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园林绿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的探讨论文_李尧

对园林绿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的探讨论文_李尧

浙江寰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水利建设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关键词:园林绿化;水利工程;运用

引言: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初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后期的绿化施工问题,将园林绿化融入到工程设计中,以便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施工。

1水利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水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建设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其可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需求,还具有防洪、灌溉等积极作用,增加其所在地区蓄水量,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水量供应不足与需求量较多的。另一方面,在进行水库建设时会进行人口大量迁移,对道路、住宅、企业、电力设备、管道设施进行改建,需耗费较多人力与财力。在水库建成后,随着温度的增高会造成大量蒸发,造成严重的损失。除此之外,水库在进行蓄水时会对水位有所抬高,较小水流流速,导致其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水库下游,从根本上减少了水库的蓄水容积。加之水库长时间保持高水位的状态,蓄水量较多,由于其本身的重力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地球表面应力发生该改变,严重时会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水库的建设也不利于其周围植物的生长,水库的长时间蓄水会导致水资源出现富营养化的状态,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周围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随意排放所造成,且一旦降雨,雨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物质,使得水库水体缺氧严重,最终导致大量水下生物死亡,污染水库的水质环境。

1.2堤防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堤防建设对于防洪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堤防建设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堤防的防洪功能出现隐患。修建堤防可以约束水流,防止洪水满溢,起到保护农田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不利的一面,修建堤防会影响河流的自然走向,尤其是多泥沙河流,水流一旦受到堤防约束后,水流速度就会加快,洪水到达的速度也会变快,这就给下游的防洪工作增加了难度。当洪水来临时,就会对大坝形成较大的冲击力,一旦破堤就会加重洪水灾害。所以在堤防建设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堤防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堤防在设计高度和厚度时不仅要考虑到最高水位,最大负载量也是堤防高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在地层土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堤防的厚度和作用水头成正相关关系。此外,水位下降时对堤防的作用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2水利工程中园林绿化的运用原则

2.1融合技术与美学

在水利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建筑物与枢纽布局,需要在保障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技术优化,美学效果需要放在次要位置。所以,在对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先满足水利工程在经济与技术上的相关要求,之后以此为基础,运用园林绿化的景观元素,从美学角度调整工程。换句话说,技术美也是工程美学的重要体现。

2.2保护生态环境

河流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敏感的一个区域,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改善水质。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以不破坏工程周边环境为前提,园林绿化的运用也要充分尊重工程当地的自然环境,不能本末倒置。

2.3重视创新与个性

水利工程往往工程量较大,涉及面较广,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所以,在设计与建设水利工程时,需要将工程周围的景观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发挥工程建筑物的个性,运用园林绿化的方法,调节工程建筑物的色彩与布局。与此同时,工程还需要与当地的周围环境相和谐,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彰显工程个性。

3水利工程中运用园林绿化的措施

3.1植物的选择

3.1.1 沿坡植物

水利工程的建设功能主要是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并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水利工程需要针对台风以及洪涝灾害等进行控制,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园林绿化处理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对水利工程的沿坡植物进行合理设计,并保证其应对恶劣天气灾害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注重植物之间色彩搭配。

在水利工程中,显眼的植物色彩搭配会直接吸引人们的视线。由于水的面积过大,容易给人产生一种平稳安静之感,这时如果其与植物之间合理搭配,会使得人们在视觉上充分享受,产生正面向上的情感。故此植物之间的色彩搭配在水利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与水面进行结合,相得益彰,能够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1.3注重植物与空间搭配

水利工程中园林绿化的实际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设计者要对植物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充分利用园林空间。例如堤坝等水利结构上,可以在布置一些藤本植物,如常春藤、爬墙虎、金银花等。还有岸边垂直绿化与水面平面绿化相结合等,增加绿化的层次感及画意美。

3.1.4迎背水坡植物

水利工程承担着雨水、洪水、台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迎背水坡植物对极端气候的承受能力,一般情况下,迎水坡上的植物要具有较强的抗风性与耐淹性,而且根系不能太深;背水坡植物则可以丰富一些,主要起到绿化与装饰的作用。

3.1.5耐盐碱性

水利工程项目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建设工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环境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盐碱性,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园林绿化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植被的选择,保证植被的耐盐碱性,防止园林绿化工程中出现绿化植物的水土不服,保证植被存活率,优化园林植物的绿化效果。

3.1.6注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选择配置

水利工程中植物的选择要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因为配置于水边,故而要选择喜湿、耐涝的植物,例如乔木类的垂柳、水杉等,灌木类如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与耐涝的陆生植物相搭配,充分尊重植物的生长特性,才能使景观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态势,使整个水景景观呈现出优良的绿化效果及积极的生态效应。

3.2在水利工程中运用植物造景技术

3.2.1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植物

传统的陆生植物造景中具有春花秋叶的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植物造景中也要依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进而产生不同视觉效果的景观。根据不同时期的水位高低,搭配出不同的植物群,使不同的植物群之间错落有致、高低不一、大小不一,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美。与此同时,在花卉的选择上做到颜色的和谐选择。.

3.2.2丰富水景中的植物

水生植物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水利工程存在的白化现象。在种植水生植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宜种植区域,如河柳、细叶芒等湿生植物,需要种植在高水位与常水位中间;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需要在常水位变幅区域;浮萍、睡莲等浮叶植物,一般在水面上;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则一般位于常水位之下。合理科学地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从而对水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3.2.3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设计师过分的追求美学艺术,引进一些华而不实的物种,却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建立。比如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虽然不具有美学效果,但是它可以净化污水,美化环境,延长水景的观赏时间,尤其是沉水植物可以消耗掉水内的养分,使得藻类植物因缺少养分而死亡。可见,漂浮和沉水植物的作用在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却在水利建设中应用很少。在水利工程绿化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兼顾植物的美学效果及生态效能,充分发挥其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除了需要考虑水利工程的功能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审美意识以及工程的美观性,将园林绿化工程融入水利工程中可以在保证水利功能基础功能的同时净化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杜进广.论园林绿化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S1)

[2]徐升,虞慧,刘颖,王姣.国内古代水利工程保护机制初探[J].江西水利科技.2018(05)

[3]冯晓艳.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01)

论文作者:李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对园林绿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的探讨论文_李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