学科建设来看,青年是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科学这样的新兴学科,学术的繁荣和学科的成熟更有赖于大批青年学者的迅速成长。就青年学者来说,他们在成长的初期尤其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如果能够及时地为他们崭露头角提供舞台和机会,让学界同仁尽早了解他们,对他们的事业发展将是极大的激励和推动,有利于年轻人脱颖而出。从刊物自身来讲,青年作者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源源不断地吸纳青年作者,是刊物保持生机活力,防止作者队伍老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扶植新秀,推介新人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当然,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有眼光,能慧眼识珠;要有胆识,不迷信学术权威;要有热情,甘愿为青年作者付出更多的劳动。在编辑工作中,对于确有潜质的青年作者,包括在读和刚毕业的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尽管他们还默默无闻,但我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们建立联系;对于他们确有新意的作品,虽然略显稚嫩粗糙,但我们精心修改并积极提供发表的机会。青年作者们也对刊物怀有知遇之感和深厚情谊,他们视刊物为知己,在进入学界后仍十分珍惜这段经历,与刊物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很多中年学者每每谈及《高等教育研究》,都满怀深情地说,他们是和《高等教育研究》一起成长的。

4.抓住前沿,关注热点

抓住前沿,关注热点,充分反映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入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的现实问题,是刊物发挥其理论先锋、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作用,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改革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和关键。怎样才能弄清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我们的体会是,首先,编辑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其次,必须多方面地收集大量的信息,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并善于从中识别和判定哪些是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出现突破性进展的前沿问题。第三,必须加强与学术界的密切联系,特别是要注意了解那些本身就处在学科前沿、思想活跃的专家学者对学科发展前景的预测,了解他们自身正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为了推动对前沿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比较注意有计划地组织稿件,形成专题进行研讨,甚至连续几期就同一个问题开展讨论,以形成声势,导其深入。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既要密切关注,及时介入,更要冷静分析,理性思考,需要组织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对之进行客观求实、深入仔细的研讨,以为高等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正确导向。切忌盲目跟风,一味炒作,搞学术泡沫,否则将对刊物声誉带来严重影响。2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及时抓住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积极组织各方人员自由研讨,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效果,也有力地扩大了刊物的声望和影响。

5.倡导争鸣,鼓励探索

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大多也是难点问题。人们或因认识不深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因角度不同而对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要深化认识、妥善决策,就必须鼓励探索,倡导争鸣。应该说,学术争鸣是繁荣学术的内在要求和催化剂。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推动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很多问题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的多面体,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很难说哪一方绝对正确,哪一方绝对错误,往往是都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或真理性成分。不同的观点、流派相互诘问责难,不但能够丰富完善自身,而且能够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更接近真理性的学说;不同的认识、看法相互补充,统筹兼顾,看问题就比较全面周到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尤其如此。正因为这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往往学派林立,彼此师承不一,观点各异,但并行不悖,相反相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空气不够活跃,比较沉闷封闭,自由探索和争鸣的氛围不浓,高等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学术刊物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通过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把刊物办成各种意见自由发表、相互交锋的论坛。当然,在编辑工作中我们发现,要持续健康地开展学术争鸣,除要敢于争鸣外,还有个善于争鸣的问题。第一,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提出的论点要基本站得住脚,有相应的论据作支持。无谓的争论是不必要的,哗众取宠更要不得。第二,要有利于研究的深化。问题应越争越明,不要只是简单地解释或重复自己的观点,在原地打转转。第三,要立足于理性分析,持学术宽容的态度。过激的情绪和言词,或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都是不妥当的[4]。鼓励自由探索,倡导学术争鸣,既是研究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术刊物具有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此,《高等教育研究》大力提倡并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争鸣,诸如对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问题,教师和学生主导主体地位问题,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高等学校职能问题,大学素质教育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等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和作者,推动和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活跃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气氛。

6.质量第一,严格编审

《高等教育研究》每期的来稿数量相当多,为了保证用稿质量,也是为了对作者负责,我们将来稿按栏目分给相关的责任编辑,要求大家逐一认真审阅,并提出初审意见。责任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既从中挑选出达到刊物要求的满意稿件,又在此过程中结识作者,从中发现有潜质的青年作者,并了解目前的研究动向,捕捉人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初审选出的稿件进行复审,将部分专业性很强或审稿意见不统一的稿件送有关专家学者审阅,最后终审,定下每期可以刊发的文章。正是由于采取了这种层层把关、好中选优的严格的审稿程序,加上投稿踊跃,稿源丰富,刊物的用稿质量得到了保证。在刊物的来稿中,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作者的文章,既有内稿又有外稿。我们的体会是,即使是知名学者也并非每篇论文都是精品,普通作者的文章中同样不乏佳品。内稿即使质量有保证,但比例过大,就会影响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和刊物的读者面。随着刊物学术影响的日益扩大,贯彻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有胆识和勇气,尽量减少人情稿和关系稿更是要克服种种外部阻力。质量标准既是明确的,又是相对的,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因为期刊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读者面,必须刊登不同研究领域的成果,不同类型作者的文章,质量的高低便只能与同领域、同类型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只重组稿约稿,不重编辑加工,强调文责自负,忽视编辑把关,似乎是目前许多期刊流行的做法。但我们从学科发展和刊物来稿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要保证发稿的质量,必须强调组稿约稿与编辑加工并重,作者文责自负与编辑严格把关有机统一,并且20年来始终坚持如一,形成了优良传统。对于很多选题不错,观点新颖但文中存在种种缺陷的来稿,责编与作者相互切磋,或自己动手,从内容观点,篇章结构,到文字表述,文献规范,一一加以精心修改订正,真正做到了锦上添花。可以说,这些文章的发表,是作者和责编共同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对于每期刊发的文章,我们不仅严格编审,而且精心编排,通过栏目设置和文章组合,突出每期的整体效果。例如,我们每期都要确定主题,重点组织文章,集中研讨;将相关选题的文章集中刊发,形成各种专题,以引起重视,扩大影响。

7.编研结合,编研相长

编研结合对于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和编辑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原则上讲,编研结合能够做到编研相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是有矛盾的,只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做到良性循环。我们的体会和做法是:第一,作为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他们同时也是教科院的研究人员,应该以研为主,以研带编;其他专职编辑人员应以编为主,以研促编。这与各自承担的任务和工作性质是相一致的。第二,编辑人员的研究应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和期刊编辑研究两大方面,与研究人员的研究不同的是,编辑人员的研究领域不宜过窄过偏,应宽泛些,最好与自己负责的栏目和领域相吻合。第三,编研结合的方式包括在职进修学习,参加有关科研项目,参加教科院的学术活动等多种途径;但最主要的途径是在编辑工作之中,结合具体的编辑工作开展研究,边编边研是编研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它和编辑工作是完全相融合的,既能有效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研究的体会心得也最深刻。第四,编辑人员开展研究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编辑工作,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因此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要以编辑工作为重。在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相冲突时,编辑工作优先,研究工作要注重积累,日积月累,切忌贪多求大,急于求成,影响本职工作。

三、当前面临的形势与今后工作的设想

在走完20年不平凡的里程,新的世纪已经来临之际,《高等教育研究》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形势。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教育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作用。21世纪也是我国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这将使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更大发展和更深刻变革。而高等教育事业的加快改革和发展既为高等教育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对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期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期刊总数已达400余种[5],办刊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各自的定位和特色日益明确和突出,可以预见今后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新的形势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认清形势,理清思路,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在今后取得更大的发展。

努力把刊物办成一流的学术大刊,是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走特色创新之路,是我们今后的基本工作思路。尽管刊物在过去取得了较大成绩,得到高教界专家学者和读者作者的广泛好评,但实事求是地讲,离一流学术大刊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要充分发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应起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谦虚谨慎,诫骄诫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把《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办成名副其实的一流学术大刊。刊物过去的成绩应成为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刊物过去积累的经验应成为今后发展的宝贵财富。在目前高教研究期刊林立,彼此竞相发展,势头很猛的情况下,刊物的发展和提高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扬长避短,走特色创新之路。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广,只会是欲速则不达;盲目地随大流,很可能是永远只能处在二流的位置。《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始终坚持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充分继承和发扬自身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牢牢把握办一流学术大刊的奋斗目标,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和开拓,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更上一层楼。根据上述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今后《高等教育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力争在短期内有较大进展。

1.进一步扩大作者和读者的面向,强化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海外高等教育研究同行的交往与联系,增强刊物的开放性

主动走进作者,积极扶植新人,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优良传统,但如果满足于现状,就有可能出现作者队伍老化,刊物上老面孔过多的危险。这就必须不断地拓展作者和读者队伍。拓展作者和读者队伍,应有开阔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研究界的圈子里,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学者,特别是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海外高等教育研究同行的交往和联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很多共同之处,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具有理论深厚、功底扎实等优势和长处;而且目前基础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很多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在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时也在考虑基础教育的问题,很多基础教育研究人员则开始对高等教育研究感兴趣,纷纷投身于高等教育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扩大,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国外高等教育研究同行,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注意与中国同行的合作,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国外高等教育研究先进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广泛吸收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加强与海外高等教育研究同行的联系,有利于开拓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平,也能够大大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当然,高等教育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应体现自己的特色,不能把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简单照搬、硬性移植到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中来。今后,《高等教育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以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他们研讨高等教育问题提供学术阵地;进一步扩大与海外高等教育研究同行的接触,增加对国外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的评介,并通过各种渠道约请他们为刊物直接撰写稿件,努力扩大刊物的开放性。

2.在继续关注现实热点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长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实际关注不够和理论准备不足这两种情况都比较严重地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一方面必须立足于现实,注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科学的理论更接近客观真理,能更深刻、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实际,因而更贴近实践,能给予实践以正确的指导。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它毕竟是年轻的新兴学科,在研究中较多地存在着学术探索与争鸣的气氛不浓,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概念的规范性和抽象度不高,概括性不强且易引起歧义;不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缺乏深度和说服力;不注重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够,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导致高等教育研究对实践的指导缺乏说服力和可行性。为此,《高等教育研究》在继续吸引广大读者和作者关注高等教育实践问题,积极开展对重大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探讨的同时,更加注重倡导和组织对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学术争鸣,营造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进一步严格对来稿的学术规范、学术概念、研究方法的审查,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多地选用在理论探索、历史解析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减少刊载那些诠释性、随感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加大对研究方法关注的力度,鼓励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增加对国外同行及其他学科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评介,积极刊载尝试采用新型研究方法的文章,等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为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使理论和实践在更高的层面上有机统一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3.以质量和效率为核心,强化期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素养

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自身的建设,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高等教育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任务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前提。第一,建立健全编辑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质量要求,并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贯彻落实,以提高编辑人员的质量意识。第二,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将编辑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层层把关,以激发每个人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第三,加大对编辑工作的检查和奖惩力度,形成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每期杂志出版前后各开一次编前会和编后会,大家集体讨论,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编辑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与年终考核、奖酬评优、进修提高和职称评定等挂起钩来,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鼓励大家多承担编辑工作,切实保证工作质量,强化编辑人员的效率和效益观念。第四,对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学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支持和鼓励编辑人员在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业务学习、进修提高和承担课题等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术素养,使编辑人员努力成长为“学者型编辑”。

4.积极拓展刊物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教学改革,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使《高等教育研究》为广大的教师喜闻乐见,除应继续坚持选登来自教师的确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教改经验总结文章外,更重要的是,要密切关注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改革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地邀请教师参加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呼声。今后我们将加大在这方面的改进力度。这不仅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面和发行量。另外,我们将利用刊物发行量大、影响面广的优势,继续刊载重要学术会议的综述、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新成立的高教研究机构和新版学术著作简介,为广大高教研究人员提供各类信息,并积极考虑在刊物的封二、封三和封四上,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民办高校、职业院校进行宣传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学校概况、主要业绩、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等等,多渠道、多途径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创业、日日更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对《高等教育研究》今后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坚信有华中科技大学和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高教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作者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厚爱,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研究》一定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

收稿日期:2000-11-12

标签:;  ;  

回顾与展望--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20周年之际撰写_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