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2001-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技术教育”为例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2001-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技术教育”为例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2001~200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为例论文,报刊论文,现状论文,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6)04—0013—04

伴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正逐步从经验的摸索发展为规律的探寻。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学术期刊,所选载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水准。本文以其2001~2005年有关高职教育的文章为蓝本,对我国高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希望能对广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者有所启示。

一、所转载的学术论文的概况

2001~200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教”栏目共选登了132篇论文。根据论文的中心议题,依据教育学科,笔者将所有论文分成“高职教育基本理论”“教学与课程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决策与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科研”、“德育教育”、“发展研究”八个类别。统计结果显示,发展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教学与课程研究、决策与管理、比较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共123篇,占所登载文章的93.1%。表明这五个领域是高职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领域,而教师教育、教育科研与德育教育的论文只有5篇,仅占总数的6.9%,说明这三个领域较少为人关注。

二、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及主要观点

(一)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01~200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关于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教育的功能、高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主要对高职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1.高职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其性质与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认为,高等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区域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李国栋,2001年第6期)。 针对高职教育是类型教育还是层次教育的争论,有学者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之间只有类型之别,而无层次之分。高等职业教育是“由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旨在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张海峰,2002年第2期)。还有学者提出,为了疏导“专升本”的洪流,应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构想(潘懋元,2005年第5期)。

2.高职教育的功能。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具有实现充分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具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功能;具有促进个体向上发展的教育功能。高职功能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健全的制度保证(王岚,2002年第3期)。 有学者提出,经济目标应是高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应通过高职的准确定位,加大政策投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等途径来消除或避免高职功能“异化”的现象(李利,2002年第3期)。

3.高职学科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能否发展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其前沿性问题主要来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中,而不是来自学科理论本身。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双师型”涵义、学制体系等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亟待突破的四个前沿性问题(张海峰、王丽娟,2005年第1期)。教育学科现状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学应定位为基础理论学科。应通过强化学科意识、规范专有语言、整合现有理论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张海峰等,2003年第6期)。

(二)高职发展研究

有关高职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高职发展与国际化的关系”、“高职发展与地域经济的关系”及“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展开的。

1.高职发展与国际化的关系。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育制度体系、我国高职教育活动范围等角度来理解(钱景舫,2001年第1期)。对于目前高职国际化的现状,有学者认为,应该建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系;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分层定位系统;形成产业化的教育模式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王玉香,2005年第4期)。针对WTO运行后对高职高专教育发挥终身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现实,有学者提出要通过完善技术教育体系、培养技术精英,切实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应对措施(马树超,2002年第2期)。

2.高职发展与地域经济的关系。第一,高职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制造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李建求,2003年第5期)。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肖化移,2004年第3期)。第二,高职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大力发展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开发西部人力资源,为西部区域经济腾飞作出贡献(张淑霞,2005年第3期)。有学者还就如何发挥高职教育在地域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张翌鸣等,2002年第6期)。

3.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有学者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发展涵义的理解不清晰,容易导致实践中的盲动和失误(王宪平,2001年第3期)。有学者认为, 必须认识到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外在因素,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等(宋孝忠,2001年第3期)。对于高职与本科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与定位的话题(李均、魏书敏,2004年第1期)。还有学者认为, 由于我们对本科层次高职尚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因此,目前高职专科院校升本的“政策口子”不能开(雷世平、姜群英,2005年第3期)。

(三)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两个层面。

1.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学者们主要就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高职专业建设的特点进行了讨论。有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点、着力点和重点进行了讨论(唐国庆,2005年第2期)。还有学者认为,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统一的原则(杨光,2005年第2期)。

2.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近几年高职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均认识到,21世纪质量提高型发展的重点在教学领域的改革,核心问题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创新(王明伦,2001年第6期)。对于怎样进行课程改革,有学者认为,改革的重点是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开发;改革的关键是必须及时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黄克孝,2003年第3期);而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要以现代职教理论做支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征,进行课程模式的彻底转变(鲍洁,2004年第5期)。 在对高职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注意到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学者对实施高职校本课程标准的时代内涵、基本构架和教师的创造性作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丁继安、吴建设,2003年第4期);有学者阐明了当前高职校本课程怎样才能可持续开发的一些重要问题(顾振华,2003年第3期)。关于高职教学,有学者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提出了技术型教学体系、学科型教学体系的概念(欧阳河,2003年第3期)。

(四)决策与管理

近六年的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关于高职决策与管理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高职学校经营和高职学校质量管理两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就业问题贯穿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笔者将研究高职就业问题的所有文章归入到了“决策与管理”这一类别中。

1.高职学校经营。高职学校经营的探讨主要以职业院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主要议题。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实行股份制,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新世纪的一个重要途径(沈理平,2001年第1期)。也有学者认为,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实行商业化经营,通过尽可能的途径筹集办学资金,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廖晓中、崔毅,2001年第4期)。 还有学者进一步从职业院校经营的实践与成效、院校经营的客观现实性与理论依据、院校经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对职业院校经营进行了探讨(余祖光,2004年第6期)。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虚拟扩张、弹性扩张(胡延华,2005年第2期)。

2.高职学校质量管理。关于高职学校质量管理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模式和评价指标的探讨上。有学者认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教育机构与企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作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方式,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完全能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刘晓欢,2003年第1期)。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框架下建立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刘晓欢,2004年第5期)。 对于高职质量评价的指标,有的学者认为应建立发展条件、发展理念、发展规模与效益、发展结构、发展特色、资源持续利用、持续发展能力等七项指标(王明伦,2003年第6期)。

3.就业研究。研究者普遍认识到,专科层次高职就业困难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学者对高职生未来的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黄春麟,2003年第4期)。 有学者强调“就业导向”不只是一个政策口号,更是完成“职业自觉”的使命,当前挖掘“就业导向”的理论价值大有必要(张妙弟、贡文清,2005年第2期)。 还有学者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对“就业导向”作出了新的阐释,提出高职具有培育中间阶层的功能,并探讨了就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及对策(刘春生等,2005年第3期)。

(五)比较研究

近六年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我国高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高职办学经验这一层面。涉及的具体问题有:①国外课程。有学者提出,从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三个维度分析,德国的课程模式比较理想,应被我国借鉴(石伟平、徐国庆,2002年第1期)。②国外师资。有学者分析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许春兰,2002年第2期);还有学者对目前世界高校师资制度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综述。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双师型”标准,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应该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要求(邓耀彩,2003年第5期)。③国外中、高职衔接。 通过比较日本等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中、高职应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我国中、高职衔接宜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等建议(秦虹,2002年第3期); 也有学者就各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共性与特色进行了探讨(黄日强、邓志军,2004年第2期)。④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对英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产生的背景、职业技能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在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张光跃,2004年第2期)。⑤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原因、内容、基础,以及校企合作教育的名称、产生的早晚、企业与学校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国际比较(黄亚妮,2005年第2期);也有学者在介绍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三年制高职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发展四年制高职教育的设想(王雪,2002年第5期)。

三、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

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的两会上,政府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高职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地位的确定,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功能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将不再成为热点,而在高职发展之初缺少关注的一些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将被研究者所关注

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怎样履行职责,引导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怎样面向市场,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怎样推进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企业、行业、社会力量怎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些问题都会成为高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课程与教学研究依然是热点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规模扩张的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是高职质量提高型发展时期,其重点在教学领域的改革。改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根深蒂固的现状、改革课程模式、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等将依然是广大研究者和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三)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将会引起重视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高职教育也不例外。然而以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为例,综观前六年的研究,关于如何建设高职师资队伍的论文只有两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领域较少为人重视。因此可以预测,在未来的研究中,高职师资培养和培训、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的制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等课题必将重新成为高职研究的重点。

(四)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研究将会持续升温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就业问题贯穿着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政府、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担负着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因此,挖掘“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价值,把握高职教育的性质与规律,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等研究将会持续升温。

(五)高职德育研究必将走向深入

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反观高职教育研究的现实状况,学者们对以素质教育为主的高职德育的关注是十分有限的,以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为例,前六年涉及高职德育研究的论文只有6篇,仅占全部论文的4%。高职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特色是什么?如何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高职教育阶段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些问题有待人们进行深入研究。

收稿日期:2006—04—26

标签:;  ;  ;  ;  ;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2001-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技术教育”为例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