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湛
山东煤炭技术学院 山东 淄博 255120
摘要:所谓的学生就业能力,详细点说就是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从而在社会生活当中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在校学习以及校外实践。现阶段,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就业动机,并且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在迎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亘古未见的严峻挑战。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转变,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就业困境,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成为政府、中职院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艰巨任务。中职院校招生分数一般比公办院校相应批次低,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更加凸显。
1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1.1专业能力不足
现阶段,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同时学校对学生缺乏正确引导,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此外,市场工作瞬息万变,对工作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但是学校并没有进行及时调整专业,造成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1.2实践能力低
现代学生拥有的实践能力,不仅仅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但是现阶段,学生与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一旦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当中,将会出现能力不足,就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在耗费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企业宁愿不选择学生,造成学生就业难。此外,目前大多数学生存在高姿态,影响其就业。
2中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2.1社会政策机制,影响就业前景
在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依靠资源、劳动力向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就业空间逐步缩小,新增岗位不能确定,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低技术含量的工种越来越难就业,这对本来就业竞争严峻的中职院校学生而言,可谓“雪上加霜”。自国家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学生就业机制以来,政府制定了各种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就业,监督学校和社会落实政策,使政府、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在学生就业问题上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推进学生更好、更快就业。但是,就当下情况看,学生就业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矛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体需要的就业机制过于理想化,学生市场供过于求,“双创”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公平竞争、有序就业的保障体系不够成熟,增加了学生群体尤其是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
2.2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就业能力
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性—因素理论”认为,不同职业需要具备不同特性人员,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越紧密,就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安尼?罗欧的“需要理论”强调,个人需求决定职业倾向,人对职业追求与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兴趣爱好有关;金兹伯格和萨伯的“发展理论”指出,个人情感、理想价值、人格因素等影响了职业选择。可见,个人素质是影响就业机会、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中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一般,招生分数较低,生源水平不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衡量自己的综合情况,致使就业盲从,压力偏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调查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业满意度达到74%,成绩一般的学生就业满意度在50%左右;具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达60%,无实习实训经验的学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仅35%;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就业满意度达到了71%,普通学生为57%;男生就业满意度在70.23%,女生为29.77%;仅有24.15%的学生认为个人形象是就业关键因素。这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只关注学生的学历背景,更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求职时,自身综合素质越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越强。
2.3家庭背景状况,影响就业行为
通常来说,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会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和薪酬待遇;家庭文化背景高的学生继续深造比例高,选择职业更理性,家庭文化背景较低的学生直接就业比例高,选择职业更感性;家庭社会资本高的学生就业空间大,职业规划意识强,家庭社会资本较低的大学学生就业途径单一,职业定位模糊。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大中小城镇,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社会资本较高。调查中发现,12%的学生由父母直接安排工作,40.64%的学生对工作感到非常满意,城市生源地学生比农村生源地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高19.89%,侧面反映出城市生源地学生比农村生源地学生获得就业信息大,就业机会多,就业质量好。
3中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措施
3.1完善以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
教育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针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首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想观念,促使学生了解到自己作为就业主体,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就业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心理等;最后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此外,为了就业指导能够掌握当前市场形势,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意见,就需要对指导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3.2社会鼓励,提供创业的便利条件
学生创业,不仅能为社会增添就业岗位,还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各层要将支持中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口号文化转变成行为文化,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创业起点较低、目标定位不高、初期容易失败等,给予丰裕的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并健康发展;针对创业资金匮乏、企业规模不大、财富积累不足等,通过免息或者降息,缓解其资金周转压力,使其逐步走向正轨并壮大;针对创业实战经验不足、团队结构不甚合理、管理方式不够科学等,予以技术层面的指导和服务,使其避免因为经营不善或竞争激烈而导致失败。
3.3加强实践教学
现阶段,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不仅仅考虑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还需要考虑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此,在教育当中,在教授学生就业有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目前,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根据学生专业要求,选择对口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不断运用在实践当中,同时能够在实践当中掌握新的职业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专业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在毕业之后,增强自身的就业优势。
结语
学生就业能力简言之就是综合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高等学校需要不断完善现阶段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注重以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的完善,并且需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才能促使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保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有发.新常态下甘肃的就业政策取向[N].甘肃日报,2015-05-18.
[2](美)威廉?威尔斯曼,斯蒂芬?G.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徐承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中职论文; 院校论文; 社会论文; 满意度论文; 家庭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